华为“烂飞机”背后,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最近让我们很揪心的一件事就是美国对华为的“围追堵截”,这一届美国政府,不想着好好抗疫,却想方设法给中国企业“断粮”——5月15日,美国商务部针对华为公司出台芯片出口管制新规,这是无端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一年后,美国政府扼制华为发展的又一“大棒”。

面对美国的“穷追不舍”,5月16日,华为心声社区公众号发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称,“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弃”。配图一张二战时被打成筛子的伊尔-2飞机。混沌君梳理发现,华为并不是最近才提到这架飞机。

早在一年前的2019年4月,任正非在接受美国电视台专访时,谈到女儿孟晚舟的处境,他主动用这架伊尔-2攻击机来比喻自己的女儿。他说孟晚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架伊尔-2飞机,被地面炮火、空中炮火打得破破烂烂的,还在飞行。

一个多月后,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管制“实体清单”,任正非在华为总部接受媒体采访,在与记者闲话家常时,任正非谈到自己近来很喜欢的一幅照片,还是这架飞机的图片。

紧接着,两个多月后的7月31日,任正非在向华为消费者业务群(CBG)移交“千疮百孔的烂伊尔2飞机”战旗交接仪式上,做了主题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讲话。然后,他又提到了这架飞机......

华为官方并没有说这架飞机的具体细节,比如谁来驾驶,执行了什么任务,背后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只说明了是二战时期打得像筛子一样,浑身弹痕累累,但却依然坚持飞行,最终安全返航的伊尔-2。

我们猜想可能华为刚开始也并没有把这架飞机作为精神代表,只是在对外沟通时借用了一下,然而这张图片很震撼,代表了美国步步紧逼下的华为努力求生存的“硬汉”形象,也与民众顽强应对强敌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这张照片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出镜也越来越频繁,几乎陪伴了华为所有的逆境时刻,成了华为的精神象征。

这架飞机是什么来头?为何华为如此推崇它?作者|南木 混沌大学

被华为看中的飞机是什么来头

其实不只是华为,苏联领导人更是将伊尔-2评价为“如同红军的面包和空气般不可或缺”。

军迷都知道,二战中,伊尔-2强击机是个很强大的存在,是德军眼中的“黑色死神”,它与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并称为二战中苏军的三大王牌兵器。

伊尔-2强击机问世于1939年,6年前,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展开了跟美国罗斯福一样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对全国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生产的集聚以及政府对资源分配的监管。

同时德国还启动了基建,提供岗位和刺激消费,修筑高速公路、飞机场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没过几年,德国变得有钱了,于是开始大力扩军备战。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34-1938年部分国家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年份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4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 300 966 1607 646 867 806
1936 313 1149 2332 892 995 932
1937 940 1235 3298 1245 890 1032
1938 1740 746 7415 1863 919 1131

面对日益强大的德国,苏联倍感压力。虽然在1938年,苏联占全球制造产量的17.6%,位居世界第二;德国第三,占13.2%。但苏联工业高精技术含量较低,在军工关键领域远不如德国。

二战前夕,德国已拥有六个装甲师、四个轻装师和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共约2500-2900辆坦克。基本就绪的德军,只差在战争中验证闪电战了。

为了对抗敌方坦克,苏联决定发展能打击坦克和装甲车的强击机,1938年,44岁的苏联航空工业总局局长伊留申在给政府的信中写到:“目前,我国现有的各种强击机都存在着致命弱点:所有要害部位,包括乘员舱、发动机、油料系统、润滑系统、武器装备系统等,都没有可靠的防护设备,这将大大降低飞机的突击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因此,急需研制一种装甲强击机。换句话说,就是要制造一种‘飞行坦克’,把飞机所有部位都加上装甲保护装置。”

伊尔-2的皮糙肉厚正是来源于此。

为了能专心将设想落地,伊留申甚至请求政府解除了自己的局长职务,这真是有相当的魄力。除此之外,“狠人”伊留申从干飞机设计这行开始,就有这么几个原则:交给我的任务,如果我接受了,那么我一定会不折不扣地完成;想要做成大事,8小时工作可不行;简单优质、便宜可靠。

靠着这股韧劲儿,伊留申巧妙解决了强击机设计中的很多难题。比如,伊尔-2以流线型装甲为骨架,马达、座舱、发动机等要害部位全都用坚厚装甲屏护,这样就不怕来自地面的火力,也不怕敌机的迎头攻击,但沉重的装甲使其飞行速率降低,容易遭到敌方歼击机的衔尾攻击,这怎么破?

伊留申将飞机设计成了双座型,前方是驾驶员座舱,后方是射击员座舱,射击员操控一挺机枪,用来对付从后方攻击的敌机。伊留申设计的强击机于1939年问世,让人意外的是,它却遭到了军方的冷遇,因为这种强击机与当时的主流背道而驰,在很多权威专家看来,“只有飞得越快越高的飞机才越先进”,而且认为,这种强击机装甲厚度不够,难以抵挡来自地面的火力。

该机型在1940年初就通过了国家试验,但一直无人问津,直到12月底还原封不动放在试验场。

眼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飞机要变成废铁了,伊留申开始了四处奔走,纠正人们对这种飞机的偏见,但基本没人听得进去。

伊留申只得写信给斯大林,当时斯大林正为德军坦克在苏联四处横扫而震惊不已,看到伊留申能对付坦克的新发明后,立刻把伊留申叫来听了一番介绍,当即拍板决定:“我们正需要这种飞机,必须马上将它投入批量生产。”

但军方依然对这种飞机表示看不上,要求将飞机改成单座,以增加飞机的飞行速度和油料储备。伊留申迫不得已,只能将飞机改成了单座。

改成单座后,还没被德国坦克打疼的苏联军方还是不重视,1941年3月年授予第一批斯大林奖金时,设计出伊尔-2强击机的伊留申也只是获得了二等奖,而设计出列装部队武器的人通常该获得一等奖。

显然,伊尔-2缺一个大显身手的机遇。

大显身手的伊尔-2

1941年6月22日,2800多辆德国坦克突然越过苏德边境,后面跟随着350万穿着灰色军装的骄狂的纳粹军人,在苏军因措手不及而陷入混乱时,德国坦克在两个星期内就长驱直入400公里。

当时,苏军新型的T-34和KB坦克数量很少,大量落后的老式坦克无论用骡马还是机械化牵引都不如德国坦克行动迅速,苏军防线很快就被德军坦克集群接连撕开一道道口子。

狠狠打击德军坦克,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前线是武器装备最好的试验场,苏军指战员们发现,只有伊留申的伊尔-2能缓解危机!

伊尔-2的重要部位被装甲覆盖,能防御子弹、小口径高炮的袭击,非常适合于低空对地攻击。

在1941年7月的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和叶利尼亚战线上,近卫第430、第4、第61强击航空兵团累计投入120架伊尔-2。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苏联空军上将G.F·拜杜科夫这样描述称:“伊尔-2!前线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出色的飞机。尤其在战场上直接支援步兵和坦克作战时,它更是不可替代的......飞机的生命力让人叹服,机翼被子弹打穿,一侧支零破碎,飞机照样能飞,还能正常降落。即使稳定器只剩下不到一半,它还能飞!无论是坚不可摧的装甲,强劲可靠的发动机,还是简洁明快的结构,没有别的飞机与它媲美......”

1941年8月,斯大林再次召见了伊留申,称赞他的飞机打得好,并问他得了什么奖。当伊留申说获得了二等奖时,斯大林不满地说:“您设计的这飞机,应该得一等奖!”

但只靠有限数量的伊尔-2,苏军在战争初期并不能抵挡德军钢铁洪流般的攻势。一个多月后,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莫斯科会战爆发。

会战伊始,德军以坦克重兵集团迅速突破苏军防线,合围歼灭了防守莫斯科的苏军3个方面军大部分兵力。

德军的进攻配合十分默契——先是动用空军轰炸苏军的阵地防护措施和后勤补给运输,切断苏军前线与其后方的联系;再以大炮轰炸苏军前沿阵地,压制苏军火力;然后以坦克为前导,协同摩托化步兵前进。

一个星期内,德军就突破了200余公里,其先头部队已经能够看见莫斯科的红场了。苏联首都岌岌可危。

在此危急存亡时刻,源源不断的苏联援军从各地地区赶来,其中就包括伊尔-2强击机,它们无论晴天还是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都频繁起飞出击,甚至伊尔-2强击机的飞行员平均每天能起飞2-3次之多,沿着公路寻找正向莫斯科挺近的德军部队,发现敌人就俯冲扫射,无时不在德军装甲部队头顶神出鬼没、大开杀戒。头皮发麻的德军官兵赠给它一个响亮的名号“黑色死神”。

不但狠打德军的地面部队,伊尔-2还经常在歼击机的掩护下对德军机场进行长途奔袭,将德军飞机炸毁在地面。战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伊尔-2一闪而过,地面上的德军运输机熊熊燃烧。

但伊尔-2的弱点也在战场上暴露无遗。1942年1月的一天,一位名为库兹涅佐夫的苏军飞行员驾驶伊尔-2从莫斯科机场起飞,深入德占区执行侦察任务。途中,飞机突然遭到德军Bf109机群的围攻。狡猾的Bf109绕到飞机后上方攻击,略显笨重的伊尔-2后半部由于没有防御武器,中弹起火,只好迫降到茫茫雪野中。

当库兹涅佐夫爬出座舱时,只见一架Bf109在空中盘旋后向下俯冲,库兹涅佐夫急忙躲藏起来,以防德机扫射。不料,德机却放下起落架着了陆,并滑行到距伊尔-2约70米处停下。也许是想寻找战利品,德国飞行员没有关闭发动机就拿着手枪向伊尔-2接近。就在这一瞬间,库兹涅佐夫迅速冲出隐蔽地点,爬上Bf109座舱,操纵德军飞机返回苏军机场。

这个传奇般的故事暴露了没有后座武器的伊尔-2飞机在空中的自卫能力有多弱,类似的事件也在前线不断发生,吸取教训的苏联军方于是要求伊留申重新将飞机改回双座型。

伊尔-2又被改回了最初的样子,它的后部自卫机枪有效阻止了敌机从后侧方的攻击,其生存率提高了30%,让伊尔-2在战场更是大放异彩。

然而,飞机的生存率下来了,后座的机枪手却成了最危险的职业。我们来看伊尔-2的装甲布置,图中每个区域里的数字代表装甲厚度(单位:毫米),可以看到,发动机底部、机舱底部平均厚度为4-6毫米,侧面也是同样4-6毫米的装甲布置,装甲最厚的地方是驾驶员背部,被12毫米装甲板半包围起来,但是我们也明显看到一个问题:后座机枪手的位置几乎一片空白,毫无防护。

可以说,只要德军战机一开火,最大概率机枪手先牺牲。根据统计,伊尔-2机枪射手的平均寿命只有7次作战任务,阵亡率高达60%!

但不论怎样,伊尔-2都是苏军在战场上的利器,为满足伊尔-2的供应,斯大林甚至采取极端措施——任何与伊尔-2争夺生产资源的飞机一律停产,他直接在电报中公开呼吁:“我们的红军现在需要伊尔-2,就像需要空气和面包那样”。

伊留申不愧是伟大的飞机设计师,像下棋高手一样,能看到后面的很多步。在伊尔-2的研发阶段,伊留申就考虑到了飞机要适于大规模量产,可以实现像组装拖拉机一样生产,从发动机到座舱的所有部件都被装入一个可兼作承重结构的装甲铁桶中,十分便于组装和量产。

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工人也能参与机身组装工作,对于数量需求远胜于质量需求的东线来说,组装简单、作战耐用的伊尔-2与T-34坦克一起,是苏军击溃德军的“关键装备”。

如此看来,苏联能实现“4年内平均月产750架”的生产奇迹,与伊留申的优秀设计理念有着密切联系。

而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更是让伊尔-2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两场战役痛击德军

新式双座强击机问世不久,就赶上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这场历时200多天的大血战中,奋战在前线的步兵、炮兵和坦克兵们几乎每天都仰望天空,看看天气是否适合伊尔-2强击机出击。遇到大雾天气时人们才会摇头叹息,因为只有在这种天气里伊尔-2强击机才无法出动。

而在其他日子里,无论是阴云密布、大雨倾盆,还是漫天皆白,苏军的伊尔-2都会出现在天空,痛击德军。

1942年8月12日,在一个宁静的清晨,奥布科夫斯机场上的德国地勤人员正准备为飞机加油充弹,就在这时,涂着战时迷彩的伊尔-2突然现身,这些飞机飞行高度非常低,伊尔-2的飞行员甚至可以看到德国飞机上的露水。紧接着,炸弹如雨点般落下,在停机坪上爆裂开来,用火光冲天来形容当时的空袭场景丝毫不为过。苏联官方后来宣称该次炸毁了89架敌机,尽管这一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即便打个折扣,也堪称辉煌战绩。

两天后,德军第16侦查机大队的霍泽尔中士被俘,两天前第686团飞临奥布科夫斯机场时他正好在场,“飞行来得太突然,根本没有一架战机来得及升空,高炮手的开火也太迟了,结果我们遭到了重创,我所在的大队损失了16-27架飞机......我们的士气,被这次空袭摧毁了。”

5天后的下午,德军前锋部队已推进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城区已经在望,伏尔加河上空出现了这样的战斗场面:双方战机在纠缠,伊尔-2俯冲而下,爆炸引起的火光冲天,苏军飞行员驾驶着受创的飞机撞向敌军坦克......尽管苏军进了最大努力,战火仍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斯大林格勒城区,当双方地面部队在城市中部和南部展开错综复杂的拉锯战时,伊尔-2一直是苏军的空中主力。据苏联统计,在此阶段的飞行任务中,多达57%的出击任务是由伊尔-2战机执行的。

在巷战中,伊尔-2以翼下挂载的火箭弹为主要杀伤武器,在30-40度的俯冲角上,伊尔-2每次发射8枚火箭弹,有时甚至是16枚,一齐扑向目标,伊尔-2飞行员后来回忆:“我们只是向大致目标射击,不过,击中的目标都会被摧毁,不管目标有多厚的装甲,一枚打不中,另一枚也会补上。”

经过数月的艰苦作战,1943年2月,苏联红军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苏联红军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

但没过几个月,希特勒决定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夺取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调集了在苏德战场上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70%以上的坦克师,同时大量投入了“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象”式反坦克自行火炮等新一代装甲车辆。

几经交战,德国人已经摸清,伊尔-2强击机携带的普通杀伤炸弹只有直接命中或在目标近处爆炸才能阻止新型坦克的进攻。每架伊尔-2只能携带4枚百公斤重的炸弹,根本无力对付大规模的坦克进攻。

不过,这一次希特勒又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无论如何他也没有想到,早在1942年年中,列宁格勒人伊万•拉里奥诺夫就已经为伊尔-2准备好了一种轻型聚能炸弹。多次试验证明,这种超小型(长30厘米,重1.5公斤)新式反坦克航空炸弹对付大规模的坦克进攻效果极佳。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鲍里斯•万尼科夫在1943年5月15日之前已为伊尔战机准备了80万颗聚能航空炸弹。

为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斯大林下令,在未收到特别命令之前,部队严格禁止使用这种新型炸弹。

库尔斯克会战一开始,满载新型炸弹的伊尔-2强击机机群(每架飞机携带320颗轻型炸弹)立即飞赴战场,成千上万颗反坦克航空炸弹一下子倾泻到德军装甲部队头上。落到战车上的炸弹就如粘在上边一般,定向聚能爆炸烧穿装甲,炸碎车身,德军阵地立即燃起熊熊大火,新式“虎”式、“豹”式坦克全部成了废铁。仅库尔斯克一战,德军就损失新型坦克数百辆,官兵被击毙1万余人,从而使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入苏军手中。

伊尔-2强击机也因此得到“飞行坦克”的美誉。

应该说,伊尔-2在战争中一次次经受考验,为苏联取得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其产量也是二战军机之首——苏联工厂生产了约13.7万架飞机,其中4.8万架是伊尔-2。

“英雄自古多磨难。”当硝烟散尽,伊尔-2那张伤痕累累的照片呈现在世人面前,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归来即是英雄

今天,同样让人热血沸腾的还有把伤痕累累的伊尔-2当做精神象征的华为。

华为与伊尔-2,实在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华为也被反复捶打

华为经历了什么?

暂且不说公司发展中过程经历的一系列挫折,单来看来自美国的压力:

  • 早在2008年,华为寻求并购美国3COM公司,就遭到美国政府的阻止,该并购未能通过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
  • 2009年,AT& T与华为达成4G设备合约,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出面干预;
  • 2010年,华为试图收购摩托罗拉的无线资产被美国政府拒绝;
  • 2010年,华为试图并购宽带网络厂商2wire也失败;
  • 同样2010年,华为与Sprint达成的4G设备合约,遭到了美国商务部干预;
  • 2012年,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华为和中兴的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并警告美国电信公司不要采购他们的设备。据余承东透露,华为在美国的所有收购都遭到了美国相关部门的否决,“即使给了别人定金,钱都付了,但仍然被否决了。”

接下来,2018年1月9日,华为失去了AT&T的手机订单;2018年3月22日,华为手机失去了零售商百思买的支持;

2018年6月7日,美国国会呼吁谷歌停止与华为合作;

2018年7月11日,澳大利亚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

......

之后,百般阻挠变成了直接动手。

2019年5月16日,美国将华为列入了“实体名单”。

所谓“实体名单”是美国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作为出口管制的重要手段。进入到这个名单的公司,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美国公司不能和名单上的企业合作。

简单说,实体名单就是一份黑名单,企业一旦上榜就被剥夺了和美国进行贸易的机会。

尽管当时“实体名单”限制了美国公司和华为的合作,但华为还有一线生机。毕竟,华为手里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公司——“一夜转正”的华为海思。华为还可以继续使用美国软件和技术来设计芯片,只是美国厂家不会继续提供升级服务。

虽然华为没有芯片生产能力,所幸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并不是一家美国公司。华为还能够通过“台积电”代加工得到自己的高性能芯片。

然而这一次,美国方面持续加大对华为的限制。一旦新规落地,全球170多个国家使用华为产品建设的数千亿美元网络的扩容、维护、持续运行将受到冲击,使用华为产品和服务的30多亿人口的信息通讯也会受到影响。

目前,美国商务部提出的这一新规尚未落地,中间尚有120天的缓冲时间,华为和部分芯片供应商正在积极协调。

美国在全球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盟友的力量来封杀华为公司,也让人瞠目结舌。

华为越战越勇,不断迭代

5G作为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事实上已经是中美之争的核心领域。

基础设施有多重要?它是上层应用发展的根基。也就是说,基础设施一撤,再好的上层应用都有可能塌掉。

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一直由西方技术主导基础设施领域,这一次居然被一家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撕开缺口。所以,可以想象美国为何如此忌惮华为。

目前华为的5G技术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成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5G发展的重要企业之一,即便是高通,其也败给了华为。

例如,在5G双模芯片上,华为比高通早发布、早量产、早商用;在5G专利数量上,华为申请的专利数量是全球最多的;华为依旧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5G端到端服务的厂商。

2019年,美国出台禁令,禁止华为使用美国相关企业的技术和元器件。

被美国“拉黑”的这一年,在“大量产业技术要素不可持续获得”的情况下,华为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无论是保密柜里的备胎芯片一夜之间全部转正,鸿蒙操作系统研发与推进大大提速,还是发布“天才招募计划”,揽天下英豪共同奋斗……这一年,华为不但活了下来,还实现着技术迭代。据统计,华为Mate30 5G版中国产零部件的使用比例上升为41.8%,与此同时,美国零部件占比从11%降至1.5%,只剩玻璃壳等;海思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之列;

华为在2019年营收超8500亿,5G商业合同订单数量依旧是全球第一,还超越苹果成为第二大手机厂商。

华为也是“归来即是英雄”

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其实是近年来美国推动中美“科技脱钩”的一种表现。

2018年以来,美国明显加大了对于中美科技合作的干预,对中美之间技术、数据、资金、人才的自由流动设置障碍。

在技术层面,从冷战后的“瓦森纳协议”到特朗普时期《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中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加上特朗普威胁将引用的《国际紧急状态经济权力法》,显示了美国处心积虑限制竞争对手科技发展的决心。

对于特殊商品的普遍出口管制之外,美国还大肆禁止美国科技企业与其设定的“实体名单”企业开展贸易;包括中国军工集团、军事科研院校和超算领域巨头在内的上百家中资机构,已被纳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

在数据层面,美国大打“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牌,禁止美国政府采购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大华等中国科技企业的通信和监控设备。

在资金层面,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大幅加强对“中国企业在美并购投资”的审查力度,致使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近年来急剧下降。

在人才层面,近几年美国也在破坏中美科技交流的氛围。

美国推动“科技脱钩”的具体策略,则是通过对中兴、华为打压的示范效应和导向性政策,恐吓美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减少与中国合作,加剧两国科技生态的裂痕和分化。

一旦这种趋势被双方认知并接受,两国就有可能形成像外界所担心的“相互竞争、彼此隔离的科技市场”,全球或将形成两套“科技体系”。

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企业排头兵的华为显然承受了很大压力,但除了胜利,华为真的无路可走。

华为最重要的也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活下去就是胜利,华为也有胜利的信心。正如华为公司“心声社区”一位员工的留言:“对华为接下来的命运,我和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感到悲观,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焦虑。还有很多事在路上,我们还是会继续做好自己的事。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中美博弈已经是滔天巨浪,但华为确实有很多像我一样傻的人,我们相信连接人和物的远方,相信远方更广阔的数字洪流。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以为的巨浪就成为了浪花。”

4点启示

  1. 创新者需要“冒险”。虽然伊尔-2强击机属于军工产品,并不符合一般商业产品的逻辑,但我们能认识到,创新有时不容易被同时代的人理解和接受,很多人甚至在有生之年,都无法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讲到,所有格局的改变,不是敲锣打鼓来到的,都是以一种噪音的方式来到的,要耐心分辨噪音里哪些是代表未来趋势的信号,哪些是代表繁杂的噪音。
  2. 低端颠覆性创新刚开始时都是微创新。伊尔-2刚开始做出来时只是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改进,比如对机身进行装甲,只是微创新,甚至在很多人看来缺点太多。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持续进行微创新,最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成为“大杀器”。
  3. 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同样重要。伊尔-2飞机不仅在使用体验上有很强的创新,而且其生产模式也有很大创新,从飞机设计之初,伊留申就考虑到了飞机要适于大规模量产,最后实现了组装飞机像“组装拖拉机一样”,十分便于量产。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样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
  4. 企业要注重塑造品牌的精神象征。华为千疮百孔的飞机、联想最早的办公室、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小米的第一锅小米粥,都是品牌的精神象征,它们传播力强,且能够形成企业的历史积淀,是远比一般广告更具生命力的内容。这将成为企业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作为有强劲生命力的内容,为企业的长期传播做出贡献。

每个人都有至暗时刻,“烂飞机”给了你什么力量?参与话题讨论,留言区点赞最高赠书1本,编辑随机抽送2本,次日晚开奖!

《任正非:成就员工就是最好的人性管理》任正非是深谙人性、懂激励之道的企业家。他建立的多元化激励机制,让华为在围追堵截中强势崛起,成为全球5G时代领跑者。本书作者潜心研究华为22年,见证了华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对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华为管理之道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资料:

  1. 《面对CNN采访,华为美国高管发声:我们能挺过去,但美国人嘛……》|北晚新视觉网,2020.5.22;
  2. 宋玮《华为,活下去》|微信公众号“南风窗”,2020.5.18;
  3. 冷静《黑色死神:伊尔-2强击机传奇》|兵工科技,2006.2;
  4. 胡其道《法西斯坦克的死神——伊留申伊尔2强击机》|航空模型,2003.5;
  5. 宝丁《斯大林格勒上空的伊尔-2》|航空知识,2010.11;
  6. 《全面打压华为的背后,美国图什么?》|新华网思客,2020.5.20.

常见问题

伊尔-2强击机在二战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伊尔-2强击机是二战中苏军的三大王牌兵器之一,与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齐名。它被德军称为“黑色死神”,斯大林评价其为“如同红军的面包和空气般不可或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什么华为选择伊尔-2飞机作为精神象征?

华为用伊尔-2飞机比喻自己在逆境中的坚韧形象。这架飞机虽伤痕累累却坚持飞行,最终安全返航,象征着华为在美国持续打压下依然顽强生存、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与民众应对强敌的想法不谋而合。

美国对华为采取了哪些主要限制措施?

美国对华为的限制包括:2008年阻止并购3COM公司;2010年干预AT&T合作并阻止收购摩托罗拉;2018年失去AT&T订单和百思买支持;2019年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与美国企业合作;2020年出台芯片出口管制新规,试图切断华为芯片供应。

伊尔-2强击机在设计上有哪些创新特点?

伊尔-2采用流线型装甲作为骨架,要害部位全部用坚厚装甲屏护,能防御子弹和小口径高炮袭击。设计师伊留申还注重大规模量产,使飞机像组装拖拉机一样便于生产,最终实现了月产750架的生产奇迹。

华为在2019年被美国制裁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尽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华为在2019年营收超8500亿元,5G商业合同订单数量全球第一,超越苹果成为第二大手机厂商。华为Mate30 5G版中国产零部件使用比例升至41.8%,美国零部件占比从11%降至1.5%。

伊尔-2飞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强击机携带新型聚能反坦克航空炸弹,每架飞机携带320颗轻型炸弹,对德军新型“虎”式、“豹”式坦克进行精确打击。仅此一战就摧毁德军坦克数百辆,使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入苏军手中。

华为从伊尔-2的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华为从中得到4点启示:创新需要冒险精神;低端颠覆性创新从微创新开始;商业模式创新同样重要;企业要注重塑造品牌精神象征。这些启示帮助华为在逆境中保持韧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