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外企妈妈创业:用AI破儿童心理教育生死劫丨创业者De故事

创业的念头,在我心里藏了15年。在外企深耕的那些年,职业路径清晰得能看到十年后的模样 —— 稳定、顺利,却少了点 “折腾” 的冲动。直到孩子出生,一个问题突然击中我: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孩子凭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幸福、从容?答案藏在 “心理免疫力” 里。我想让孩子提前学会理解情绪、应对压力、调节自己,这些比成绩更重要的 “底层能力”,不该等到出问题才补救,而该像 “预防针” 一样提前接种。这成了我跳出舒适区的初心。

2016年,我带着这个念头创办了 “筑心园”,专注 3-14 岁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我们不做传统心理咨询,而是用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治疗为支柱,通过游戏互动、认知引导,让孩子在体验中长出 “心理肌肉”。从广州一家校区到两家,服务三千多组家庭的路上,我始终笃定:比起 “教知识”,“育心力” 才是更该被看见的刚需。

错位竞争:避开教育红海的差异化切口

儿童教育赛道从来不缺玩家,但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挤 “独木桥”。传统一对一心理机构太依赖咨询师个人能力,难复制、难规模化;学科类教育又聚焦分数,忽略了 “心理成长” 这个隐性需求。

筑心园的错位,就藏在 “标准化” 里:我们把课程目标、内容、交付流程拆成可量化的细节 —— 比如一堂情绪认知课,要让孩子说出 3 种情绪名称、用 2 个动作表达情绪,这些标准不依赖老师个人经验,而是靠体系落地。

我们也不做 “万能药”,只聚焦 3-14 岁这个 “心理塑形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有基础认知,能通过游戏、故事吸收知识,刚好避开低龄段 “难互动”、高龄段 “固化深” 的痛点。这种定位让我们在教育机构扎堆的市场里,走出了一条 “刚需且独特” 的路。

至暗时刻:疫情与政策双重冲击下的坚守

创业前两年的顺风顺水,曾让我产生 “创业不难” 的幻觉。2018 年拿天使轮,2019 年拿第二轮投资,我们用资金打磨出从内容到交付的完整体系,正准备规模化——然后,2020 年来了。

疫情让线下互动全部停摆,教育行业政策调整又引发家长信任危机,哪怕我们不做学科类,也被 “连坐”:家长看着一家家机构出问题,对我们也多了疑虑。

最难的时候,公司账户余额见底,我每天睁眼想的是 “要不要停”,闭眼想的是 “怎么活”。但看着团队没散、老家长发来 “等你们复课” 的消息,我咬着牙扛:疫情期间,我们把课程拆成线上家庭互动指南;政策波动时,公开透明地跟家长同步进展。

没想到,这份坚持成了转机。2020 年下半年复课后,家长们说 “你们没跑,是真的想做事”,反而带来了新的业务高峰。那时我才懂:商业模式再完美,也抵不过 “扛住考验” 的信任力。

模式深耕:从 “专业导向” 到 “用户需求” 的觉醒

做教育的人,很容易陷入 “我懂专业,你该听我的” 的误区,我也交过不少学费。

最初,我们把课程做得特别 “专业”,塞满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结果家长反馈 “听不懂,不知道孩子学了有啥用”。那一刻我突然醒悟:用户要的不是 “你多专业”,而是 “能帮孩子解决啥问题”—— 比如孩子发脾气时能自己冷静,被欺负了敢说 “不”。

于是我们调整方向:把理论藏在故事、游戏里,让家长能看到 “孩子学完会主动说‘妈妈我生气了,我想先冷静 10 分钟’”。

同时,为了避免依赖老师个人能力,我们把每节课的目标、流程、甚至互动话术都标准化,新老师经过培训就能上手。这种 “去个人化” 的体系,成了我们的护城河。哪怕师资流动,课程质量也能稳定;家长能明确看到效果,复购自然来。

拥抱AI与混沌:从 “低头走路” 到 “抬头看路”

2019 年接触混沌,是我创业的 “开窍时刻”。一开始是被认知心理学课程吸引,后来听 “第二曲线”“复盘成功与失败”,突然想通了很多事:比如前两年顺,是踩中了 “儿童心理教育” 的空白;疫情时能活,是模式有韧性。

更重要的是,混沌的 “纯粹学习氛围” 让我安心——这里的人不聊人脉,只聊 “怎么把事做好”,教练式陪伴还能帮我把理论落地。

今年接触AI后,我的视野被彻底打开。从 “零认知” 到亲自用 AI 优化业务:营销用 AI 生成内容,教研用 AI 优化课程,甚至开始思考如何用 AI 打破教育的 “不可能三角”——个性化(每个孩子不同需求)、规模化(服务更多人)、高效(低成本)。

以前觉得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但现在我信了:AI 能根据每个孩子的课堂反应调整内容,标准化体系能支撑规模化,而工具效率能降低成本。这或许就是筑心园的下一站。

回头看,从外企到创业,从 “教知识” 到 “育心力”,每一步都绕不开 “看见需求、守住初心”。而未来,带着这份初心,加上 AI 的翅膀,我们想让更多孩子学会 “幸福的能力”。

常见问题

筑心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什么?

筑心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育心力’,专注3-14岁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旨在通过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互动和认知引导中长出‘心理肌肉’,提前学会理解情绪、应对压力、调节自己,掌握比知识更重要的‘幸福能力’。

筑心园如何进行错位竞争以避开教育红海?

筑心园通过‘标准化’实现错位竞争。其将课程目标、内容、交付流程拆解为可量化的细节,例如一堂情绪认知课要求孩子说出3种情绪名称并用2个动作表达情绪。同时,聚焦3-14岁‘心理塑形黄金期’,避开低龄段难互动和高龄段固化的痛点,走出一条‘刚需且独特’的路径。

筑心园在疫情期间如何应对挑战?

疫情期间,筑心园线下互动停摆,面临政策和信任危机。公司通过将课程拆解为线上家庭互动指南,并公开透明地与家长同步进展来应对。坚守获得了家长‘你们没跑,是真的想做事’的信任,复课后反而带来了新的业务高峰。

筑心园如何从‘专业导向’转向‘用户需求’?

初期过于专业的课程让家长反馈‘听不懂’,筑心园因此调整方向,将理论藏在故事和游戏中,让家长能直观看到孩子学习的效果,例如孩子学完后会主动说‘妈妈我生气了,我想先冷静10分钟’。课程实现了标准化,确保质量稳定,不依赖老师个人能力。

AI技术如何帮助筑心园优化业务?

筑心园利用AI在营销上生成内容,在教研上优化课程。创始人开始思考用AI打破教育的‘不可能三角’,即通过AI根据孩子课堂反应调整内容实现个性化,标准化体系支撑规模化,工具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可能同时实现个性化、规模化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