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整个地产行业都处于焦虑当中。一方面,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现在房子不好卖,利润也降低了,很多老板在思考还应不应该做房地产。另一方面,标杆企业处境也不好,比如万科去拜访互联网企业。连房地产的龙头老大都摆出了这样的姿态,给其他房企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再比如花样年旗下的社区服务平台“彩生活”上市以后,市值迅速超越母公司花样年。
用技术来满足需求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房企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产生了怀疑,又迫切希望保持荣光,找到新的增长点。所以,目前来看,房企在围绕三个方面做转型:
- 产业转型,从做住宅到做养老、医疗等产业链扩展,一方面通过扩展获得新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借以获得低价的土地资源。
- 第二、互联网+的转型,改变信息,搞营销创新,或者改变服务,推出O2O 智慧社区等等一系列方式。
- 第三、跨界整合,与其他行业合作,整合资源。
这当中的重点动作就是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呢?
- 第一,互联网金融优化了管理节点。比如原来是通过开盘后媒体报道,效率很低,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进一步把锁客和去化前置,把长达几个月的建设周期转化为去化周期。
- 第二、重塑了价值链,以资金为纽带形成了开发商和购房者的直连,从以前的B2C到现在的C2B,即开发商向购房者提供定制化服务。
- 第三、重塑了商业模式。 比如万达、绿地的轻资产和平台化。
互联网金融构建了房企“重轻双线防火墙”
互联网金融很好的解决了开发商和购房者的痛点,构建了“重轻双线防火墙”。
开发商痛点是什么?融资——房地产是重资产行业;锁客——及时锁定潜在客户和确定客户;去化——如何快速卖掉。
购房者痛点是什么?定制——开发商按照客户需求来建房;门槛——从买不起到买得起;性价比——买到更好的房子。
重防线是指行业资金门槛高,互联网企业无法颠覆房地产企业。轻防线是指互联网手段能更好的把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现在互联网金融将这两道防线都构建起来了。
我们来看几个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的实例:
玩法一:融资型众筹1——万达“稳赚1号”
这种类型的众筹目的都是融资。万达开展互联网金融,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红利递减,想走轻资产的道路,另一方面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万达广场,有庞大的商家和客流的数据。
该项目通过快钱平台,面向普通投资者开放。项目标的主要是万达商业广场项目,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其认购门槛很低,每份1000元,1份起购,最多只能认购1000份。
投资收益分为两个部分,
- 一部分是基础年化收益,大概6%
- 另一方面根据未来物业增值有6%-14%的收益,也就是总共有12%-20%的收益,比一般理财产品高很多。
投资者认购以后,钱就进入了万达的项目,万达就实现了轻资产运作。一方面万达有运营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资产增值收益的30%。万达就从依靠资金杠杆,转化为依靠经营杠杆。营业模式改变,背后依托的是万达的信用背书。
实现众筹以后,万达投入的是代建和运营,更多的是运营,回报的是运营收入和资产升值30%。众筹投资者者投入的是资金,回报的是比银行利率高的年化收益和资产增值70%。当时万达内部员工都积极参与,可见对这种模式非常有信心。
当然这背后也有风险:商业运营的高回报压力;它有7年封闭期,还是偏长;REITs变现政策风险。
融资型众筹2——绿地地产宝
绿地地产宝已经发了2期,每次2亿左右。投资门槛很低2万起步,有安邦财险保证收益。投资者通过第三方的风险渠道,即陆金所和蚂蚁金服来买,一年可以获得6.4%的收益。这个收益由保险公司做本息保证。
绿地获得资金后,一方面投到自有项目,另一方面作为中小房企的融资平台,识别项目好坏,项目没什么大问题,就开放给投资者。这个项目依靠的是绿地品牌背书、项目风险识别能力和均衡的风险收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建设自己的项目,一方面能收钱平台费用。
背后风险:项目违约风险;优质项目寻找风险;竞争风险
融资众筹3——房筹网跨界打劫
房筹网有可能形成传统房企的真正对手。它作为大众投资平台,去购买优质物业, 资产增值后再卖出去。其承诺的收益在15%-30% 超过了绿地万达的收益,当项目年化收益率少于15%时,房筹网不参与分配。且投资门槛低,对投资者杀伤力很大。同时,由于有专业的投资团队,投资能力非常强,能找到足够的套利空间,所以项目风险低。目前规模还不是很大,只做了十几个项目,房筹网本身还在试水阶段,刚过天使轮,有待观察。
玩法二:销售型众筹1——当代北辰COCOMOMA项目
销售型众筹的目的是去化。当代北辰项目众筹的目标客户群是购房者,通过无忧网平台,认筹投资份额以后,会得到5%的理财收益,如果投资者要买这个项目,可以获得购房优惠。优惠进行分级补贴,按照房屋面积设计补贴金额。这种机制对不同金额投资额度的经营者进行了激励,也筛选到了理想的目标客户。对投资者来说,算上购房补贴的话,收益率是挺高的。
销售型众筹2——广州北部万科
这个项目地点比较偏,为帮助去化万科推出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周期长、门槛高,锁定20-30%的房款,同时提供了优先选房8.7折的优惠,筛选出目标客户群就是购房者。同时为了保证万科的利益,和平安银行合作引流,要求整个众筹必须要超过1500万。
我们看到,在销售型众筹里,房企都会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希望第三方平台来引流。
玩法三:宣传型众筹——远洋地产+京东金融
这类众筹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有传播手段。远洋地产和京东合作设计了抽奖玩法,远洋拿出11套房子做1.1折抽奖优惠,在京东上发布,24小时内有20万京东会员参与了众筹。这个项目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由于客户群不同,引流京东优质客户的效果不大。
我们看到,不同目的的众筹,项目设计的要素不一样: 上面是针对地产商的众筹,而在针对购房者的众筹中,互联网电商取代开发商成为主角,开发商主要是参与合作。为什么?比如搜房、易居等都有很好的客户流量,它就会自然延伸去做产品。这样就很容易和开发商达成共识,让开发商让利。
玩法四:首付贷
这种玩法的目的是降低购房门槛。法律规定购房首付门槛是三折,但确实有些客户比如IT员工月偿还能力强,由于工作年限短,付不出首付,这些客户就成为目标客户群。客户可以向P2P平台借款,开发商在中间补贴。比如购房者12%借款利率,借款人承担其中8%,开发商补贴3-4%。这样开发商能获取更多的客户,加快资金回流。这种重新增大了金融风险,对开发商资质要求很高,且目标客户群相对比较小,所以目前规模不大。
玩法五:再贷
这个产品主要是做以旧换新,比如我有一套房子,想买一套新的,等我把旧房子发布卖出去以后,可能新楼盘已经卖完了。这时就可以先把旧房子抵押给第三方平台,平台给客户支付不高于估价60%的贷款,用户拿去购买新房。这种情况需求太少,产品不多。
玩法六:社区理财
比如说花样年,就是有名的“羊毛出在猪身上”模式。花样年把互联网金融作为很大的一块,推出了彩富人生、爱定宝、E贷款等等产品。比如财富人生,投资人投资可以抵物业费,产生现金回报。这样以来,花样年能获得业主数据,与客户建立了高频连接。同时,它自己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融资方进行贷款。
总结来说,房企要在互联网大潮中站稳脚跟,无论是否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都必须找到发力点,扎实提高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力喝运营能力。如果跟不上转型潮流,可能会被别人颠覆,成了别人的食物。如果能利用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追求变化,可能会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