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要买包?|周末冷知识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包,居然还有这么不平凡的过去。

LV/Gucci/Prada/Hermes/Fendi......明明布袋就可以装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买那么贵的包?其实,过去,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包都曾经是男人们的心头好,主要为男人们服务。直到19世纪女权运动兴起,事情发生了急速的变化,甚至颠倒了过来:包的使用主体变成了女性。可以说,包的历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解放史。

喜欢包包好像是女人的天性。然而,包在古代其实是男人们的心头爱,连朝服上都必须有包:“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宋书·礼志五》

比如禄东赞参见唐太宗的时候都带着包:《步辇图》局部连兵哥哥上班的时候都带着包:兵哥哥都要带个小荷包不仅兵哥哥,连小鬼也背个单肩包,当然这只鬼也是男的。这表情,是不爽呢,还是不爽呢?看来对于包,男人们还真是有一种执念在里面。

自古以来,包就是男士的心头爱

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包”这个字。先秦时期包不叫“包”,而是叫“佩囊”,据说是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唐代壁画,左下角这个装满箭的就是箭囊和现在一样,佩囊里面主要放钥匙、印章、凭证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挂在腰上。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钥匙、印章、凭证主要都在男人手上,所以他们都非常喜欢带佩囊。

唐代阿史那忠墓“提鞶【pán】囊给使图”,画中人手上拎着的“鞶囊”就是皮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男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装贴身物品。于是开始探索包的其他功能,比如身份地位。

汉画像石上的汉代官吏,腰上挂了个方形的包,就是虎头鞶囊汉代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画虎头形象,称“虎头鞶囊”,皇帝常常用来赏赐臣僚。因此包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

这种讲究越来越细化,隋唐时期,什么人用什么包都有很详细的规定:“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隋书·礼仪志》“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新唐书·舆服志》

其中最上档次的包是“金鱼袋”,用来装鱼符。鱼符:用于标明官员身分地位,配以鱼袋随身携带不过唐朝之后,鱼符被废除,鱼袋仅仅是一个空包了。宋代《春游晚归图》局部,图中骑马的人腰上挂着的就是金鱼袋

不过和身份地位相比,包精致好看才是男人们最关心的事,毕竟一个个都是傲娇小公举呢~他们恨不得什么东西都能用包装起来,什么笔墨纸砚、扇子玩具、衣服鞋子全部都塞包里,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囊”。

比如当年唐僧背过的装衣服书籍行李大件的背囊:《玄奘负笈图》中,唐僧背着的那个就是背囊还有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的“备忘录”笏板,也有专门装它的笏囊:唐墓壁画上的唐代官员,他腰上的长条就是用来装笏的佩囊,又称笏囊,根据笏囊的颜色可以区分官级

当然还有广为人知,香薰附体、表情达意的香囊、荷包:壁画上一只画风清奇的吉庆如意荷包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这个骑马的小哥腰上带着个圆圆的小荷包

明朝的时候有了折扇,于是就有了“扇囊”:到了清朝,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装眼镜的包:任何东西,只要能带走,全都要用包装起来带身上,不能带走的,也能“打包”带走,真可谓“包治百病”。

敦煌壁画上的包,简直一个包库了有木有~

什么时候开始,包成了女人的专利呢?

这还得从西方的包讲起。15世纪后期男式服装中必备之物是一个小荷包。16世纪开始,女士们开始使用“Chatelaine(腰带)”来携带包袋,因为挂在衣服外面,并且还有明晃晃的链子,因此很多人用各种金银珠宝来装饰,用来显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17世纪,女士们直接在裙子上缀一两个大大的衣兜,因为裙子庞大、花纹繁复,布兜毫不突兀。18世纪末,连衣裙流行简单、高腰、剪裁合身的款式,无法安放宽大的衣兜,因此随身的小东西被转移到了手提包袋里。

看起来西方社会似乎一直都是女人在用包,然而事实是:在西方社会中,包是男人们的命根子。因为他们都是这样对待包的:把布兜袋缝在裤裆外面,往里面塞满棉花等填充物,有的上面还绣着精美花纹、镶嵌着珍珠宝石,来凸显男性特征。伦勃朗的画,像上面白箭头对准的那个鼓起来的地方就是一个塞满了棉花的布兜

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代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包都是男人们的心头好,主要为男人们服务。然而19世纪之后,一切都开始急速变化,甚至都颠倒了过来。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火车。于是人们有事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后催生了火车旅行包。包的原材料从布、皮革、金银珠宝扩展到混合纸浆、混合皮革、钢铁等。

20世纪,香烟出现,紧接着出现了专门为女士服务的装烟盒的小手包。1929年,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颁发,引发全民热潮,然后就流行专门存放粉底、唇膏的化妆袋和包饰,各大品牌赶紧跟着推出各类化妆包。

二战期间,物资短缺,女士们用粗糙的帆布料做袋子,于是市面上出现了购物袋和单车袋。二战之后,经济恢复,女装变得性感而妩媚,包也紧跟女装潮流,主打性感妩媚风格。

而包的厂商更是盯紧各类女王、王妃、女明星等社会名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包来迎合女性的口味。奥黛丽·赫本让LV这款Speedy火了像LV品牌的创始人路易·威登,原本就是服务皇后的工匠,香奈儿品牌的创始人香奈儿,自己就是女人,主打的就是女性市场。

回顾中西方包的历史,包从一开始主要为男性服务,转变为主要服务女性。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因为女权运动。没有女权运动,就没有你今天手上的包

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者遭到全社会的打压和排挤。女性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权利:不仅不能参与政治、不能上中学,也不准离婚、不准流产、不准工作,甚至不能牵马、不能穿长裤,女性根本不能自己做决定,一切都要听男人的。

工业革命之后,纺织业大大发展,需要很多女工。女性的价值被发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13年美国妇女普选游行的宣传画

由于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和女权运动的影响,到1920年,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能够参与政治。女性的解放让商人们从中发现市场和商机,而女性也以追求自由独立为荣,在穿着打扮上自然也有新的追求。说白了其实就是从此开始肆意买买买啦~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很熟悉了,商家和女性陷入热恋,互相迎合,包自然而然由为男性服务转变为迎合女性了。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包居然还有这么不平凡的过去。可以说,包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女性的解放史。从一开始穿什么、用什么都由男人决定,包的款式和种类也全都凭男人们的喜好,什么都必须听男人的,去取悦他们;到女性自己决定穿什么、买什么,包的款式类型也全根据女性的喜好而设计。这一路,包替我们见证。

而今天女性买这些包,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一种自我的坚持,坚持女性独立的生活态度。女性自己决定自己买什么,决定买或者不买,决定自己的喜好,女性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绝不是任何人的附庸。

常见问题

为什么说包的历史是一部女性的解放史?

文章指出,包的历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解放史。从19世纪前女性在穿着打扮上完全听命于男性,到女权运动后女性能够自主决定买什么、用什么,包的款式和种类也转而迎合女性的喜好,这标志着女性从附庸走向独立自主的历程。

包在古代主要是为哪个性别服务的?

在古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包都曾是男人们的心头好,主要为男性服务。男性用包装载钥匙、印章、凭证等体现权力和身份的物件,并发展出各种象征地位和满足实用需求的包袋。

西方的包袋是如何从男性主导转变为女性为主的?

19世纪女权运动兴起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商人们从中发现商机,转而迎合女性市场,包的款式和功能也随之改变,从主要为男性服务转变为迎合女性的喜好和需求。

工业革命对包袋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火车旅行,催生了火车旅行包。同时,纺织业发展需要大量女工,女性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这为后续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消费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间接推动了包袋转向女性市场。

中国古代的包袋有哪些种类和功能?

中国古代的包袋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主要有佩囊(装钥匙、印章)、绶囊/虎头鞶囊(象征身份地位)、金鱼袋(装鱼符,标明官阶)、背囊(装行李)、笏囊(装笏板)、香囊/荷包、扇囊乃至眼镜包等,体现了古代男性对包袋的广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