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从事了餐饮行业的理工男(不务正业啊。。。),听完李善友教授满满两天的《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以后终于发现这么多年理科没白学,哈哈,感谢教授。今天基于教授的课程内容展开自己的一些思考来跟大家分享我理解的互联网世界观,跟大家交流一下90后的想法!
关于方法论和未来:多了一个以光速运行的超时空世界——互联网不是工具,是世界观
互联网的诞生跟之前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不太一样,因为它带来了一个新世界,一个以光速运行的超时空平行宇宙。
光速:互联网的速度是光速(不信看你家宽带是不是光纤的,呵呵)。如果网速给力我可以通过百度用光速找到我想要的信息,可以通过微信用光速把我的想法分享出去,可以通过Uber在比特世界用光速找到“我的车”,可以通过淘宝用光速浏览我想要的商品。正如相对论所说,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我们在互联网世界里用光速发生关系(百度和信息发生关系,Uber和车发生关系,淘宝和商品发生关系)再带着建立好的关系回到现实世界。空间距离不再那么重要了,连接两个世界的入口比较重要。未来商业,不再是简单的空间之争(渠道、卖场),而是时间之争。
超时空:在互联网世界我可以同时读取消费者之前的很多评价,我可以看之前的很多视频(真搞不懂成龙那么早的洗发水广告怎么就突然“Duang”起来了,呵呵)。在互联网世界信息通过服务器轻松地沉淀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人类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两个世界的跳转也越来越频繁。
互联网世界光速和超时空的特性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比如互联网会把中间渠道打穿,要么被信息透明打穿(厦门有一家叫PBA的化妆品公司就主动降价,就像乐视手机公布自己所有原材料成本一样,他们在这个时代先行动了,虽然同行骂声一片,但依然相信他们会有未来),要么以地域建立的分销系统被打穿;比如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的建立一个信用体系(原先要花几千万建一个4S店才能获取消费者信任的,现在可能不用开豪华店面,有网上的评价就可以获得生意,成本低啊);比如互联网入口背后的丰富盈利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互联网颠覆着原有的组织方式,颠覆着成本结构,颠覆着商业模式。互联网不是工具,是世界观!
思想的释放决定商业世界观的变迁
大脑的思想在互联网世界里终于摆脱现实世界宏观低速的运动规律,在互联网世界里得到释放,但也使得互联网的世界复杂和不可控。我个人认为这种复杂和不可控源于人的大脑结构。人的大脑皮层分布着140多亿个神经元(另一个说法是1000多亿),每秒钟可产生10万次电化学反应,这是多么可怕的连接网络(比互联网强多了,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大脑),鬼知道人们那“灵光一现”是经过了多复杂的反应。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生物的?)再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物理的?),从而脑洞大开形成想法(知识存在脑子里是死的,只有他们联系起来才有智慧)。所以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是量子化的,复杂的和不可控的。可能 习大大 在台上发言时我脑海里却还在想着 高圆圆(她怎么就嫁给赵又廷了呢!!!)
互联网世界对人类思想的释放也改变了整个商业市场的性质,改变了企业看待消费者的方式。由于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经济、环境、宇宙,思考生命的意义,消费者在新的时代应当被看作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的完整个体。出自《营销革命3.0》——菲利普·科特勒
增加脑力劳动,减少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就是这样一种基于量子世界观的通过复杂连接产生不确定(创意和判断)价值的工作。而体力劳动则是机械的重复性高的基于牛顿世界观的追求确定性的工作(我把会计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都看作体力劳动)。这次的互联网革命释放的是脑的力量,未来一定是一个拼脑袋的时代。。。现在真觉得在我创造力最强的年纪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多去做些创造性的工作。而重复机械的事要交给 智能化 和 柔性制造。所以 智能化[智能系统(很多行业重复的工作,比如财务、供应链管理等等都可以高度统一整合,提高效率)、智能设备(机器能干的事人就没必要掺和了)] 和 柔性制造[移动互联网(量子世界)与 制造业(原子世界)的结合。我通过手机App的定制功能想让咖啡甜一点就会甜一点,想让裤子长一点就长一点,呵呵] 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如何触碰两个世界的边界
首先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发现人们在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活在互联网世界里的时间才越来越长,跳转也随时随地,可是我们在进入互联网世界的时候还是要通过繁琐信息输入过程(打字、拍照等),这个入口还是不够通畅。所以像谷歌眼镜这样的智能穿戴或者那种直接和中枢神经连接的智能设备的成熟才会真正把人类带入互联网世界,完全颠覆工业时代的传统行业(时代的变迁也是马拉松,不是一下子颠覆的,不过目前我觉得大多数企业还都是落后的)。
那再进一步问:还能再逼近量子世界和原子世界的边界吗?就像佛经里说的,空中生妙有(悟空的七十二变)。我想未来这应该是通过 纳米+3D打印技术 来实现。等你们饿了的时候你们就从我的餐饮企业云平台上订购一个 鱼香肉丝饭 的数据包,然后通过自己家的3D打印机打出来吃。。。哎,突然觉得我妈生我太早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时候你也可能会想你干嘛不干脆沉浸在想象世界里算了,就像《盗梦空间》里那些天天做梦的人那样,所以现在,虚拟现实也是很有前途的行业(诺兰的电影都是很有前瞻性啊,我要去虚拟世界和女神约会)。
关于精益创业:
刚刚谈了些概念的,现在我们来谈谈实际的操作。刚刚说了我们现在处于人文营销时代,每个消费者都是复杂的有独立精神的完整个体,他们的需求非常复杂,市场更复杂,不是你拿辆桑塔纳给他他就愿意开。这是相较营销2.0时代更加量子化的市场,是高度不确定的,而且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高度不确定。现在这个世界规划已经开始失去意义,就像罗振宇所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面对这样的未知我们该怎么办?
多做实验少规划,小步快跑玩迭代
作为一个理工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我的第一反应是——做实验呗。关键在于现在由于有微信这样的App,连接成本很低,也就是说你做实验的成本低还能迅速得到反馈,那这个实验就可以做嘛,而且因为便宜我们可以多做点。我们要通过实验得到数据(认知),通过认知再创造新的事物进行下一轮实验(听说软件学院的同学管这叫“迭代”,生物系的同学管这叫“演化”),这就是我理解的精益创业,而且它绝对不是只适用于创业,更多应该应用在产品迭代上。
但有一条我想再三声明:做实验一定要控制好变量,而且变量要小,只要控制好过程,结果出乎意料并不是坏事。但不是很多人说的那样要“不控制”要“去管理”,如果过程没控制好得到的认知是没有意义的,结果可以失控,但过程不能失控。
那举个例子,假如我现在有一款好吃的餐品,我可以先在微信上卖嘛,看看有没有消费者喜欢,看看买的都是什么样的消费者,看看他们集中在哪里,什么场景下购买,建立社群以后他们还会告诉你怎样会更好,还给你传播,这实验可是很爽啊,这就是社群的力量(以前我大学做电学实验的时候实验器材可不会告诉我该如何改进)。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把品牌做低端了,换个品牌换个高端风格的包装换个价格再开一个微信店铺试试嘛,说不定价格定高了反而更多人买。我们要通过实验去寻找成功的“概率”,不断迭代,不断进化。
传统重资产要学会“借鸡生蛋”
不过有些朋友说会自己的餐品不适合外卖,必须有门店,而且除了不知道餐品是否有市场还不知道自己的门店该装修成什么样的风格。这个我也可以充分理解,毕竟体验环境也是餐饮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资产高风险(土豪请自动忽略)。其实这样的情况如果条件允许也是可以“精益创业”的,我们可以“借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比如你可以找一家地点如你预期,装修风格如你预期,恰好生意比较一般的店,你找老板商量在他的店里卖你的产品,盈利的大部分给他(如果你不这么做自己开店生意不好,那。。。可是亏不完的钱)。如果可以的话你就可以通过他的店建立社群去找你成功的“概率”,进化你的产品了。
其实这个“借鸡生蛋”的方法除了用在餐饮行业其他一些重资产的传统行业同样适用(用最低的成本打造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实验),正如教授所说:“在传统行业,不成功,便成仁。砸锅卖铁去创业,这是传统创业的心态。精益创业的好处是:未必能让你更成功,但是能大大降低你成仁的概率。”
关于产品和社群:一切为了连接,“人”才是商业模式
有了互联网就让原先的世界多了一个维度,多了一个平行世界,通过这个比特世界我们可以和一切人事物的连接成为可能,在这个新世界还有大量的连接空间,而且由于连接是遵循指数式发展规律的,相较于原子世界的线性规律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关系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微信是人与人的关系,百度是人和信息的关系,阿里是人与交易的关系,而且在阿里的虚拟世界里面,那些淘宝的厂商或者天猫的商家,你说他真的拥有一个物质的商铺吗?No,那些商家是阿里在比特世界的一个ID软件。
企业与人的关系的集合就是社群。大型零售的未来,是从商品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从经营实物到经营用户,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产品是入口,社群是商业模式,产品型社群是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这就是从物质论到关系论,或者说超越这两点,它俩是一回事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比如小米,小米是卖手机的还是做社群的?小米是基于关系的,未来手机可以不赚钱,但可以凭借增值业务比如说硬件的配件、品牌衍生品以及软件分发渠道赚钱。今天,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人和资源(公司),而在于建立跟粉丝之间的连接(社群)。
一心一意谋价值,全心全意搞产品,产品!产品!产品!建立社群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造好产品,因为产品是用户的接触点,如果产品不好就像是一个馊主意在脑子里都没什么神经元爱跟它一起互动,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但一旦有了一个好主意就会吸引很多神经元产生连接,接着这个主意会升级成更好的主意连接更多的神经元,最后产生了一系列好主意(小米生态链)。同时,想象一下在信息以光速运行的超时空互联网世界里,消费者都发表了声音的时候,你花钱的买的广告一定会被口碑淹没。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才是真正的广告。
99分等于负1分,100分等于0分,101分才等于1分,李善友教授用这个对比让大家明白,超出用户心理预期才是产品的追求,如果产品在用户心理预期之下,那连狗屎都不如。
首先,我这里所理解的产品概念更像是《营销管理》中的市场供应品,它包括了产品、服务、价格、设计、环境等等,甚至还包括了广告,是消费者体验的集合。
其次,想建立社群必须打造有价值观的产品(产品+价值观),因为只有那些有价值观的产品才能让用户产生精神认同,成为粉丝,建立关系,和品牌高频互动,生成内容,而不是吃完饭拍拍屁股走人没建立任何关系(物质需求已经满足,精神共鸣的力量将得到爆发)。价值观层次越高品牌的势能就越大(重力势能=Mgh,h就是价值观的高度),所以光是确定一个有高度的价值观就已经可以秒杀无数的低级营销(柴静的《穹顶之下》势能之大实在无法想象)。一旦用户成为粉丝就会拥护品牌,共同打造和完善品牌,就像李善友教授讲的那个经典例子:李宇春和周笔畅同时在某个城市开演唱会,李宇春的粉丝希望演唱会门票比周笔畅的贵,周笔畅的粉丝也希望演唱会门票比李宇春的贵。
但是想打造有价值观的产品不是光弄个产品打打广告就行的,而是要把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体验的每个细节,就像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一样(请原谅我是个锤粉),因为“天生骄傲”所以把手机故意做劣化跑分的设计,或者像星巴克为了凸显人文精神让员工和顾客互动故意牺牲点单时间让员工把顾客姓氏写在杯子上、为宣传环保自带杯子减免2元等等。所以我觉得现在企业文化是比以前更加重要了,创业之初就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虫洞、黑洞和星系,选择你的产品模式
接下来我总结了三种类型的产品模式,分别是 虫洞型产品、黑洞型产品、星系型产品。
虫洞型产品:直接以建立关系为产品的。比如Uber就是建立了用户与千万车主直接的关系。对于企业而言属于轻资产运作,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应证了佛学中“空”的观点:无即是最大的有。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用Uber打一架直升机,呵呵。这样的产品模式可拓展性很强,据说欧美有Uber外卖,有Uber快递,还有人用Uber泡妞,把陌陌的饭碗都给端了。它的边界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只是跨越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建立关系就足以颠覆很多行业,它颠覆了成本结构,解放了资源,解放了管理,用几乎为零的成本建立了信用体系和多元化的场景。。。哎,如果大学学的是软件专业就好了,现在小区里退休的大叔大妈不少,应该可以搞个小区“蹭饭”的App出来,还可以评分,想想都饿了。。。
黑洞型产品:首先我们普及下引力的成因,引力是由于物质的质量使时空发生弯曲变形,你可以想象成你在你家的席梦思床垫上放了一个铅球(地球),然后给一个乒乓球(月球)一个初速度它就会围着转了,所以引力不是拉力而是推力。黑洞是濒临毁灭的恒星,它自身的物质在自身的重力下迅速地收缩塌陷,你可以想象成一颗比太阳质量还大的黄豆放在你家席梦思上(你家席梦思质量要够好,呵呵)。。。。。。这个引力让光都逃脱不了。那在产品模式里就好比极致单品,比如黄太吉煎饼,小米手机,褚橙等等。这样的产品模式往往集中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款产品上,甚至是降维打击(田忌赛马),追求极致体验,拥有非常大的势能,能够快速吸引很多用户成为粉丝。因为做单品采购集中可以取得上游供应的相对低价,工艺和管理也相对简单,所以没有什么资金支持的餐饮创业可以考虑这种产品模式。
星系型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多类产品综合的产品模式,如果品牌所处的行业是和消费者接触比较频繁的行业那这种产品模式比较容易形成“生活方式”,比如我喜爱的品牌 wsgas、无印良品、诚品和方所 ,一旦形成“生活方式”天然地就会对用户产生粘性。像在wagas就提供健康美味三明治、色拉、意大利面、各式糕点和健康的果蔬饮料,手写的菜单,北欧风格的休闲环境,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一种 乐活 的生活方式,一种 自然、健康、精致 的生活态度。围绕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和 NIKE、资深堂 这样的品牌展开合作。如果他们再拓展自己的线上平台将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想象一下你在店里看中了一个椅子,扫一下二维码就送货到家,在平台上购买水果、蔬菜、橄榄油,在平台上承载自己和别人的社群以店面为中心做社区O2O。。。无印良品也有尝试在自己的门店里增加餐饮,做得很成功。餐饮作为线下消费最高频的行业天生就是很好的入口。现在线下往线上打很可能比线上往线下打更容易。
当然这三种产品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也会存在交集并发生转化。黄太吉成功之后又做了牛炖,做了大黄蜂,选择了打造更多的黑洞,而苹果在苹果电脑成功之后,又推出了iPod、iPhone、iPad和apple watch,转变成为了星系型产品模式。但说到底,产品还是要回到“以用户为中心”,更多地让用户参与,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虫洞和星系型产品模式,原因不阐述,不想挨骂)
关于企业内的组织管理:结构决定结果,不进行组织改革的互联网思维都是耍流氓!
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是局限着原子世界的可能性,人们在线下的很多环节还是需要追求确定性的,要是你在肯德基吃到一个汉堡比平时咸了很多我想你还是会生气的。那又要追求量子世界观的规律又要追求确定性该怎么办呢?我觉得还是回到我们人类自身来参考。
向大脑皮层学习组织创新
如果要追求的是创造力我们的组织架构就应该学习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结构,它们是公平的、扁平的、自组织竞争的。
- 公平:每一个神经元都是有均等机会的,每个神经元都可以组织生起念头;
- 扁平: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是扁平的、没有层级的,每个神经元都可以和其他神经元产生连接。我看facebook的组织架构就很像这种结构;
- 自组织竞争:每个神经元都可以组织生起念头连接(抢夺)别的神经元,争取我们的关注(资源),我觉得 韩都衣舍和宗毅的裂变式创业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产品经理去拉组员,拉资源,再通过内部投票或者市场检验决定小组的状态。竞争啊,领导者就是要在组织内制造不平衡,学物理的都知道:稳定是能量最低时的状态。当年腾讯也是有很多做移动通信的产品小组,最后 微信 在市场的检验中胜出了。
而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工业时代为基础,提倡计划、流程、KPI,而偏偏忽略了人的因素,人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里是完全不存在的的因素,人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一切都是机械僵化和循规蹈矩的,在这样的体系了,奇才和创新被抹杀了。
扁平化的极致代表—Facebook
韩都衣舍主动形成的内部不平衡管理
不过话说回来,要想组织中的每个个体能像神经元那样快速公平的获取信息、连接、反馈得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沟通平台,大家也不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可以自己建,所以希望有朋友可以推荐一个这样的应用,在这里先谢谢了。
再传统的工作也别把员工当零件
如果要追求的是确定的控制我们的组织架构就应该学习大脑以外的神经元结构,这个在工业时代已经发展的相对完善,我就不多说了,不过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就是前面讲到的智能化,就像人体的条件反射似的,该标准化的尽量智能化,简化反应过程,提高速率,毕竟人身体里哪需要那么多神经元去思考。比如我们餐饮行业,线上点单的内容就该直接到厨房里的工作站,而且跟库存联动,再根据千元用量、应产率等等自动计算叫货量,甚至跟供应商信息打通。还有财务等等很多地方可以利用IT系统智能化;
第二,就是人毕竟不是神经元嘛,就算是在追求确定性的工作里也一定要思考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人的创造性或者给员工表达的通道。如果星巴克营运体系能有 宗毅裂变式创业 这样的通道,呵呵。。那老子肯定。。。(此处省略1000字。其实星巴克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在里面学到很多,受益匪浅,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还有就是把生产类的重复的事情交给智能化,设计一些有创造性空间的服务环节,比如星巴克就会让员工给顾客做“咖啡教室”这样的体验式服务,鼓励员工和顾客沟通。比如无印良品让员工参与手册的设计等等。 90后员工都很聪明,给他们机会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把“外人”变成“自己人”,消失的组织边界
最后想跟大家谈一下李善友教授讲的 组织熵增 的概念。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把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系统,组织当然就有熵,由于熵会不可逆地增加,所以组织里边的熵也会不断增加,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组织熵增。因此,封闭的组织一定有自己的生命和界限。但生命为什么会从低级一点点进化成高级,而不是往死亡里走呢?因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生命里的熵可以跟外界系统进行交换,把自己不能做功的熵跟外界系统进行交换,然后从外界系统里获取自我生长所必需的一切,这是本质的原因。所以当年朱镕基爷爷拼命让中国加入WTO还被骂做卖国贼可真是冤枉啊。
我们还应该打破外部界限,整合外部力量。整合消费者的、整合合作商的、整合竞争对手的,不仅要整合他们的智慧和资源,还要整合他们跟我们一起做管理,这一点需要魄力,设计一些架构或者制定一些规则让消费者更积极地监督管理。比如现在有些餐厅在客人点完餐以后给你桌上放个沙漏,说沙漏漏完以后才上的菜免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倒逼机制。现在正是因为连接方便了免费了,所以企业一定要学会整合消费者的时间盈余、认知盈余,要不然你要设专人监督工作量可不小,一旦企业大了这管理成本还是很吓人的。
把世界交给80后:
关于这个主题我讲不太合适,有点王婆卖瓜的感觉,所以这里直接引用上次深圳研习社课堂上 吴晓波 老师的原话,嘿嘿。
“把世界交给80后,对70、60后未来的世界是真的非常难,我花了半年的时间了解鹿晗,了解小时代,看了一圈以后我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吗?我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人,我就想我为什么要理解他们呢。后来我想了一件事,我那个75岁的爹也从来没有理解过,代沟,比长江还要宽,你没有办法理解他,我现在在做一个自媒体,我的团队年纪最大的1987,年纪最小的1991年,我发现没有办法说服他们,我们搞个边界,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所以今天做企业的人,星期一上班,把中高管集合在一起,十个人也好二十个人也好,一波人如果80后的比例低于30%,你是很老的企业,超过50%你是跟上时代的企业,我们这一代人眼光很好,判断能力有利,但是一线渠道该怎么做,经营该怎么做?创新该怎么做,应该交给80后,因为整个主流消费是谁在掌握,是他们在掌握。我前面讲过宗庆后,娃哈哈这个企业到今天过了五百多个亿,他是没有副总裁的,就一个总裁,然后他是没有饮料研究中心的,他很长时间里面到了年底的时候,老板的面前会放一些饮料,老板自己舌头来尝这个偏甜,这个加3%的配置奶,过去五年里面这家企业没有出成功一款流行的饮料,甚至去年康师傅搞成这样,他的销售额都没有下降,理论上不可能,你最大的竞争对手跨掉了,你抢也抢过来一点吧,没有,一定要交给80后。“
最后瞎讲了那么多都是听完李善友教授课程后自己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对。而且最重要的,还得有一个有互联网思维的老板,如果老板还停留在工业管理时代,结果就是一起被时代淘汰。感谢李善友教授给我们年轻人很多鼓励,但我也相信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跟前辈们学习,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有所收获可以转发给朋友、同事、朋友圈,让它成为“你的“分享,相信会有更多人一起连接,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