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破产,异类一年赚8.5个亿

你在赚智慧钱,还是辛苦钱?

马戏这个行业, 1769年出现在英国伦敦。当时,整个场地被造成一个圆形,观众不管从哪个视角都能看到表演,马戏团也圆形场地而得名(circus)。这样一个拥有长久历史的行业,面对现代娱乐业的冲击,即使是巨头,存活也十分艰难——2016年,纽约大苹果马戏团宣告破产;2017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玲玲马戏团破产。用最珍奇的大象、最多的老虎、卖最贵的价格,也没能拯救这个昔日行业巨头。

不过,这样一个行业里出现了一个异类——太阳马戏团,它打出海报说,“我们重新创造了马戏”,而且,这不仅是吹嘘。

太阳马戏的创始人叫盖·拉利伯特,1959年出生在加拿大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梦想是想环游周游世界, 18岁的时候带上手风琴去了欧洲,回家后告诉他父母,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当一个街头艺人。当时,他的父母非常不理解,甚至泪流满面,但是也拗不过他去街头表演喷火、踩高跷。1984年,拉利伯特和他的街头艺人伙伴克鲁瓦创立了太阳马戏。3年后,凭借一场轰动了美国的表演,太阳马戏团走向世界。2018年,它做到了10亿美金。如今,它在全球150个城市巡演过,每年有超过6000场演出,拥有1.82亿观众。

马戏这个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太阳马戏团可以逆势增长?我们用组合创新的思维模型进行拆解。

困局:传统马戏团到底怎么了?

这里的组合创新,指经济学家熊彼特概念里的创新:旧要素的新组合。主要有两个步骤:拆解基本要素、要素重新组合。

首先,怎么拆?三个维度:供给(技术、产品)、需求(客户、用户)、连接(平台、组织)。

1. 供给:明星和动物都很贵

传统马戏团的供给,主要分为几种:①驯兽员和动物的表演,大象、河马、老虎都是常见演员。②杂技明星。③小丑,指很滑稽、很幽默的小丑。④很多授权的小贩在现场做一些食品或者工艺品。

所以对传统马戏来讲,商业模式就两个:表演门票,授权商品出售。

到了1980年,这个行业的供给端存在着大问题:因为你是靠明星,而不是普通的演员,明星们不断抬高价格,使得马戏团的利润空间被无限压低。

其次,动物表演很残忍,所以遭到很多动物保护组织抗议。大象能老老实实的坐着背后,其实不知道挨了多少打。而且这些动物每天饮食非常惊人,又不是全年演出,导致成本奇高。

2.需求:现代娱乐业冲击

传统马戏主打的是儿童客户。但儿童不能独自前往,所以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儿童兴致勃勃在看河马、狮子、大象,父母坐在一边很枯燥。

更重要的是,小朋友喜欢新奇的东西,但是用户黏性很差。当时,电视、电子游戏、电影都开始兴起,小朋友们也开始流失,不再喜欢传统马戏。

3.连接:巡演赚个辛苦钱

经过多年演进,这个行业里最终形成了区域小马戏团为主,有一两个巨头的格局,主要的商业模式都差不多是巡演。

比如当时的行业巨头是玲玲马戏团,自己建帐篷演一段时间,就把所有的动物、人、帐篷都拆了带走到下一个地方巡演。搬运费用、演员的差旅等等都会挤压利润空间。

就这样,整个马戏行业的日子都非常不好过。玲玲马戏通过引进更多动物,表演更惊险的杂技,提高价格来活着,但也依旧很艰难。

拆解:上帝视角看到行业本质

面对这样一个行业,应该如何打破困局?我们依旧可以用供需连三步拆解的方法。

1.需求端:上帝视角看到所有潜在人群

马戏的特色定位是服务给儿童以及家人的,价钱也比较低。但是,如果用破界的思路去想,它是否可以服务高端用户?是否可以把那些喜欢看百老汇歌剧、芭蕾舞的、看电影的中产阶级,加入进需求端?逻辑上是合理的。

2.供给端:必须要有动物吗?

①传统马戏团各个节目之间没有剧情关联的,大象下场了,猴子过来,过一会儿河马上来,一两百年间一直如此。但是,为什么不能有剧情呢?是否可以跨行借鉴其他的一些要素?比如说歌剧的、电影的元素,用连贯的剧情和歌舞等等吸引观众?

②继续拆,传统马戏团必须要有动物吗?是否可以去除动物的表演,用其他形式来取代呢?有可能。

3.连接端

马戏团只能是简单的帐篷、巡演模式吗?是否可以走出简陋的帐篷,进行驻场表演呢?这样,还可以降低成本。

沿着拆解后的思路,我们可以像太阳马戏团一样开始重新组合。基本的4个考虑维度是:是否可以创建新元素?是否可以剔除无用元素?是否可以增强?是否可以减弱?

破界:没有马的马戏团走向世界

爱因斯坦说,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先花90%多的时间定义这个问题,看到本质。

1.定位:从儿童到高端

所以在研究太阳马戏团如何重新定义马戏团之前,我们先要思考,传统马戏的本质是什么。客户买的是什么?它卖的又是什么?

我认为,以儿童为主要客户的传统马戏的本质,其实赚的是让这些儿童滑稽搞笑、紧张刺激的钱,所以大人看了觉得没什么特别,也不会再来。

那么,太阳马戏如果想要主打中高端人群,应该赚什么钱?中高端人群原来看百老汇的歌剧,图的是雅致的环境,满足艺术感、品味、潮流以及社交的需求。

所以,太阳马戏决定摆脱传统马戏的陈旧、落伍的形象,把自己定位成一种高端的新型娱乐方式。

基于这个逻辑,太阳马戏团在创新过程中的取舍就十分清晰。动物表演要不要?不需要,那是满足小朋友需求的。杂技明星要不要?要,大人也要看。相关联剧情的多套剧目,要不要?这是需要创新,从别的行业引入的。巡演模式要不要?要,但是需要减弱,因为成本高。更重要的是驻场模式,这也能提升盈利水平。

2.重新定义供需连

①供给

传统马戏生命力也就3到5年左右,后面大家看腻了,它也活不下去了。然而,太阳马戏每年将利润的70%用于第二年的创新产品,推出一个新的剧目。而且,还在内部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库和资料库,有专门的学者研究行业发展现状——这完全是产品经理的思维。

另外,它取消了所有动物表演,由人来进行表演。它的人才库里超过2万人,大量都是体操运动员。而且,还有一些特色演员,比如它竟然有24个巨人,23个吹口哨的,466个做软体的,35个会玩滑板的,1278个小丑,73个小个子。

传统马戏依赖杂技明星,但是太阳马戏有这么多人,也意味着它解决了人才供应的问题,不需要稀有的明星,也顺带着解决了明星涨价的问题。

②需求

不主打儿童,而是主打中高端和企业客户,意味着票价需要提升。在传统马戏里面,标杆企业玲玲马戏团票价23美元到75美元。太阳马戏比较便宜的剧目,价格也远远高于玲玲马戏团。

③连接

传统马戏是巡演模式,需要带大包小包的行李装备,还有那么多动物四处奔波。太阳马戏团是驻场模式,谈了很多合作伙伴提供场地演出。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 据《每日电讯报》的计算,每一场驻场演出给太阳马戏能带来7000万美元的年度收入,10场就是7个亿,2013年总共赚了8.5亿,其中八成都是驻场。相比之下,巡演利润就少得多。它的巡演的业务线,287名演员,住宿开销620万美元,而且设备运输费用550万。5场巡回演出只带来6000万美元的收入。

我们反过来想,传统马戏赚的是什么钱?辛辛苦苦扎帐篷,训练动物,奔波各地,那么大的投入,得到的利润其实真的很薄——完全赚的是辛苦钱,不是智慧钱。

在日益没落的马戏行业中,在北美90多家马戏团中,太阳马戏团杀出一条“辉煌”的血路,用20多年的时间创造出全球马戏业霸主玲玲马戏团经营100多年才达到的水平。

认知水平的高低真的决定了企业的一个经营结果。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你还在赚辛苦钱吗?

常见问题

太阳马戏团与传统马戏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太阳马戏团取消了所有动物表演,主打中高端和企业客户,并引入连贯的剧情和歌舞,将自己定位为一种高端的新型娱乐方式。其商业模式以驻场演出为主,利润远超依赖明星和动物、进行巡演的传统马戏团。

太阳马戏团是如何解决人才供应问题的?

太阳马戏团拥有超过2万人的庞大人才库,其中包括大量体操运动员以及各类特色演员,如巨人、口技表演者、软体演员等。这使其不再依赖稀有的杂技明星,从而解决了明星不断抬高价格挤压利润的问题。

太阳马戏团的商业模式有何优势?

太阳马戏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驻场演出模式。据计算,每场驻场演出能带来约7000万美元的年度收入,利润丰厚。相比之下,其巡演业务需要承担高昂的演员住宿和设备运输费用,收入却远低于驻场模式。

传统马戏行业面临哪些困境?

传统马戏行业面临供给端成本高(明星涨价、动物饲养和运输昂贵且遭动物保护组织抗议)、需求端客户流失(儿童被电视、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吸引,且用户黏性差)以及连接端利润薄(巡演模式搬运和差旅成本高)的多重挑战。

太阳马戏团的成功关键是什么?

太阳马戏团的成功关键在于重新定义了马戏的本质。它通过定位中高端人群、剔除动物表演、增强剧情和艺术性、采用驻场模式等组合创新,满足了成年观众对艺术、品味和社交的需求,从而在没落的行业中开辟了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