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如何把好的思维方式练成直觉?

求婚的难度远远低于求爱的难度

面临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我们想能获得更好的生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学习的效果人跟人又不一样,同样的知识,有的人学的快,而另一些人就相对比较慢。很多人会说,我每年也会看很多书,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年终总结的时候,发现这一年虽然是忙忙碌碌,还在原地打转,进步很少。究竟什么样才是高效学习模式?

今天混沌君给大家分享两位混沌学长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你的引路人。

懂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

@陈礼松 郑州分社 6.15-16日,我参加了混沌大学·首期创新学院辅导员训练营。

用第一曲线来表达我对此次学习的感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一曲线是一线两点三阶段。

任何有效学习的全过程,必然是一条昂扬向上的S曲线。为什么?

既然是有效的学习那就必然要经历三个阶段:对生涩新知的消化,对全新系统的运用,对既定结果的追求。

知识大致可以分两类: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新知之所以生涩主要是因为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清。如果概念是一个个的点,那么任何一个模糊不定的点都无法与另一个清晰恒定的点之间连接一条直线或曲线,也就是建立有效的关系。如果人的定义是两脚直立无毛的动物的话,那薛璠在酒席的戏言就要改成"女儿气,闺房里跑出个无毛鸡"了。

在对新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新概念与自己既有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关联,让双方伸出柔软的触手,彼此试探,认识,相处和共生,从而长成新的知识系统,此时,我们的学习就到达了第一个点:破局点。

从知识的生涩到系统的成熟,这是一个度过欺骗性低迷区间,打开新局面的过程。毫无疑问,那些鼓吹"学习无用论"的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没有到达破局点。但更让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所有教育方式,都在这个低迷区间,苦苦挣扎,因为学校或教育机构只关心你对新概念了解多少,或者更坏死记硬背了多少,而并不关心它是否融入了你既有的知识体系,甚至你有没有或有着怎样的知识系统。混沌大学在这一点上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并开始了诚恳切实的践行,一个等式可以表明:混沌大学=思维模型+刻意练习。思维模型是新知,刻意练习就是新知与既有系统建立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过渡,将是所有学者与行者的万幸。如果万幸,过了破局点,学习的快乐将会喷薄而出泉涌难抑,因为此时知识才开始解决问题、革新自我和改变现实。庄子所谓"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说的正是过了破局点的知识是如何的有力而优雅。同时,这个清晰的意向也可以类比知识结构:节是概念,间是其关系的方式。更进一步:无厚的刀就是理解了概念并且洞悉了关系的人,所采取的策略。

如果你还在跟风呻吟所谓"懂得了许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只能说明,你要么不是真懂,要么就是没动。你需要有个人,有个组织——或者归功到底还是你自己,做出一个选择来,打破这个僵局,度过这个破局点。

这世界所有的必然,都是自然的结果。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即使后期向上的曲线看上去远远高于前期,对于整个学习来说,到达极限点的难度,还是远远,远远,远远低于破局点。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求婚的难度远远,远远,远远低于求爱的难度。

当然,极限点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失速点,这开始是个坏事,它代表你的知识系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时,开始感到吃力和迷茫,并将迎来或大或小的错误;面对错误,我让自己刻意练习一件事情——每当这个时候,学会问自己一句话:这一切将教会我什么新的东西?所以,这后来也会变成好事,因为新的学习可以开始了,所谓:第二曲线其实开始萌芽了。

萌芽之后,还要选取和培养,这就是混沌大学的第二个等式了:刻意练习=混沌学员+混沌辅导。

结合前一个等式:混沌大学=思维模型+刻意练习,就可以清晰界定混沌大学的价值所在了:在学习上,帮助学员度过最艰难的破局点,并在失速点到来之前,开启第二曲线,并且再次帮他度过最艰难的破局点。在创新学院之前,混沌大学的努力更多在于第一个等式的前半段"思维模型"上,这是哲科思维的生发结果;在创新学院之后,混沌大学的努力将着力在等式的后半段"刻意练习"上,这将是哲科思维的点亮方式。

我认为,这是混沌大学的第二曲线,并且是在第一曲线还在高速增长之时,就早早培养的第二曲线,这是熊彼特的破坏新生,这是乔帮主的自我迭代,这是李教授的灯火传薪。

不才若朽,亦有春意。斯是盛事,安敢缺席?

把思维模型种到脑子里去

@李笑文 天津分社上周末参加了混沌大学创新学院辅导员两天的培训课,现场同学之间讨论之激烈,是我之前参加各种活动所没有过的体验,这一场刻意练习之旅,我收获颇丰。

面临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我们想能获得更好的生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但是学习的效果人跟人又不一样,同样的知识,有的人学的快,而另一些人就相对比较慢。很多人会说,我每年也会看很多书,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年终总结的时候,发现这一年虽然是忙忙碌碌,还在原地打转,进步很少。

在没有学习思维模型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在接触一个新事物,特别是工作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着手做,完全没有方向,更别说要给出执行方案了。心里更多念头就是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后来接触到了混沌大学才知道学习要学习底层的一些知识,也就是混沌大学一直推崇的思维模型。学习再多的碎片化的知识,如果没有系统,没有思维模型,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但是学了一段时间,我又很苦恼!因为我会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思维模型,也能够想到许多好的落地方法,但为什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自己还是依然用不好思维模型,没法让思维模型在我现在所做的事上面去落地呢?

有幸参加这次线下辅导员的培训,用三个步骤对思维模型进行练习,让我真正知道如何运用思维模型。

首先是构建了三个思维模型,也就是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和分型创新。然后对单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行刻意练习,分成了24个小组,然后每6个组又组成一大组。这样分组进行模型的打磨,大组内的6个小组先PK,然后胜出者再进行大组之间的PK。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激情满满,为自己小组提供思想。实践中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比如在对第一曲线模型进行练习时,我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这个模型是什么,脑袋懵了一下,什么都有找不到。突然发现之前认为的听懂,其实就是知道了这个模型而已,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会与现实结合,不懂怎么把这些点跟实际对应,这个思维模型好像被打碎了似的,我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知识串起来,然后嫁接到现实生活的案例中。我问身边的同学,你是怎么理解第一曲线这个模型的,他给我讲了他的理解,这时候我才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然后开始捋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要过破局点有哪些优势,过了破局点如何单一要素最大化发展,到达失速点前怎么开启第二曲线,真正的开始做逻辑分析,然后让理性战胜感性,通过刻意练习思路越来越清晰。

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之后,在互相PK的过程中,激烈的辩论是思维的碰撞,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出现,有的同学的观点让人惊叹,还能这么想!这样精彩的过程让我真正的看到自己思维的遮蔽性,自己考虑问题总是在那几个层面打转,不从一些不太熟悉的角度跳出来考虑问题,很多时候会在相同的问题上找不到出路。

我相信这个过程,每一个人都对思维模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通过刻意练习,结合自己现实案例的运用,将知识"种"在脑子里面,而不再是简单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总结

如何把思维模型变成自己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就是完成如下三个步骤:

  1. 认知思维模型理论;
  2. 针对模型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不断地刻意练习;
  3. 寻求外界的及时反馈。

不断重复以上三点,把这些模式"长"在你的脑子边去,把相关的神经元连起来,才叫真正的学到。

60位创业实战家;100位一线管理专家;500位混沌学霸;同你在线过招,答疑解惑↓↓↓

常见问题

什么是高效学习模式?

高效学习模式是通过思维模型加刻意练习的方式,将新知融入既有知识体系,经历对生涩新知的消化、对全新系统的运用、对既定结果的追求三个阶段,形成昂扬向上的S曲线学习过程。

思维模型如何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将思维模型应用到实际生活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认知思维模型理论,然后针对模型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不断刻意练习,最后寻求外界的及时反馈,通过重复练习让模式'长'在脑子里,连接相关神经元。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要么不是真懂,要么就是没行动。需要打破僵局,度过学习的破局点,让知识真正融入既有体系,开始解决问题、革新自我和改变现实。

混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什么特点?

混沌大学采用思维模型+刻意练习的等式,帮助学员度过最艰难的破局点,在失速点到来之前开启第二曲线,并通过分组PK、激烈辩论等方式进行现实案例的刻意练习。

什么是学习过程中的破局点?

破局点是从知识的生涩到系统成熟的转折点,是度过欺骗性低迷区间、打开新局面的关键阶段,此时学习快乐会喷薄而出,知识开始有力而优雅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