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时代》的十个焦点问题(太过火爆,4月课程报名通道提前关闭)

离克莱舍基到颠覆式创新研习社讲课只有一周的时间了,预习做得怎么样了?拆书笔记第二弹聚焦了《人人时代》的10个

自组织是产品型社群运转的关键,但疑问是自组织究竟如何做到?虽然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登高四书》中提出了子组织的四大法则,也从《失控》中找到了无中生有的九律。但究竟有没有促进自组织发生的具体方法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拆了《人人时代》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1、什么是无组织的组织,跟传统所说的组织有什么不同?研究它有什么意义?

2、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有什么弊端?为什么无组织方式成为可能?

3、群体行为出现的动因和基础是什么?

4、群体行为出现有哪三个阶段?

5、群体行为有哪些特点?可能出现哪些风险?

6、无组织的组织中的连接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增加自己的连接数量?

7、为什么无组织的组织更容易成功?可以如何应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业?

8、如何通过有效发起群体行为?

9、为什么大多数人们发起的群体行动都失败了呢?如何规避呢?

10、遭遇社会性困境时应该怎么办?

一、如何理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1、 什么是无组织的组织,跟传统所说的组织有什么不同?研究它有什么意义?

我们传统所理解的组织是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也就是说是有人组织方能行动。而无组织的组织则是一种不需要人来组织就可以自生长、自组织的一种社会集团。本书指出,我们以前习惯于把群体行动先验性看成有人组织方能行动,现在我们需要开始熟悉围绕话题和内容而产生的有机组织。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传统产业经济时代习惯的组织形态已经开始不适合网络时代的生存,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组织形态。

2、为什么说社会是湿的?这是什么意思?

无组织的组织是一种生物性的组织,是活的,是生长的,所以可以形容是湿的。这个意思是强调未来的社会的组织形态是类似细胞生长、植物生长、湿地生长的形态。 湿的是具有活的特征,生命特征的东西。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是社会资本的累积。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

3、什么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可以用来做什么?

就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媒体工具开展的一种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是零成本的。这种组织力量是实现精益创业的力量,更是实现互联网时代降维打击的力量。了解这一力量,不仅仅可以用于指导创业项目,更重要的是转变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对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二、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有什么弊端?为什么无组织方式成为可能?

根据科斯天花板理论,当一个组织成长的非常快,到达某个临界点时,管理企业的成本将吃掉全部利润率。 群体里的协调、组织甚至沟通都很困难,并且随着群体的扩大而难度愈发加大。 我们通常认为机构比无组织群体能做更多的事情,而Flickr的出现表明,联系松散的群体能够比机构更加高效的完成一些事情。网络时代使得构建群体变得十分简单。 人的基础本能是,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这种本能之前一直受到交易成本的抑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形成群体变得极其简单。无组织的组织方式之所以会出现,这与网络时代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网络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连接的节点,任何人发起的主张都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连接方式出现类神经元似地连接的,连接的节点越多,连接的频率越高,连接的成本越低,群体智慧的产生就越容易。

三、无组织的组织(群体行为)出现的动因和基础是什么?

1、分享带来的愉悦是引发群体行为的动因

无组织的组织是一种自发的群体行为。由于网络时代社会化工具的发达,使得人们的连接成本降低,群体行为变得容易。群体行为按照难度级别分为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三个梯级:共享:对于成员提出的要求最少,实现个体最大限度的参与与自由。合作:合作创造出群体的身份,你知道你在同谁合作。协同生产是一种更深入的合作形式,没有人将协同创造的成果归功于自己。协同生产更有价值,但比共享更难做好。第三梯级是集体行动,是最难的一种群体行为。要求一组人共同致力于一件特定的事情,做事的方式要求集体决定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

2、人人自媒体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过去每个职业的存在都是为了解决一个要求某种专业性的难题,一个专业人士的学习方式是他跟人群区分的关键。从业者往往会把特定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当成深刻事实。然而随着生产、复制、发行的简化,媒介的控制不再完全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互联网引入的未来是出版的大规模业余化。人们找到志同道合人的代价降低并且大众化了。新闻从一种机构特权变成一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非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个人都存在与这个生态系统当中。大规模业余化打破职业类别界限。支持群体行成的网络的兴起不再是一个发明,而是某种结果。

四、无组织的组织(群体行动)出现的三个阶段:共享、合作、集体行动

1、UGC是一种用户产生内容并分享的群体行为。——先出版,再过滤,崭新的游戏规则

UGC(用户产生的内容)是群体行为产生的现象,人们讨论用户产生的内容时,是在描述用户产生媒体内容并互相分享的方式。允许任何人生成任何东西并能公布给所有人,这种残忍的经济逻辑让每天的内容都有令人惊愕的数量增长,专业人员的数量无论如何也不足以来过滤这些内容。社会化媒体的扩张意味着先出版后过滤成为唯一可行的体系。业余创作者们的行为是自增强的。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当人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为了获得分享带来的愉悦的快感的时候,往往这种创作就超越了功利的价值,反而更容易产生令人震惊的作品。在这种无组织的组织中,个人和群体的能力增长是前所未有的。

2、协同生产使得人们能够共同达成某些目标——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自发的劳动分工是维基百科这样的工程做起来的根本。维基百科文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永远没有完成的时候。所以维基避免了机构困境。如果在一个体系里,任何人都能自由的开始一件事情,做得不好也没有关系,那么一篇短短的信息贫乏的文章就可能会抛砖引玉,支持一篇好的文章最终出现。创造这些个体行为的关键在于给予普通用户尽可能多的自由。人们协同生产的背后原因:(1)有机会锻炼脑力(2)做出有意义贡献的虚荣心(3)想做一件好事。

3、集体行动催生变革

集体行动即一群人的整体行动,比协同生产更为复杂,而新的社会化工具也催生出众多的新的活动形式。社会化工具并没有创造集体行动,它们只是消除了对于集体行动的障碍。

五、无组织的组织形成的群体行动还有哪些特点?可能出现哪些风险?

1、从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动——如有非法企图可能导致的风险

群体行动与个人行动的差异在于,群体行动更难以开展,而且一旦开始,也更难以阻止。快闪族们有意不选取有害的行为,因为真正传递的讯息不在行为之中,而在行动之中。有组织活动的迹象越多,就越代表着威胁。一个吃冰激凌群体的威胁不在于冰激凌而在于群体。现在的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但结果可以立即显现。随着新的社会化工具的不断出现,协调原本分散的各种群体的能力将会继续提高。

2、社会性困境

社会性困境类似于囚徒困境。最终的策略是,只有以信任相报,才能得到信任。这也是社会的契约法则。集会自由可能带来三种社会损失:(1)已出现的一些职业可能会在商业逻辑上收到破坏——破坏性创新或者说颠覆性创新正在使得原有的商业模式为瓦解(2)目前的社会契约将可能被破坏(3)由于拥有更好的通信手段和更灵活的社会结构,恐怖组织、犯罪团伙和维基百科用户还是学生示威者都一样可以很容易发起群体行为。使人们集合起来难,使群体瓦解容易,而现在潜在的群体聚集变得容易,而瓦解非常难,甚至反对的力量还会加强群体的凝聚力。

六、无组织的组织中的连接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增加自己的连接数量?

"小世界"是六度分割思想的基础。构成小世界的因素叫做同类相喜,又叫人以群分。正是拥有众多社会关系的人脉。小世界网络拥有两个特征,二者平衡即可支持信息在网络中有效的沟通。第一个特征;小型群体内拥有稠密的关系;第二个特征:大型网络是稀松连接起来的。连接的策略就是:在不同的标度上,保持稠密以及稀松的关联。一个较大的网络是由内部联结更为紧密的一组次级网络彼此松散联结而成的。在小世界网络里,人们不是简单的随机建立联系,这增加了他们与同一群人频繁互动的可能,即使在大型网络中也是如此。这样既减少了囚徒困境又有助于产生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即是任何大型群体中使成员治安互相支持的那些行为和准则的积蓄。社会资本分为两种:结合性资本和桥接性资本。结合性资本是在相对同质群体内部联系与信任的加深,桥接型资本是相对异质型群体之间联系的增多。大型社会网络变得紧密,更多的在于联系最广的哪些人所能负担的联结数量。"重要的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认识多少种人"。这句话说明,要想增加更多的联结,不应该仅仅在同一类人群的圈子中提高自己的信任度,而是应该跨界进入多个圈子,使得自己成为多个圈子之间联结的节点。

七、为什么无组织的组织更容易成功?可以如何应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业?

大量失败和少数非凡成功呈现幂律分布。开源并不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败的成本。当参与的壁垒低到一定程度,人民不仅乐意而且渴望聚集起来尝试新的事物。在每个人都能尝试任何事的世界里,即便有风险的东西最终也会有人去尝试。如果有足够大的用户群体在尝试有关事务,就会有多的多的机会发现开心的意外。根据科斯的经济理论,一家公司不可能事事都尝试。在商业上,生产任何东西都有投资成本,其危害就是必须接受次等品的系统倾向。比如说花钱买了某个东西或服务,你明明已经不喜欢,但你却仍然去花时间用掉。在组织中,就会导致出现明明发现投资已经不合理,但还是舍不得砍掉已经投入的项目,眼看着情况更加糟糕。但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无组织组织的出现,使得公司已经可以用极低成本去进行试错,使得精益创业成为可能。

八、如何有效发起群体行为?

第一步:创造一个能让足够多人相信的承诺。如何创造这样的承诺?我们必须要提供某种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必须高于他已经在做的别的事情的价值。对于任何群体,其内在承诺比外在的承诺更为重要。要使加入群体变得容易,就要使承诺看上去更容易实现。要推动群体行为,必须说服众多个体,不仅能让他们本人发现这个群体令人满足且有效,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第二步:选择一个有效的工具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好工具,只有适合于特定工作的工具。工具与需要它们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式紧密相关。群体行动的两个基本制约是参与人数和互动时长。

第三步:制定一个用户可以接受的协议协议有助于确认你可以期望于其他人的以及它们所能期望于你的。如同道路上的规则,靠左或靠右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到底靠左还是靠右。协议的核心部分在于用户必须赞同他。群体成员需要紧密协调的程度也对社会性协议的构造发生影响。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越多,他们就越需要达成一致的行动,而管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规则就越复杂。

九、为什么大多数人们发起的群体行动都失败了呢?如何规避呢?

首先,每一个因素都做对其实相当有挑战性,但是,只有将它们全部做对才能成功。其次,如同群体本身,问题的复杂度不仅来自各要素,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对于承诺来说,外在承诺的范围随着执行质量的提升而扩展,例如"想象这样一个世界,其中每一个人都能免费的得到全人类的知识总和",而内在承诺要简单的多,例如"如有你帮忙它就会变得更好"。对于工具和协议来说就更加复杂。因为大型社群都是由次级群组活动支撑的,对于不同用户其协议也有所不同。同时,现今形成的许多群体都在使用需要针对特定群体定制的软件。

十、遭遇社会性困境时应该怎么办?

所有群体都会遭遇社会性困境。如果有行为不端的机会而不必收到惩罚,就会有足够多的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直到把事情完全搞砸。如果缺乏某种形式的管制,任何创造群体价值的努力都不能成功。驾驭社会价值的一个惊人特点在于,社会群体经常具有自我平衡特性,即对外界压力具备抗力。一个群体一旦形成也能保持自我平衡,即使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也能找到方法留在一起。对于行为人相对匿名的大型群体,奖励或者抑制必须存在,否则成员的行为将不断恶化。

("碳9学社"是由某天使基金投资合伙人冯新和部分创业者共同发起,定位在创业者的学习型社群。)

常见问题

什么是无组织的组织?与传统组织有何不同?

无组织的组织是一种不需要人为组织就能自生长、自组织的社会集团,它围绕话题和内容产生有机组织。与传统按目的任务编制的社会集团不同,这种组织形态类似细胞生长,具有生物性特征,适合网络时代生存。

为什么说社会是湿的?

无组织的组织是生物性组织,具有生命特征,强调未来社会组织形态类似湿地生长。'湿'代表协同合作态度、社会资本累积、思维范式从一维到万维、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的活态特征。

群体行为出现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群体行为按难度分为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三个阶段。共享实现个体最大限度参与;合作创造群体身份,支持协同生产;集体行动要求群体共同致力于特定事情,决策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

无组织的组织有哪些风险?

群体行动难以阻止,快闪族等行为可能传递潜在威胁;社会性困境类似囚徒困境;集会自由可能破坏现有职业商业模式和社会契约,恐怖组织等也可利用工具发起群体行为。

如何增加自己的连接数量?

关键在于'认识多少种人'而非'认识多少人'。应跨界进入多个圈子,成为不同圈子间的连接节点。小世界网络需要平衡稠密关系与稀松连接,既减少囚徒困境又有助产生社会资本。

为什么无组织的组织更容易成功?

开源降低失败成本而非可能性,低参与壁垒使人们渴望尝试新事物。幂律分布下大量失败中会出现少数非凡成功,社会化媒体使公司能以极低成本试错,实现精益创业。

如何有效发起群体行为?

分三步:创造高于现有价值的承诺,使加入变得容易;选择适合特定工作的工具;制定用户接受的协议。协议核心在于用户赞同,互动越多规则越复杂,需要达成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