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搜索引擎积累的技术,做不了机器人

离开百度,余凯开始创业,从事机器人大脑芯片开发,想为机器人装上“大脑”。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余凯说,在百度做的搜索引擎,属于云端智能产品,感知、理解、决策功能均“驻留”在云端的数据中心,但这对于智能硬件产品是不够的。所以,芯片级智能解决方案是个很大的需求。

什么是人工智能?电影《Wall-E》里,小机器人具有相当高的智能,他有眼睛,具有感知的能力,而且会理解和思考,还会控制和决策。这都是人工智能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今天的市场上充斥着智能设备,有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水杯,谷歌说做智能汤勺,百度在做智能筷子。它们是不是真的有智能?和六七十年代的老式收音机有什么不同?都是在人操控的情况下去完成任务,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智能。

智能的本质是进化

智能的本质在于什么?在于是不是随着经验不断地演化,不断地进步,进化是智能的本质。

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数据。你随着过去的经验数据,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今天可能不聪明,但是明天你会变得更聪明。

这里面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经验。人工智能领域叫经验数据。这就涉及到大数据,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大数据的时代。

每个纽扣都可能是智能设备

乌镇大会上孙正义说到,2020年每个人要连接 1000个设备。不一定那么夸张,但是每个钮扣可能都是一个智能的连接设备。

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的爆增。大量的数据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智能。

随着数据不断增长,深度学习效果会不断提升。所以说深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去吸收数据所带来的红利。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是有效的竞争壁垒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也是随着数据的增长形成这样的曲线,我要恭喜你。你有一个非常好的竞争壁垒。

为什么?因为收集数据需要时间,别人要获得同样的能力,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所以你永远跑在前面,搜索引擎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是很好的竞争壁垒。

从百度内部产品,到IBM与搜索引擎技术更领先的产品,为何影响力更弱?

因为技术的伟大,在于让人伟大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原点,很大意义上是由于图灵测试——人工智能是研发能够取代人的机器。

在百度过去做的产品中,有两个产品可以反思。

  1. 第一个是PK大咖——普通人给自己照张相,找到很像的明星。用户很欢迎,因为每个普通人都有做明星的梦想。
  2. 另外一个产品是拍照写诗,图像识别以后生成一首诗,算法更加复杂和先进。但用户对写诗兴趣不大,因为这个产品只是去显示机器有多么的伟大,跟普通用户没什么关系。

我们看另外两个例子:

  1. 人工智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进展——IBM 的深蓝,它下象棋的能力能够达到人类冠军的水平,但后面IBM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2. 另外一边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使得在北京的小孩子同遥远山村的小孩子,只要有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样的。山村的小孩子也可以获取知识,可以有梦想。这个技术实际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认为伟大的技术之所以伟大,不是让机器更伟大。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平凡的人更伟大,更有创造力,他的生活更加美好。

智能产品必须“有体温”

让它帮助我们,而非颠覆我们

我一直认为,人工智能产品要有体温,即我们研发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一定要本着“让它帮助我们生活,而非颠覆我们生活”原则。

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遥远,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且这一切都是很适度的。

从商业法则来看。我认为只有“有体温”的人工智能产品才能在商业上、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道理很简单,你做出的技术、产品如果不能帮到别人,就不可能成功。

无人驾驶汽车前景并不美妙

以智能汽车为例。有些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完全取代人类,即所谓无人驾驶汽车,这在现在是实现不了的。

原因是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的行驶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长尾情况,比如突然有一个移动的物体出现,需要汽车本身迅速做出反应,而这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以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不了的。

因此,虽然无人驾驶汽车现在很热,但市场前景并不美妙。

我认可的技术路线应该是,给汽车装上一台电脑,然后对其编程,让其可以辅助人类驾驶汽车。其目标用户首先是老年、残障等出行不便的人——可以提高他们的出行率和安全性。当然,对一般人来讲,其也有降低交通事故率的价值。

换言之,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人车关系应该是人与马的关系,是人车一体,而非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

我为什么离开百度

智能硬件对技术的要求更高

搜索引擎积累的技术做不了机器人

除了有体温,做人工智能还要有“大脑”。所以2015年5月,我正式从百度离职创业,从事机器人大脑芯片的开发工作。

因为我开始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原则与技术应用的路线。

我以前一直呆在互联网行业,从事与搜索引擎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研发工作。搜索引擎属于云端智能产品。机器人大脑芯片则是在做端的智能化。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虽然都能实现人工智能,即产品都具有感知、理解、决策三个功能,但功能的来源不同:搜索引擎是一个云端产品,其感知、理解、决策功能均“驻留”在云端的数据中心中——它能感知到用户输入的文字或声音 ↓据此判断出用户的意图,即理解他们的想法 ↓依算法与规则呈现出搜索结果 ↓并据此进行决策,向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广告。

而这对于智能硬件产品来说,尤其是机器人来说,是不够的:

  1. 一是因为许多智能产品需要有极快的反应速度,做即时应答。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遇到突发情况,反应延迟几毫秒就会造成很严重的事故。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得到的数据全部上传到云上去处理,处理完了再返回来,而应该在本地进行处理;
  2. 二是因为云端处理成本较高,不符合经济原则。实际上,就算云上处理足够快,其占用带宽资源的成本也是许多用户无法承受的;
  3. 另外,数据中心都是标准化的,面对一些非标准化的需求,其要么无法满足,要么只能以很高的成本满足。

上述原因使得人们对芯片级智能解决方案有了需求,而且是很大的需求。

我就是看到上述这些需求,才决定做机器人大脑芯片的,我要从云上走下来,做触手可及的东西,做前端的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与硬件结合。

当然,这并不是说云就没用了。未来的形态应该是云与端的结合,有些东西在云上处理,有些则在端上处理。

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大部分家居用品都会成为一种机器人,尤其是家用电器,比如冰箱、烤箱。

只要是机器人就需要大脑,不同类型机器人需要不同类型的大脑,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为其植入了专门的算法,并进行过设计优化。

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这种具有专门算法并进行过设计优化的芯片,其属于专用芯片。等把专用芯片做好后,再做通用芯片。

常见问题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

智能的本质在于进化,即随着经验数据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今天可能不聪明但明天会变得更聪明。经验就是数据,随着过去经验数据的积累能够不断进步。

为什么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是好的竞争壁垒?

因为收集数据需要时间,如果你的商业模式随着数据增长形成增长曲线,竞争对手要获得同样能力需要花更长时间,所以你永远跑在前面,搜索引擎就是这种模式。

伟大的技术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伟大的技术之所以伟大,不是让机器更伟大,而是让每个平凡的人更伟大、更有创造力,让生活更加美好。例如搜索引擎使山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样。

余凯为什么离开百度创业?

余凯离开百度是为了从事机器人大脑芯片开发,因为他重新思考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原则与技术应用路线,认识到搜索引擎积累的云端智能技术做不了机器人,需要转向端的智能化。

云端智能和端智能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搜索引擎等云端智能产品的感知、理解、决策功能均驻留在云端数据中心;而端智能需要在本地处理,因为智能产品需要极快反应速度(如无人驾驶汽车),云端处理成本高,且数据中心难以满足非标准化需求。

余凯对无人驾驶汽车前景有何看法?

余凯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前景并不美妙,因为现有技术解决不了路上遇到的各种长尾情况。他认可的技术路线是给汽车装上电脑辅助人类驾驶,实现人车一体关系,而非完全取代人。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会是怎样的?

未来形态应该是云与端的结合,有些东西在云上处理,有些在端上处理。随着技术发展,大部分家居用品都会成为机器人,尤其是家用电器,它们需要不同类型的大脑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