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对话李开复/张向东/吴伯凡(上)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是一个深入研究颠覆式创新理论和互联网思维的学习社群,供热爱创新的朋友们的交流学习,致力让

张向东: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失控》的封面,我们先请凯文·凯利来解释一下这个封面。

凯文·凯利:《失控》这本书是20年前写的,当时我用了一个比喻是蜂巢,蜂巢里面的蜜蜂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力量,形成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这个跟我们在互联网里面做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90年的时候我写这个书,那个时候在很小的窗口里面写东西,那个时候没有万维网,现在我用这个蜂巢比喻会更加容易理解。

张向东:我看到您那个中文序言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点诧异。您在中文序言里说,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面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出人意料。您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您觉得从您最早写书到现在您看到的互联网,它最重要的几个进步在哪里,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凯文·凯利:其实我最惊讶的就是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早期的时候只知道互联网能够发展起来,但是没人知道它的发展速度,因为它像一个种子一样以很快的速度爆发着。最早期的互联网用途非常原始,最开始也只是男性用户在使用它。我第一次把一个UIR打到这个东西里面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撼?我意识到它的使用者不再局限于年轻的男性用户,它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另外互联网鼓励人们创新和分享,有了万维网之后真正的分享开始了。

张向东:大家知道李开复老师从微软到Google再到现在的创新工厂,您看到了世界互联网的几个阶段。您认为在您看到的这几个进步中,如果让您总结的最主要的进步是在哪里,下一个最大的进步在哪里呢?

李开复:凯文·凯利老师是我尊敬的专家之一,我在硅谷的时候喜欢看他的书和杂志。过去我们觉得互联网的存在仅是可以把现实世界里面的一些东西或者是中间的中介去掉,这是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却是它所带来的社交化。社交网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看微博最关注是谁?我们看哪一个新闻里面留言最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从众行为的例子。但我们对互联网的期待并不仅仅于此。

第一个,人类的智慧不仅有蚂蚁和蜜蜂的智慧,如果我们有一种载体可以更多引导人们更愿意去分享他们的智慧,我想这个速度比昆虫的速度快很多。以微博为例,它非常好的利用了人性的这种优点,还有人性的弱点,能够让大家很快的迷上这样的一个平台。比如说我们都看过马斯洛的理论,人们希望交很多的朋友,微博可以让你关注别人,还有可以帮助更多人得到尊重,这也是他的理论的其中之一,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我。其实这是人们爱慕虚荣的一个简单例子。

另外就是分享,分享让人智慧,大家很愿意把他的理论进行分享。在微博里面人们的某些行为和蚂蚁的一些行为很相似,那就是关注别人、点击别人。聪明人关注别的聪明人,喜欢慈善的人关注其他慈善的人,这样一下来信息就像病毒似的传播起来。这是微博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Facebook提供了这个平台,在中国微博很有可能成为类似的一种Facebook。所以说这种类似运用智慧的模式会让未来社会的社交思想依靠种传播更有效率的得到人们想要的信息,这种完全被改写,对未来的媒体社会社交有很大影响的互联网模式正是我想讲的互联网发展方向。

张向东:作为一个对话者,我也想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表述。我想在数字化的这个过程中,最早数字化的文字,紧接着在文字的数字化还没有完成到30—40%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图片和视频被广泛的数字化,然后有了雅虎、新浪等等这些网站,视频时代有了优酷这些网站。我们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进程进入到了社会关系的层面,比如说我们美国有Facebook,微博也是基于这个数字化基础的产品之一。

在我看来如果下一个变化产生的话,这个变化应该是实时的,在社会关系之后是实时的数字化。刚才开复先生讲的话,其实他的举手投足说的都是数字化,另外一个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体验,就是把一个感受数字化,人们以前设想过说气味如何通过网络传输出去,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是实际上这些工作也是在进行中,不知道凯利老师对这个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有什么样的回应?

凯文·凯利:我觉得回应一下张向东的说法,这个趋势在哪里?以前网页的静态,就是一种东西放在网页上有实时化的趋势,微博本身是这种趋势具体化的表现,所以我赞同这个趋势。

这里我们可以提到蚂蚁的比喻,人们看到第一批蚁群留下分泌物给其他的蚂蚁,然后不断的再次分享给其他的蚂蚁从而找到正确的路途,这是正向的过程,经济学家称之为叫做网络效应。现在大家看到网络的核心概念在于哪里呢?传真机刚刚发明的时候,第一个买传真机的是白痴,因为没有人可以传。但是随着传真机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使用这个传真机的价值就变得越大。所以一样的道理下,互联网也是一样,当你使用这种价值的时候越来越多,这个里面的价值就会得到增强。在数字世界里面观察到有一些很小的进步,如果你单独看的话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旦它进入一个体系之后发挥得作用将远远超过了人们对它的想象。

再者刚才提到蜂巢的比喻,我们想创造一个高智能的东西,并不是说这个里面的每一个元素具有高智能,如果这样的话是愚蠢的。但是它们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一些比个体之和更大的价值。我们知道一个熟悉的例子维基百科,编辑这个的人并不是这个领域里面的一流专家,但是大家合在一起形成的价值远远大于它自己本身提供给大家的价值。所以这样的例子其实大家可以不断的看到,比如说一个人发一个东西的话没有什么效应,大家加进来的话效应更大。就像Google一样大家在里面进行搜索,如果大家对这么多用户关键字分析的时候找出一些规律,产生更大的价值。大家用智能手机也是一个例子,它叫这个智能手机并不是智能,但是加起来之后产生的智能效应是相当惊人的。刚才那个逻辑也不是说可以永远无止境往下发展,未来十年照着这样的规律,我们还能够做哪些事情?其实我们做的事情照着这样的模式未必真的可以做到,但有些事情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大家一起参与的旅程。

开复老师刚刚问是不是说现在的互联网像以前开放,早期的时候任何人可以索引,现在有了Google的索引只能用Google索引,其他也是一样的。等于说你现在做这种机器学习或者是数据挖掘,等于是各个公司各自为政的状态,我想问一下开复未来对这个有什么样的想法?是不是未来也像现在一样开放?

这个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也看到《连线》杂志现在的主编做了一个万维网的专题,以前看来万维网是我们进入互联网不是唯一,也是主要的一个路口,不会想到其他的入口跟互联网互动。现在的这种路口很多,比如说Facebook必须有Facebook的帐号。但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互联网早期的时候这种让人们可以练来练去的东西威力相当大,这也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因素。所以我认为现在用户需要一些东西,有的人愿意多付一些钱可以让网速更快一些,完全开放的领域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我认为未来主要还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网络,像Facebook和苹果的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不像现在这么开放的话,可能将来难以生存的?和这个创新工厂一样也是开放的。

李开复:创新工厂投了13个项目,我们这13个项目都是希望能够真的打造非常开放的环境。因为我觉得小公司其实并没有这样来利用封闭的地位,更多的开放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毕竟你想建设大的公司,刚开始吸引用户很重要。我过去在大公司里面工作,一开始真的想要理想化的做的更加的开放一点。但是后来因为金钱的诱惑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慢慢的变得封闭起来。虽然我也同意凯利先生谈到的希望未来更加的开放,但是对于大公司的开放化不是那么的乐观,除非有竞争压力让它不得不开放。

张向东:我是做移动互联网,而且开复老师的创新工厂13个项目当中有9个和手机相关。但是开复老师,你们知道吗,他不怎么用手机的?这让我心里觉得很不舒服,我一定教他用手机,而且用我们的产品。开复老师提到过在智能化的进程里面提到一个概念,我曾跟他探讨的时候说更重要形成一个机制,而不是单纯的机器。我不知道是我理解不够还是怎么样?希望凯利在这里讲讲自己对于手机进来之后对于它的一些影响,以及手机对于智能化的一些作用?

凯文·凯利:我也没有智能手机。我认为最终的移动的世界应该是没有手机,大家不用带手机。我所构想未来世界其实是这样的,信息的智能、发生在所谓的云端,其实这个概念比云承载的词更大了。我们所有的设备无论是PC还是手机,它们组成了我们称之为“大脑”的东西,所有的移动设备只要有屏幕,然后又可以跟云端的智慧信息进行沟通。到那个时候第一个,我们带什么设备无所谓了,因为我们随时有设备和屏幕,这个是我们望向智慧云端的窗口一样,同时这个东西也在向我们望。

我做了一个计算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电子设备用了电力占了全世界电力的5%,如果统计一下所有电子设备的芯片,芯片的数量加起来和人的大脑的神经原的数量差不多,所以说网络的复杂度跟人的大脑近似的。我刚才说这个只是向大家描述一下这个东西现在的规模有多大,未来如何变得多么强大。(转自互联网,未完待续)

常见问题

《失控》这本书的核心比喻是什么?

《失控》这本书的核心比喻是蜂巢,意指蜂巢里的蜜蜂各自行事,但结合起来能形成一股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力量,这与互联网中个体协作产生集体智慧的模式一脉相承。

凯文·凯利认为互联网发展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什么?

凯文·凯利表示,最令人惊讶的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早期人们知道互联网会发展起来,但无人预料到其爆发速度如此之快,它像种子一样迅速成长,并从最初主要由男性用户使用的原始工具,演变为具有普世价值、鼓励创新和分享的平台。

李开复如何看待互联网带来的主要进步?

李开复认为,互联网带来的主要进步在于社交化。社交网络利用了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如希望交友、获得尊重、爱慕虚荣、乐于分享),使信息能像病毒一样传播。例如微博,它引导人们分享智慧,其传播效率远高于昆虫的协作模式,将对未来的媒体和社会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张向东预测的下一个互联网重大变化是什么?

张向东预测,在社会关系数字化之后,下一个重大变化是实时的数字化。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文字、图片、视频或社会关系的数字化,而是将人的实时行为、举止乃至感受进行数字化传输。

凯文·凯利如何用网络效应解释互联网的价值?

凯文·凯利用传真机的例子解释网络效应:第一个买传真机的人价值不大,但随着用户增多,每台传真机的价值也随之增大。互联网同理,参与的用户越多,其整体价值就越强。微小的进步在体系中能发挥远超想象的作用,个体协作能产生超越个体之和的巨大价值,如维基百科和Google搜索。

李开复对于互联网未来的开放性持何种观点?

李开复希望未来互联网更加开放,并以其创新工场投资的13个项目均致力于打造开放环境为例,认为开放有助于小公司吸引用户。但他对大公司的开放性并不乐观,认为除非面临竞争压力,否则大公司可能因金钱诱惑等原因趋向封闭。

凯文·凯利构想的未来移动世界是怎样的?

凯文·凯利构想的未来移动世界是没有手机的世界。信息的智能存在于强大的‘云端’,所有带屏幕的设备(如PC、手机)都是与云端智慧信息沟通的窗口。届时,人们携带何种设备将不再重要,可以随时随地接入这个复杂的、规模近似人脑的智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