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公司与大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模式是否已知。如何探索未知的商业模式,新创公司最好的选择就是精益创业:用商业计划建立前提和假设,从一开始就把用户导入到创业过程中,用高速迭代、科学试错的方式来获取认知。
新创企业不是大公司的微缩版
新创公司肯定不是大公司的缩微版。如果是,我们今天根本不需要研究任何新创公司独有的工具,把大公司的工具直接应用到新创公司就可以了。
美国在线生鲜公司Webvan在它的商业模式根本没有得到确认之前,在任何一个仓储中心达到满负荷运转之前,就匆忙地想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其他20多个城市,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城市能够成功。
可见很多新创公司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探索和执行,过早地去执行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
因此,新创企业需要自己的运营工具,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精益创业。这个工具包括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基本的商业计划。但是请注意,商业计划在精益创业的框架里只是前提和假设,也就是说,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也只是前提和假设。
- 第二部分,用户开发。也就是说,用户开发和产品开发同步进行,甚至放在产品开发之前。这和传统的火箭发射式创业的封闭开发模式(先进行产品开发,后续再导入用户)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模式。我想再强调一下,在精益创业的框架里,中心是用户,而不是产品,更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产品。在整个精益创业的框架里,用户居于核心地位,产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
- 第三部分,精益研发。在开发以及整个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用精益研发的方式来高速迭代、科学试错。
用商业计划建立前提和假设,从一开始就把用户导入到创业过程中,用高速迭代、科学试错的方式来获取认知,这三部分组成了精益创业的基本逻辑框架。
传统计划执行模式的缺陷——认知来得太晚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传统的产品引入模式——首先通过商业计划产生基本的产品概念,然后导入资源,组建团队,进行产品开发,以及内部、外部的测试,最终产品得以发布,投放市场,首次发货。
这种传统的计划执行模式的根本缺陷在哪里?所有的认知都来得太晚。尽管在拟订商业计划的时候会用一些用户调研的手段,但对象都不是真正的用户,用户一直到最后环节才会真正地参与进来。
换句话说,直到产品已经开发完毕,进入测试阶段,团队才真正开始学习和认知的过程。
所以尽管计划执行模式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它往往正是新创公司走向死亡的原因,因为创业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某个产品或服务,而是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认知,用户的反馈过程是否从一开始就结合在创业过程中。
所以在传统的产品导入模式中,有两个隐含的假设,即用户痛点高度确定,解决方案也高度确定。而在精益创业的框架里,这两个假设根本就不存在。
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也经不起和客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再完美的商业计划在和客户第一次接触时基本上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新创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新创企业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商业模式的探索,不确定性极高。你可能会尝试多个方向,快速转向,不停试错。第二个阶段是聚焦式的探索,已经初步确立了方向,有可能在两三个路径中选择商业模式。第三个阶段,商业模式确立,进入放大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商业模式的正常执行。
传统商学院的聚焦点在哪里?传统商学院的MBA教育,80%集中在第三、四个阶段,第一、二个阶段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精益创业的重大意义,在于对整个传统商学院创业学教育的补充。
图中显示,第一、二个阶段的现金流是负的。对新创公司来说,在这两个阶段,如何快速地迭代、如何在现金流耗尽之前确立商业模式,是能否存活的关键。
在硅谷的创业实践中,这个点被称为sweet spot,意即“甜点”,此时新创公司终于确立了商业模式。CEO终于可以去向董事会汇报:我们已经找到了未来的路径。而投资人终于可以确认这个公司能够值一点钱,有一点价值了。
然而,这个点对创始人来说,往往是一个伤心点。数据表明,在这个点上,很高比例的创始人被替换,被踢出董事会。
为什么在“甜点”上会出现大规模的创始人更迭?这是因为探索阶段所需要的技能和执行阶段所需要的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在硅谷很少有人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技能,所以对董事会和投资人来说,从职业市场上找到那些能够放大商业模式的人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选择。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他从创始到现在都担任着公司一把手。但事实上,除了他以外,从第一个阶段一直走到第四个阶段的创始人寥寥无几。
精益创业聚焦于前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如何从0走到1。商业模式的放大是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如何从1到100。而第四个阶段是如何从100到110,则是传统商学院所覆盖的内容。
新创公司的失败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因缺乏用户而失败,一种是因产品开发而失败。因缺乏用户而失败的企业数量要远远超过因产品开发而失败的企业数量。
回到精益创业的中心基点,就是围绕用户,以用户为导向来拉动整个创业过程,而不是以单纯的产品开发为导向。
精益创业的起点是用户探索和用户互动,通过这种方法探索用户痛点,并定义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接着进入用户验证,对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进行科学的试错和验证。验证结果如果是没有用户,那么就回转,调整商业模式,回到整个精益创业的起点。
在商业模式确立之后,进入商业模式的放大阶段,也就是商业模式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更多的是用户积累和公司运营。
(选自龚焱《精益创业方法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浪潮之巅》吴军说,错过了大数据时代,是任何公司都输不起的。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吴军课程《大数据时代的产品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名通道将于6月11日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