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现场听舍基?有人提炼了要点,做了总结

4月10日,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思考者,《认知盈余》《人人时代》作者克莱·舍基来到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讲台,深刻

整理/岑佩岑演讲中克莱.舍基列举数案例,旨在引导用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开启“人人时代”新纪元。

学习要点汇总1(转自李善友教授笔记)

克莱舍基观点:

  1. 小偷都会去炫耀偷盗成果,说明互联社交已经深入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2. 信息的互动不再是单向或双向的而是多维的,这是新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挑战;
  3. 打败传统的不是新技术,而是新技术背后的故事。技术是一种真实的力量;
  4. 不要妄想改变消费者的习惯,要尊重并迎合消费者的想法;
  5. 自组织用户的参与程度是极其不平衡的指数态分布;
  6. 自组织的激励可以来源:个人内在兴趣的激发和来自社会尊重的激励;
  7. 当我们为人们的兴趣给予报酬的时候,人们的兴趣会下降,设计游戏化的模式很有必要;
  8. 不要压抑用户的一些看似无关的想法,可以开辟专门的领地用于讨论,用户一些看似无关的讨论可能会提供强大的力量;
  9. 麦当劳早餐客户的真实需求不是吃早餐,而是去上班,那你的客户真实需求又是什么?

学习要点汇总2(转自@“超级学习团”团长江一同学笔记)

在工业时代,有一种红利叫做人口红利,表现为因劳动人口的数量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而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应该叫时间红利。克莱·舍基将拥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的自由时间集合称为认知盈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个体拥有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我们拿这些时间来干什么?没想好,玩吧,看电视、看电影、玩游戏,等等。这些时间绝大部分被用来消磨了,说好听点是被消费了。而除了消费,创造和分享是人性中更为基础的两大需求。

为什么20世纪我们以消费自由时间为主,而没有将自由时间用于创造和分享?那是因为创造和分享的门槛太高。这个门槛,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工具的门槛非常高。如今,工具的进步赋予了创造和分享的可能性。

那人们创造和分享的动机是什么?不好意思,创造和分享本身就是深层次的动机,即内在动机。如果进一步拆解这两大人性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个人动机对应于创造,表现为自治(我自己决定我要做什么)和胜任感(我做得还不错);社会动机对应于分享,表现为成员资格(我和大家相联系,我是参与者中的一员)和慷慨(想要分享)。

创造和分享带来的认知盈余显然远超消费,但价值也有大小之分。创造和分享创造较大价值的前提是协作,即目标趋同的群体行为才能利用如此庞大的自由时间,进而创造出庞大的价值。而且,只有协作才能带来所谓的机遇。为彼此创造机会,是产生较大认知盈余的前提。工具、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才能产出 有价值的认知盈余。

学习要点汇总3(转自@“超级学习团”团长江一同学笔记)

  1. 20亿人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自由时间总计高达数万亿小时,但认知盈余并不等同于这些散落在全世界的自由时间的简单相加。相反,他是所有人共有的。要想让这些盈余的自由时间变得有用,就必须把所有人的时间都联合起来。我们给彼此创造机会,否则人人都不会有机会。
  2. 将我们的自由时间和特殊才能汇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做有益之事,构成了这个时代巨大的新机遇之一。谁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谁就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3. 如果一个工具是有用的,人们就会使用它。就算这个新工具和已有的存在天壤之别,但只要能帮助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它就一定会为人所用。只要时机合适,人类便会有新的行为方式,过去人们一直容忍的恼人的旧行为会相继停止。一旦拥有更方便的选择,旧行为便会消失。
  4. 对认知盈余的利用使人们得以用更慷慨、更公开、更加社会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现在,除了时间,我们还拥有任由我们支配的工具,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行为发生的可能。
  5. 法瑞尔说:大多数协作圈由一个互动频繁的核心组和一个根据参与深度不同而划分的边缘'延伸组'组成。核心组包括那些定期会面的成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工作,通过互动产生出新洞见。
  6. 如果参与者各自追求个人目标,缺乏分享,那么他们能收获的思想和成就便远远及不上在协作圈这个温室环境里来得迅速。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深切考虑到并支持他人的追求,这种能力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实际上,它太过于根本,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其消除。
  7. 数字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潜在的参与者。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
  8. 有些价值是市场创造不出来的,这些价值的创造只能靠文化,当更多人开始期待业余参与能成为一种开放的选择时,期待就能改变文化。
  9. 丹尼尔·卡尼曼主要研究人在何种情况下会做出不理智的经济行为,即理论导致的盲目:对世界已有的观念和看法会阻碍人们看清现实。
  10. 我们通常把竞争简单理解为冲突,公司在市场中竞争,当然乐于将自己的竞争对手打败出局。然而,对于一群相互认识,并且有共同爱好的人来说,竞争起到了协同提高质量的作用。埃里克是领先用户创新的经济学家,所谓领先用户创新并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成员感、团队归属感被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激发出来。这种归属感又能被反馈循环。在反馈循环中,自主性和竞争力同时得到提高。当人们在所处的网络里变得越来越优秀时,他们会喜欢在里面继续待下去。当整个小组共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变强时,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而无法成为核心成员的新人将会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11. 假定某种人类文化中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越淡薄,这种文化中的人就应该越慷慨和开放。

几点思考

真正的价值源于内在动机的产出

我先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在数字化佃农形式下,平台的拥有者赚钱,而写东西的人却赚不到,奇怪的是,真正遭受这种不公平待遇的当事人却并未对此表示义愤填膺。那些分享照片、视频以及文章的人并没有期待回报,他们只是想要分享而已。对于数字化佃农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专业人士的嫉妒——明显是专业媒体制作人对业余玩家的竞争感到不安。但是也有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解释:我们在使用一个专业媒体的概念来指代种种业余人士的行为,而非专业媒体人的出发点和专业人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我们把提供大笑猫的网站ICanHasCheezburger看做是15世纪印刷模式的现代版模型,那么网站的工作人员无偿付出劳动的事实就不仅仅令人讶异而更是有失公允。然而如果这些撰稿人不是工作人员又会怎样呢?要是他们确实就是义务奉献,他们的撰稿行为纯粹是资源共享而非商业出版又怎么样呢?要是他们的劳动是爱的奉献又该如何呢?

顺着舍基最后这几个问题往下思考,我想到一个看似很二但值得每一个创业者思考的问题:你干嘛要想着赚钱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创投圈的天天讨论商业模式的影响,怎么赚钱好像已经超出了核心问题的领域而成了一个创业本源的问题。我想值得反思的是,创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赚钱吗?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组织叫字幕组,这些非盈利但凭借兴趣爱好近乎偏执地为我们免费提供优质字幕的家伙们,拥有极为强悍的执行力和高质量产出。

我认为创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迎合初心,创造价值。赚钱要考虑,但不是出发点。

2. 动机驱逐效应

内在动机让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回报,而外在动机的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为了兴趣而做和为了报酬而做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例子,大多数桌面游戏都会利用规则自身的复杂性和元素的多样性来吸引玩家在过程中得到快乐(即回报)。而反观炸金花,规则非常简单,如果不玩钱,很少有人会乐此不疲的玩下去,这里赢钱就是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会驱逐内在动机,这里用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

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老人非常享受安静的在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心里很想把这群小孩赶走,但是这草地毕竟是公共设施。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会来玩的更开心。怎么办呢?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内在动机是很容易被外在动机驱逐的。而我认为,内在动机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驱逐外在动机。只有牢牢掌控住内在动机,才能为创业成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是所谓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 业余爱好者甩专业人士两条街的可能性

因为业余,所以寻求合作,形成公共规模。而因为热爱和合作,使业余者成功的机会大增。仅仅是因为热爱或者合作中的一个理由,都能贡献可观的成功机率。

社会化媒体为这种合作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成本大大降低了,即发现成本降低。各种由兴趣爱好而集合起来的论坛、社区,将同趣的人自动引流到一起,使你发现同类人的成本比以往大幅下降。比如你喜欢插花,你随便在谷歌或百度搜一下这个关键字,只需要快速浏览几个链接,你就可以找到同趣的人。

业余爱好者把自由时间利用起来,把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成一种特殊技能,大量的相同爱好者汇集起来,通过群体协作,创造巨大的机遇。只有协作才能创造机会,协作也是技能突飞猛进的动力。协作会产生良性竞争。两个人玩同一个游戏并经常切磋和交流,甚至有点暗地里较劲,通常比一个单独人玩这个游戏时水平提高得快的多。

业余人士的力量将有可能超过专业人士。因为业余爱好者撬动的是自由时间,他们会把大把时间无偿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而专业人士则不会。业余人员的动力是热爱,而专业人士则是利益或被驱逐成了利益。爱玩游戏的朋友做了游戏行业就不爱玩游戏了。字幕组里全是业余爱好者,但看他们的字幕感觉比专业翻译人员的作品用心多了。

所谓高手在民间,也是这个道理。

傅盛战队中有一个参赛者的项目是拍一个3D人物和真实人物互动的情景剧,他自身团队的3D效果设计技术非常出众,但是评委竟然把问题集中在他不是专业编剧拍电影的这个上面。我觉得不重要,关键是他喜欢编剧,爱拍视频。在现在一个工具如此发达的时代,不专业会是问题吗?在某些领域,不专业才为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 协作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认知盈余

自由时间只有在协作层面才能释放出巨大潜能。协作圈由两个层次构成,即核心组和延伸组。核心组互动频繁,定期会面,通过互动产生新的洞见。而延伸组也可以叫做外围组,参与者可能来了又走,但同时也带走了这些观点,实际上延伸组成了思想的扩散点和传播者。由此形成一个动静结合,良性循环的协作组织。

5. 基于内在动机的商业逻辑

如果内在动机存在于人性之中最基本的部分,满足内在动机就会使我们得到满足,那么满足那些动机所使用的工具或产品就应该被推广。所以,满足消费、创造和分享这三大动机的工具,大有市场。

20世纪只是一个满足消费的时代,而满足创造和分享的时代正在到来。短信满足的是消费,人们为沟通买单;而微信为什么会这么火?因为微信满足了创造(公众号)和分享(朋友圈)这两大内在动机。足记和大笑猫何其相似,仅仅只是满足了人们极其简单的创造欲,都会深受欢迎。至于美拍、美图秀秀这类软件都是迎合了人们简单的创造和分享需求而生。

由此得出的推论是,随着学习成本、创造成本和分享成本的降低,业余爱好将成就一大批手艺人,而手艺人将会是这个社会的价值来源,也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时间红利享受者。他们从很大意义上将被定义为新时代的成功者,不仅仅是靠自己的手艺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了认知盈余,完完全全成为自由时间的支配者。

6. 别老拿X0后的认知说事

标签在概念上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解释价值几乎为零。代与代之间确实有别,但机遇造成的不同远大于人之间的不同。人性的进化非常缓慢,90后之所以是90后完全是时代所赐予的机会使然,60后如果在20岁的时候所面临的机会和现在一样的话,做出的选择也一定相似。

用年龄来划分人群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思想上的划分才有意义。在未来技术迭代不断加速的前提下,之前十年一个的时代跃迁很可能在未来并不需要十年八年。为什么95后现在会被不断提及,那就是因为这五年的时代进化速度非常快。以后还会更快,是不是以后得从00后,01后,02后一年年喊起?标签已经在慢慢失去意义,而更新操作系统,不断刷新认知,拥抱时代的迭代速度,才是有意义的。

7. 你所不能预见的未来

新工具所提供的机会越多,任何人可以从之前社会形态推断未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年轻一代所处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同和旧文化不在一个层次上。我在找鼠标,书中的小女孩认为电视的影像是可控的,而非只能观看,这种认知,不是上一代人的认知。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次在讨论虚拟现实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现在在讨论虚拟现实,而我们的孩子可能已经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虚拟的东西是可触的。最美妙的是,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中闪现的是兴奋和未来。

作为一个60后,70后,甚至80后大叔,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原有认知可能并非是与时代接轨的,因为你的认知基于你自己的成长环境;但是,你愿不愿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新一代人的崭新认知,则是有价值的事。不要用你旧有的认知去呵斥或企图阻挡新认知的崛起,那是无效的。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试图理解,理解不了就欣喜拥抱。

这本书真的值得多读几遍。

最后,我来用一句话总结舍基认为我们不该把自由时间用来一个人看电视而应该去编写维基百科。

常见问题

什么是认知盈余?

克莱·舍基将拥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的自由时间集合称为认知盈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拥有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除了消费外,创造和分享是人性中更为基础的两大需求。

人们创造和分享的内在动机是什么?

创造和分享本身就是深层次的动机,即内在动机。个人动机对应于创造,表现为自治和胜任感;社会动机对应于分享,表现为成员资格和慷慨。

如何有效利用认知盈余创造价值?

创造和分享创造较大价值的前提是协作,即目标趋同的群体行为才能利用庞大的自由时间。工具、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才能产出有价值的认知盈余。

外在动机如何影响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会驱逐内在动机。内在动机让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回报,而外在动机的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为了兴趣而做和为了报酬而做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业余爱好者有可能超越专业人士?

业余爱好者撬动的是自由时间,他们会把大把时间无偿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动力是热爱。而专业人士则是利益驱动。业余爱好者通过协作和良性竞争,技能可能突飞猛进。

协作圈是如何构成的?

协作圈由一个互动频繁的核心组和一个根据参与深度不同而划分的边缘延伸组组成。核心组定期会面讨论工作,通过互动产生新洞见;延伸组成为思想的扩散点和传播者。

基于内在动机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满足消费、创造和分享这三大动机的工具大有市场。20世纪是满足消费的时代,而满足创造和分享的时代正在到来。微信、美拍等产品成功正是因为迎合了人们的创造和分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