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最怕的是两个东西。一怕未知,未知是最大的恐惧,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二怕停滞,没有成长地重复性做一件事,会让我生不如死。这两个东西应当也是多数人共同的恐惧。
2016-2017年我都在这两种痛苦中煎熬自己。当时的工作已经没有任何挑战,且因为所处的教育咨询领域过于窄小,市场认知不足,简历面试/投出比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在完全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的未知和技能停滞增长的黑暗中,混沌的一个面试电话不亚于劈开了我浑噩的雾霾天。
2017年10月,小有波折,我正式入职混沌大学,成为课程主任之一。2018年10月,因为创业的冲动,带着祝福与感恩离开混沌。混沌的一年,我收获如下:
- 从原本窄小的行业平台,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互联网教育平台,这次平台跃迁不说鲤鱼跃龙门,但至少是从溪水进了大江。从此,天高海阔。
- 强化了快速学习能力,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快速学习方法。从此,不怕未知,有未知,学它。
- 隐隐建立了对教育本质更深刻的认识,并具备了做课及相关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从此,我应该有了件自己喜欢且能从中赚取生存所需的事。
好多人问混沌牛逼在哪
自打离开混沌之后,有十余个做教育(线上、线下都有)的机构或朋友找过我,询问“混沌是怎么做课的?”。起初我会讲一下我们日常工作的流程,但这些往往都不能让询问者满意,他们会说“我们也如此啊?”。
在一遍遍回忆和思考之后,我觉得如果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混沌到底牛逼在哪?”或者“混沌让人感觉很牛逼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他们来问的时候,都有了一个预制前提,“混沌做的很好,而混沌做的好的原因就是他们会做课”。
但是,很不幸,这个前提根本就是错的。混沌会做课是混沌做的好的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导或根本原因。
想清楚了这个点之后,我忽然发现,混沌对于教育这件事的认知和绝大多数这个行业的同行有着本质不同。不是说谁高谁低,只是不同罢了。很多机构在经济数字上取得的成绩比混沌要惊艳。但是在“牛逼的调性”这件事情上,在线教育领域,混沌应该无出其右者。
那么,混沌到底牛逼在哪呢?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都已经写在了混沌每次发课表时拉新的文案里。记得“舍九取一”这个词吗?有印象的话,你是否能回答出,混沌最终取的是哪个“一”吗?
其实已经无数次告诉你了,这个“一”就是“新”。对这个字的坚持,应该也是混沌牛逼的根本原因。
这个推论应该不会有错,但是下面对这个“新”的解读,就是我一家之言了。我的理解,混沌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一个创新(学)学科”
我敢打赌,很多混沌大学的老用户,都不知道善友教授做混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教人创业?这是自然衍生出的效果,或者只是一种皮相。而且,听了混沌的课,你也不一定就能创业成功。
挣钱?更可笑,虽然我刚去混沌的时候,混沌蜗居在一个商铺的三层,楼下是电动车大世界,旁边是洗脚城。但善友教授、兴姐,以及十几个分社社长,不干混沌也能活的比绝大多数人都好。
如果没记错,善友教授应当是为了实现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创新(学)学科”。这个观点,几次和善友教授开会时,我都有听到过。
中国人讲究“立功、立德、立言”,立言这件事不仅对中国人,对全世界的人也都是一件充满了吸引力的事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终极体现。
写到这里,就能回到多数人都很熟悉的一个话题——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调性和发展方向,而这个文化最初一定与创始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这个文化就是创始人个性和梦想的延伸。
善友教授希望建立一个创新(学)学科——所以混沌的课程全部专注于创新。
你可以看到混沌的课有物理学思维、生物学思维、美学思维等等看似与创业无关的内容,但是它们与创新有关;
你可以看到以传统EMBA课程为核心的混沌商学院虽然卖的很好,真的很好,但是也要砍掉,转型到“创新”商学院,只为更加专注创新。
再次回到愿景、使命、价值观上,在“建立一个创新(学)学科”的大目标下,一切干扰因素都要让路。这种决绝的专注,应当是混沌所以为混沌,调性逼格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
二是外在形式对“新”的贯彻
上面的第一点如果是混沌坚持的精神内核,那混沌持之以恒的把“新”以具体形式体现出来,就是其贯彻精神的外在表征。
不用调研,每一次混沌大学发布课表,都会有让人惊讶的地方。就比如这一次五周年之际发布的课表,除了混沌惯常的新经济企业案例外,《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进入课表一定就让很多对混沌不熟悉的人感到好奇。混沌老学员也许会觉得意外,但会觉得合理,毕竟这是混沌的正常操作。
我会告诉你我还被安排联系过郭德纲老师,然后郭德纲老师的经纪人以郭老师实在不适合这个场合给拒掉了吗?别笑,找郭德纲不是因为他的流量,而是郭德纲真的善于创新。
17年底我第一次参与混沌大学研习社课表制定时,一度产生了错觉——我到底是来做教育的,还是来做新闻的?
因为,我们选择的标准是有哪些新人、新公司做了特别牛逼的事儿,有哪些牛人又做了很新鲜的事儿。仅我自己,就在混沌的安排下、兴姐的带领下去过或见过刚要回归A股的360,高楼刚起的咪蒙,启动上市的猫眼,因趣店等投资而声名卓著的昆仑万维,火大发了的抖音等等。凡此种种,你不禁会问,我们是以创投圈热点和财经新闻头条作为课程选择标准的吗?
是,也不是。
是的原因是混沌部分选题标准和新闻确实一致,追求当下最火,新鲜时效。
不是的原因是混沌除了追求“新”,还追求这种新是可以讲授的,可以抽象的,可以方法化、模型化的。具体体现就是希望交付出“新的方法和模型”,而不是只有一个“新的故事和概念”。
所以,当我和一些其他机构聊混沌的模式,有人会说“你们不就是个企业家大讲坛”、“大型PR平台”时,我就不想再继续和对方聊下去了。混沌如果真是这样,早该完了。
是的,混沌会有为了让最新鲜的企业登陆混沌讲台,而导致的课程交付程度不够的情况。但是,你得看到这些人的到来本就是极难的事情,听他或她亲口讲述当时情境更是稀罕。就好像网上有篇文章说,“混沌的老师,你请不到”。
另外,你也得看到混沌为了提高对“新”的交付,而逐渐让更多的可以讲清新鲜案例的专业人士登台,而不再单独追求企业创始人亲临(详见文后混沌大学新课表)。毕竟,确实有很多牛人,不善言辞。
我离开混沌时,正值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内部也对采用“降低大咖率,保证交付率”这一变革展开过激烈辩论,怕减少大咖,就没了流量。
最终,还是回到了对“新”这一主题的严格贯彻上。即,如果只是为了新而保证大咖率,那你就真是新闻平台了。做教育,你不仅要新,更要对新做出真正的交付。于是,舍·得。
混沌应当能在大咖和交付的平衡当中,走的更加坚实。
上面这两条对混沌“舍九取一”的只取一“新”的解读,估计能让你大概理解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因为,从混沌选择建立创新学科的那天开始,就要走一条很累,且不可回头的路。难在哪?追着时间跑和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混沌需要不断追着最新的公司和企业跑,干记者的活儿,甚至是调查记者的活儿。一直追,一直跑,混沌活一天,就要不停跑一天。
但是,混沌又不仅仅是干记者们追着时间跑的活儿。它还要从这些新公司、新案例满是不确定性的发展中寻找确定性的方法和模型。混沌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学员早就不认同没有干货的创业历程宣讲了。混沌对交付感的追求,绝对不亚于任何机构。
于是,混沌不可能用已有的经典来填充课程内容,只能不断刷新。混沌不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PR平台,只能不断精进。所以,混沌大学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回头,即是灭亡。
几个观点
混沌如何做课套一句大词,上述混沌坚持的“新”,是混沌的道。而混沌做课的方式,就是术。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得写一篇万字长文才能把我自己的理解给讲清楚,且一定会耽误我的日常工作。所以,这里只以我微薄的实操经验总结我在混沌做线上课程时偶得的三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应该有用。
观点一:选题。不迷信用户画像与需求调研,引领而不迎合。
多数机构找上我聊课程的时候,上来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怎么做用户画像和需求调研?”,这问题问的我很痛苦。因为,混沌的用户画像非常稳定,年龄、性别、从业领域、层级等等等一应俱全,混沌甚至能列出一堆的数据,一堆饼图、柱图、条形图来描述混沌的用户群体。
但是,这东西重要吗?意义大吗?用户是个充满复杂性的群体,如果尝试通过对用户进行描述来定义你的用户,那反而是小瞧了他们,也小瞧了自己。
同理,需求调研,无论你采用调查问卷,还是焦点小组讨论,你收集到的信息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统计上讲,你的问卷信效度需要检验,数据可能存在样本偏差。从心理学上讲,用户可能给的不是真实答案(因为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从时效性上讲,可能这个课程出来的时候,用户已经过了热乎劲儿了。
所以,选题,需要关注用户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要引领用户的喜好。这个逻辑,也符合混沌追新的大方向。对其他机构来说,引领而不迎合同样有适用的价值。时尚界有句话说的好,与其追赶时尚,不如有自己的调性。
观点二:磨课。给老师听取建议的理由,引导而不指点。
有几次线下和混沌的同学见面,一见面就把我捧上天,搞得我都觉得自己已经牛逼的不行了。赶紧抽自己几个耳光,默念三遍“牛的是混沌这个平台,牛的是老师,牛的是卖课的运营,做课程的人不牛”。
离开混沌后,我曾短暂创业过。我让一个新人做一个课程大纲,新人快速做好了,并大谈这里可以让老师讲什么,那里老师应该讲什么。
我问,你知道我让你做大纲是干什么的吗?
他答,让老师按着我们的要求讲课啊。
我怼,不,我们做的大纲是块砖,是用来抛砖引玉的,是让老师可以拿着这个大纲告诉我们,这个没意思,那个可以讲,这里我加个什么……前期的所有研究都是给我们建立一个可以勉强站上去之后可以和老师聊课程内容的台阶。
当你千挑万选,找到一位好老师的时候,就应该充分相信他的专业性,老师的专业性是个普遍情况。你不该相信的是他的内容在你平台的表达形式下呈现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以,到底什么是磨课?磨课不是你给老师布置任务。而是你和老师充分协同,告诉他,你们同学的特征,你们平台的节奏。用你的经验来建议老师调整表达方式,调整交付点密度。
说的形象一点,你是个剧院经理,你可以告诉来这唱戏的角儿,这里的观众喜欢热闹的打戏,还是喜欢做功戏,告诉他表演时长要求,他需要拿捏的节奏,他需要注意的禁忌。但是,绝对不要妄想指导角儿的手眼身法步等专业性的东西,不够丢人的。
观点三:做课。每一次做课都是找寻最佳表达的过程。
严格来讲,我认为做课特指对录制完成的课程原始资料的后期处理。老师们录完课之后,课程好坏就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了,除非你要求他补录。线上呈现的优良中差,完全转为了做课人的责任。
所以,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好老师的课程得到好评并不值得做课人骄傲,你只是找到了个好老师而已。你把讲崩了的课程做到及格,甚至好评如潮,才是做课人能力和手艺的体现。
因此,虽然我说你没资格指点老师的内容,但你仍旧要完全、透彻地弄明白老师讲的所有东西,甚至要涉猎很多不在这节课程之中,但是确有极强相关的知识。当然,不期待你能成为专家,和老师有相同的水平。但起码这段课程中的每句话你都应该清楚理解是什么意思,要做到你能复述,甚至讲述这节课。
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这节课哪里可以大刀阔斧地删,哪里应该小心谨慎地添,哪里应该不影响原意的调。| 好课程是混沌大学唯一的追求
举几个例子——
曾一次做一个外国老师的课。外国人讲课的一大习惯就是讲的嗨,现场效果也不错,但是放到视频和音频的环境里,就是啰嗦、重复,同一个道理可能引证三个案例。删不删?得看你对这三个案例的理解,是否存在递进,是否存在逻辑,还是只是单纯的重复论证。如果是后者,删之,以提高信息密度。
曾一次做一位大咖老师的课。非常大的咖,讲课之前不跟你见面那种,只跟你邮件沟通那种。不过老师确实现场表现力极佳,精彩至极。但是,无奈只有3页PPT。怎么办?添。根据老师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总结,每一个段落,重新给他做一套PPT出来,简直就是逆向工程。这节课我把3页PPT做到了47页,看评论区有人说老师的PPT好翔实,我是真的想买个红领巾系脖子上了。
曾一次做一位教授的课。教授讲的很好,但是为了照顾现场同学,两个观点中间插入了一整段重要但与前后文联系不大的内容。删了?可惜。不删?逻辑没了。怎么办?找个能连上逻辑的地方把这段插进去!
类似的这种故事我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删,是添,是调,这些看似基本的做课动作都需要两个强大的基础。一是前面所说,你充分掌握了这节课。二是你要很懂表达,懂表达的形式,表达的节奏,表达的逻辑,找到你这节课最舒服的表达状态,才能让用户最舒服的接受。
就写到这里吧,三个观点,懂的人,自然懂我给了真东西。
感言
三个晚上的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写了5000多字,从对混沌表达感谢,到对混沌死磕"新"的总结,再到用几个散碎观点回复一直以来好多朋友问我混沌如何做课的问题。写的着实很累,但是回头看看,在混沌工作的这一年,比我之前工作几年的成长都多。
在混沌我找回了对自己的认可,在混沌我系统构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混沌我有了学习和输出的欲望。
以上种种,让我能够更清晰认识自己,让我能够应对更多的挑战,让我能够不断向上生长。
写这一篇,是纪念,也是总结。感谢混沌,人生有你这一年,幸运。
不渴望天生完美,只愿我生来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