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一样的时候,就是美的荒原

请拼命活出自己的样子

这是一个追求延迟满足的时代。我们迫不及待的赌上现在所有的时间、经验和汗水,只希望能在未来得到变现。仿佛不支持996工作制就是消极懒惰、不把奋斗作为座右铭就不配做个当代人、对当下的每多一秒注视都是短视、一停下脚步就会掉入深渊。

当你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混沌君想邀请你停一会,集中于当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好的生活?

“如果只认为‘未来’你是幸福的,那你将永远没有幸福。因为一个明天变成今天,另外一个明天出现,未来在无穷无尽的后退,永远抓不牢。但是美出现的那一刹那,你的‘现在’出现了,这个‘现在’就是我们的幸福。”——彭锋

我们有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通过理性获得,是明确的、可表达的;另一种通过感觉获得,你能感知到它,却很难定义。

举个例子,海水是什么?

一位没有见过大海的化学教授,会写出一个复杂的分子式告诉你,海水的明确来龙去脉。

住在海边的渔民结结巴巴说不清楚,但他能通过眼睛、耳朵、皮肤、舌头去感受到海水,他获得的知识是明白的,却不明确。

如果说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选一个无法用理性分析的事物,那就是美。

1735年,德国的21岁年轻教授鲍姆加登第一次写下“美学”这个概念,根据他的定义,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今天,我想分享关于“美学与美好生活的实现”这个主题。

一、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西方现代精神的化身,即更高、更强、有追求,人如果没有追求就活不下去。他跟魔鬼打赌说,只要我有追求,你就做我的仆人;如果哪一天我停止了追求,我就下地狱去做你的仆人。

魔鬼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让浮士德放弃追求,于是,他派出了海伦——希腊神话中美的化身。海伦出场后,浮士德愣住了,他说:“这时我的精神既不前瞻,也不后顾。”

海伦说:“只有现在,我们是幸福的。”

浮士德想要去抓住海伦的手,但她已经消失了。这一刹那,浮士德失去了追求,他只有感觉没有思维,停下来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只认为“未来”是幸福的,“现在”只是让我们实现未来幸福的工具。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样想,你将永远没有幸福。

因为一个明天变成今天,另外一个明天出现,未来在无穷无尽的、慢慢地后退,永远抓不牢。

但是美出现的那一刹那,你的“现在”出现了,你能意识到现在了,这个“现在”就是我们的幸福。

中国古代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有一首乐府诗叫《陌上桑》,罗敷一出现,世界就不动了,干活的不干活了,走路的也走不动了。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美,将我们的感觉从麻木状态激发出来,让我们不再去东想西想、不再瞻前顾后、不再左顾右盼,就让我们集中在现在,感受现在。

这就是感性认识跟美的关系,美是我们通过感觉才能认识到的,同时我们需要美来激发我们的感觉,要不然感觉就麻木了。

二、什么是美?什么影响你的判断?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美不复杂,是清楚明白的现象,你不需要通过学习美学来感知美。那为什么现在人们谈到美的时候,变得如此复杂?因为在人的世界里,影响我们审美判断的因素多了。

1. 生物法则

1994年开始,两个前苏联的艺术家,在纽约做了一个叫《人民的选择》的项目,根据民意测验来画出一个国家的人民最喜欢的绘画,和最不喜欢的绘画。

做出来的结果是,美国人民最喜欢的绘画都是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最喜欢的人是伟大领袖华盛顿;最喜欢的动物是鹿。

中国人民最喜欢的画是有山、有水、有树;最喜欢的动物是牛;最喜欢的人物是鲁迅(这是在1994年,我猜今天人们可能会选马云。)

继续去看乌克兰、冰岛、丹麦、法国、土耳其……,全世界喜欢的东西差不多一样的。两次民意测验间隔10年,结论是基本一致,全世界人喜欢的景观是一样的,有一个模型,是东非大草原肯尼亚一带的风景。

有一种最新的解释说,我们人对美丑的偏爱是从猴子进化成人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因为东非是人类起源的地方,我们的遗传基因里还保持着对老家的记忆,看见它就亲切。

这不是杜撰的研究,我们把这种美学叫做进化论美学。

如果去看中国古代仰韶文化出土的陶瓷和雅典历史博物馆里的陶瓷,你会发现二者之间有非常强的审美共性。

2. 文化习惯

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之下,人们喜欢的东西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比如,西方艺术恢弘,东方艺术平淡。

中国人追求动感,建筑也要飞檐,制造动态。中国建筑喜欢用长廊,叫曲径通幽,希望把空间分割在时间里面,被我们感受,让我们在里面走动。

西方的空间则喜欢广场,好的建筑面前都有一个广场,甚至有观景台,让你选一个最佳点静静地看。

所以说,西方艺术恢弘,中国艺术平淡。

3. 个人策略

在审美判断里,生物法则的影响是人类共有的,文化习惯影响一小撮人,而个人策略则是自己的,体现每个人的不同风格和个人趣味。

一般来说,普通人趋同,而艺术家则求异,要显示自己的趣味与众不同,这是他们的价值追求。

如果我是一般人,今年街上流行红裙子,会希望自己也有一条。但如果你是一个明星,跟另一个人撞衫了红裙子,会觉得很尴尬。

三、什么是审美?不要被“平均美”绑架

不过,日常生活里我们讨论的美,往往是有标准的,我称之为平均美,也叫甜美。

平均美的特点是,看上去每个人都喜欢,比如我去一趟韩国,回来可能就会好看一点。化妆产业如今越来越发达,表面装饰、人造景观、整容都在渗透进现代文化、经济、个人生活里。

但如果你去看当代艺术,会发现这种美往往是挑衅的、少数的、极端的、特殊的,甚至是恶心的。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对立?因为平均美有一个特点,我们在欣赏时只要做到放松就可以,我把它叫做按摩式的消费。当你欣赏平均美的习惯形成后,审美敏感力其实是越来越弱的,最后你就失去了美丑辨别能力。

所以需要有刺激,你的审美敏感力就会提高。

平均美最惨的结果,是日本籍美国教授福山提出的。他的《历史终结论》一书讨论生物基因革命的后果,从两种药谈起,一种药是治不自信的人,一种治太自信的人。这两种药,就是把个性差异消除、拉平。

那么今后你不幸福,吃完药就幸福了。你不美,就修改一下基因,就能变美了。结局是什么?全世界所有男人一样帅,所有女人一样美。

当所有人都一样的时候,就是美的荒原。

要怎么避免美的荒原?福山给出了政治学的方式,让全世界的政府团结起来限制技术。

而我用真正美学的方式,告诉大家美是不能定义的。

如果必须要下个定义,那么美是事物向概念显现,它不能被概念套牢,我把它叫做事物向概念显现的途中。也就是说,美不能变成确凿的知识,只能给我们一个形象。

反过来说,什么是审美?审美是自我向身份显现。

每个自我都有身份,比如说今天我上课的时候是老师,回到家里是丈夫、是父亲,再回到老家,我是儿子。那什么是审美呢?是自我在无身份状态下的逗留。

你看电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谁,你既不是领导,也不是下属,既不是丈夫,也不是情人,你进入了审美状态,没有身份。

换句话说,美是事物在无概念状态下的显现,审美是自我在无身份状态下的逗留。我希望你们有机会逗留一下,不要老背着身份。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意义上的美跟工程设计的美不一样,因为工程设计总是有一个标准,按照标准制造美的外观。

我通过对于美的这种认识,完全改变了我对哲学的认识。所以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聊聊,如何追求美好的生活。

四、如何追求美好生活

活出没有被“定义”的你自己

哲学总教我们去理解真善美,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在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从来没有达成共识。

这就让我发现哲学是有问题的,它意味着我们对真的研究会延迟我们追求真的行为,我们对善的研究会延迟追求善的行为,我们对美的研究会延迟我们追求美的行为。

举个例子,康德见到一个姑娘,他心动了,就回到家里研究什么是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什么、结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研究的结果是结婚利大于弊,他决定求婚。然而,在他辗转找到这个姑娘的时候,人家都生了好几个孩子了。

对婚姻的研究延迟了康德结婚的行为,所以他一辈子没结婚。

所以,在我这里,我不要求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建议大家养成三种行为方式,叫生、爱、乐。

所以,我的哲学不是知识哲学,是行动哲学。艺术绝不是先想好做出来的,而是做出来之后才想的,因为它是动手的、实践的、感觉在先的。

美好生活不是拥有真善美三种知识的生活,而是我有了生爱乐三种行动的生活。没有生爱乐,你再有钱、再有权,生活都不一定美好。

1. 生优先于死

《周易》强调易、变。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生与死在“变”这个意义上是同等的,我可以不断生下去,也可以不断灭下去。那么,为什么我选择生,而非死?

第一种是汉代人的解释,说生比灭要好,因为尽管他们俩在逻辑上等价,但是作为圣人不应该把坏的东西告诉大家,我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去创造,不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去毁灭。

更具有逻辑说服力的解释来自唐代人。他们说生比灭要在逻辑上优先,因为生可以长生,灭不能常灭。

所以古代的中国人,他的修行最高的目标,每天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日日是好日。

2. 爱优先于恨

爱比恨优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证明。

孟子为了证明人性本善,不讲道理,讲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见到一个小孩就要掉到井里去,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救。如果你一旦动脑子去想了,如果是朋友的就救,是仇人就不救,就有了善恶、爱恨之分。

你在有思想之前是纯爱,思考后有了爱和恨的区别,所以爱比恨要优先。

有人说,我爱了人,别人不爱我,那不是亏了吗?我觉得一点不亏,你恨人试一试,你恨了别人,别人不恨你,你沾光了吗?

我爱你,你不爱我没关系,因为我爱的心情特别好。我恨人恨的咬牙切齿,咬的都是自己的牙,疼的是自己。更何况,你恨人别人会恨你,你爱人别人也会爱你。

所以,爱有一种绝对的优势。

3. 乐优先于忧

当你的生活里面有了生和爱之后,剩下的就是乐了,乐比忧优先。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忧,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不是,中国人修行达到了一个高度,基本情绪就是乐,乐建立在生和爱的基础上。

形成了生爱乐的习惯,你就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美好生活的标志是,他首先是一个有深度的人,因为他会持续创造;他是豁达的,因为他能够去爱;他也是快乐的。

做到了深度、豁达、快乐,最后一个目的就是活成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我终于活出了自己的风格,丰富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独一无二不能被取代。

所以,美好生活是每个人从境界上相同,但从风格和样式上都不同。

举个小小的例子,我是农村人,从小读书比较好,家乡父老总期待我当官,结果我去当了学者。后来他们给我传话,说你当不了官也行,就做成一个名人。他们知道北大有一个教授叫季羡林,你就做成季羡林那个样子。

我后来告诉他们,如果变成季羡林,我就彻底失败了。因为我再重复季羡林的一辈子,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人类一点贡献都没有,我要拼了老命活出我自己的样子。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我,把自己做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拥有自己的美好生活。

(完)

常见问题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由德国年轻教授鲍姆加登在1735年首次提出。它强调通过感觉而非理性来认识世界,美能激发我们的感觉,让我们集中在当下。

决定美的基本法则有哪些?

决定美的基本法则包括生物法则、文化习惯和个人策略。生物法则体现人类共有的审美偏好,文化习惯影响特定群体,个人策略则体现个体独特的趣味和风格。

什么是平均美?

平均美又称甜美,是看上去每个人都喜欢的美,特点是趋同和标准化。但过度追求平均美会导致审美敏感力下降,最终形成“美的荒原”,即所有人都一样的美学困境。

如何避免美的荒原?

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它是事物向概念显现的途中。审美是自我在无身份状态下的逗留。避免美的荒原的关键是保持美的不可定义性,让每个人都能活出独特的自我风格。

如何追求美好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不是拥有真善美知识,而是养成生、爱、乐三种行为方式。生优先于死,爱优先于恨,乐优先于忧。具备深度、豁达和快乐,最终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为什么美能带来幸福?

美出现的那一刹那,我们的“现在”出现了,让我们不再瞻前顾后,集中感受当下。这与通常只认为“未来”是幸福的观念不同,美让我们意识到现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