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老兵缘何都青睐混沌大学?

​传统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采访了三位制造业老兵,看看他们的应对之法。

传统制造业一直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价值链低、老牌制造企业举步维艰等难题,转型迫在眉睫。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采访了三位制造业从业者,可以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又有什么应对之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混沌大学创新训练营一期校友。

从传统制造业到出口业务老兵 她第一次发现创新并非触不可及

讲述者:田艳英仕卫浴有限公司 美洲事业部总监

我是一名立足于传统制造业的出口业务老兵,从业务员到项目管理,从客户主管到业务经理,从业务团队管理到事业部leader,一步步打怪升级,在如今的公司已工作近13年。公司坐标厦门,是专业健康厨卫产品制造商,行业主流本土企业之一,2020年7月上海A股上市。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根正苗红”的完美主义者。“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人生信条,并经常用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来鞭策自己。这些年工作的同时,我一直没有停止学习,每年如果不额外学点东西,总觉得缺点什么。不过,多年来我的学习基本上维持在知识量的积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到了瓶颈期,加之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到来,现实已经不允许我继续这种学习方式。

如何在更高的岗位上,带领事业部稳步发展?自己所从事的出口业务,又如何从中美贸易战、逆全球化思潮、疫情黑天鹅导致的困境中走出来?这些都是我近几年碰到的棘手难题,自己的思维局限也越来越凸显。

我一直坚信,不管多难的事情,只要你想尽办法去尝试,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想我也是幸运的,周围就有很多高手都是自己学习的对象。结缘混沌大学,也是听到公司副总裁的介绍,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混沌大学APP。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的基本认知全部被颠覆:“成年人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量累加,而更应注重思维的升级;红利散尽的时代,唯有创新才是出路;创新不是创造新物种,而是基本要素的重新组合…… ”我从混沌大学2019商学院的课程开始,每周一课并坚持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完成课后作业。后来又开通了研习社的学籍,还有东岳先生的思维之美,善友教授的理念世界,高手们的创新案例……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不同行业不同维度的思维碰撞,畅游在这所无边界的互联网大学中。

记得非常清楚,2019年的“双十一”我还在美国出差,半夜不睡觉抢了“创新训练营”的名额,在今年6月份完成了线下学习。这真是一场神奇之旅,也收获了无数的惊喜和感动……也许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我在试图控制自己的“偏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比我还追求完美的“组长”,成组之初就给我们设立了“线上线下双第一”的目标。过程中却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个中滋味只有我们创新训练营「混沌十三幺」的伙伴们自己知道。尤其是最后一天交付前的那个无眠之夜,让我有了“最痛的领悟”!

是的,就如这张图所示:一个自己从事了十几年的制造出口行业,我居然无法理清“供,需,连”三者的关系,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愚昧之巅无法自拔。

依然记得最后一个晚上,草草晚餐后大家开始准备自己的案例,跟赖社长小聊几句后,貌似有了一点思路。先从需求的层面切一刀下去,2个小时切完之后兴冲冲地跟秋秋互相“点拨”,被行外人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感觉要推翻重来。再重新换个角度切需求,到了晚上近12点,教室要关门了,挪到酒店大堂继续拆,感觉终于好像差不多了吧,跟凡仔老师一对碰,OMG……又跌入谷底,重来。被蚊子咬了20几个包,实在受不了,回到雨乔收留我的房间,继续拆,拆完需求,搭起连接和供给,凌晨四点,赶紧洗个澡小眯一会……那个“貌似睡觉”的两小时里面,脑子里面都是“我拆解的维度好像少了什么,好像还可以这样那样……”6点起来继续完善,9点卡着点进教室汇报交付,终于得到了领教欧爷在“整体拆解和逻辑缜密性”上的肯定。

这个结果除了我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同学碰撞和助教老师的指点,十三幺的伙伴们在汇报交付前给我的各种细节反馈,助教老师陪我们通宵打磨,欧爷的“犀利刺激”与“深情鼓励”……我想这就是混沌所推崇的“三师”教育模式——高三之后唯一一场因为学习而生发的团体通宵场域:烧脑,碰撞,吸收,重整,再出发……

学习本来就是个“辛苦的反人性的”艰难过程,混沌的学习尤为烧脑,在那场通宵学习后,我选择让自己稍微缓和休息片刻,参加了同学企业的游学,以扩宽自己的社交边界,感受不同行业和不同思维的碰撞。

后来,我将在混沌的所学所得,与团队分享并慢慢渗透到工作中,原来产品及商业创新并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可怕——中国消费者行为是否有共性可以应用于国外市场?产品组合和市场风口是否可以相互借鉴?我们用混沌所学实现认知升级,用哲科思维指导实战,减少了经验之谈和拍脑袋带来的弯路,让我们在UVCA时代的商战更加落地有声!

学姐有话说:混沌大学越早接触越好,学习的过程最好持续思考尝试与自己的实践去结合,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收获,以促进你有效学习。我们以往的教育确实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弱于学以致用。混沌线上可以教我们基层创新理论,线下强化我们的落地实践练习,致力于思维模式创新来帮助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成长。大家坚持哦!

大企业大资本环伺下, 他找到了军工和出海产品新机会

讲述者:周启雄成都格瑞特高压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运气比较好的人,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通过读书以最快的速度“跳出农门”。我也顺利从制造专业的学生,到高级工程师,再到现在的一家制造企业总经理。这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帮助我的贵人。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设计制造高压容器的专业公司,前身系国营成都高压容器厂,始建于1971年。2003年国有股份退出改制成为全部由自然人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民营企业),现有员工130多人,营收从03年的600多万逐年递增,今年有望突破1个亿。

我们所从事的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众所周知,整个行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值链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没有立锥之地,老牌制造企业举步维艰......比起有大资本和大团队支撑的上市公司,我们作为一家中小型制造企业,无疑有很多的困难。如何在大资本和大企业环伺的环境下活下去、活得好,再实现从传统到智能的转型,一直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情。

由于浸润在传统制造业内,思维遮蔽比较严重。越是传统行业,越是需要开拓认知视野、升级思维方式,带领企业好好活下去。工作后,我不停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逐渐养成了每天看书、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后来赶上互联网大潮,又遇见混沌大学,让我有机会很方便的跟各行业、各学科最好的老师学习,不断刷新我的认知,升级我的头脑。

我是15年了解并跟随混沌的,到现在我已在混沌学习1681天,累计学习了627.9小时。我一直是研习社会员,后来又加入了东岳学习坊、创新学院、文理学院及增长学院的在线学习。19年还参加了教授在苏州的年度大课、5000人游轮之旅及成都第一期线下创新训练营的学习。

说到创新训练营,我是在成都校区完成的学习。以前的各类培训都是各种知识、观念的被动接收,知多行少。而通过创新训练营的线下学习,有了领教、助教的亲自指导,以及和各行业同学之间的沟通,案例的分享,案件的打磨,让我对创新思维模式有了更深的体感——线上思维模型的学习只是打底,只有通过线下学习,领教指导,同学相伴,及时反馈,刻意练习,才能真正的习得。尤其是领教、助教都很专业、敬业,同学们都有空杯的学习、交流心态,让我重温了高考前认真复习、熬夜的感觉,这是非常难得的成人学习场。

这之后,我在工作、生活及与人沟通中习惯性的用“供、需、连”的眼光分析拆解问题,感觉整个世界变清晰了,而且立即收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在热处理设备研发过程中,我们应用了组合创新思维,把制造业传统的热处理设备进行了旧要素的拆解,并进行了重新组合,研发出了“电气炉”和“叉车炉”两种新设备。现两台设备均已顺利投运,并且把相关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不仅如此,我还安排了公司的小伙伴参加创新学院的学习,让年青人初步感受到了混沌大学的味道。而且,对于表现好的两名同学,给予他们参加今年善友教授南京线下大课的福利,也正打算送到线下来学习创新训练营。

正因为从思维认知到落地实操全方位的学习提升,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像高压容器行业的定制、军工、出海等细分领域,大型企业一般不屑做,不愿做,做了不划算。这反而成就了我们创新和低端颠覆的机会,我们甘愿做市场的补漏者。在这个貌似老派的行业里,任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形成边缘技术+边缘价值网的颠覆!

如今,公司作为全国气瓶标准化委员单位、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时起草编制了特种高压容器制造、高压军用钢瓶的定期检测等多项军用标准。生产的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石油化工、钢铁制造和装备制造等众多民用领域,还广泛应用军事装备领域,而且批量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跟随混沌这么长时间来,我有几点不得不说的体验:

  1. 非常认可混沌大学提倡的“成年人的学习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的观念。
  2. 混沌的课程专注于创新、创业的方法论,是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都应该提前学习的一个好的平台。
  3. 通过各类课程的学习,极大的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而通过线下各类活动与混大各行各业的同学沟通与交流,有效提高了我社交圈子的质量,扩大了我的视野。
  4. 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生事物、认知升级极其重要(尤其是企业的一把手)。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企业最高领导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边界。如果没有在混沌的学习、在这次“新冠”疫情面前提前的数字化备战,我们不知还要面对多少的困难。
  5.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我相信大家都学习了、了解了数字化的重要性,但没有实际行动,我们仍然抓不住机会。知道不等于做到,认知+行动=体感!

学长有话说:欢迎各位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喜欢创新、创业的朋友加入混沌大学,在这里你一定能打破你的认知边界,收获一个全新的、完全不一样的你,让我们一起同频共振、认知升级,创新强国!

人、机、料、法、环,他要在每个生产要素上开启第二曲线

讲述者:徐宏杨 | 友达光电制造厂长

我是一名在制造业坚守十六年的从业者,服务于一家液晶显示屏研发、设计和制造的大型企业,公司有很多产品线在全球显示屏市场中处于领先位置。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有幸经历了企业从初创建厂到高速成长、到步入成熟、再到转型升级的各个阶段——在初创和成长阶段,全力开展生产制造标准化体系建立工作,先后通过了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评审以及核心客户的质量体系认证,打开进入国际品牌市场的大门;在企业成熟阶段,推行Lean Six Sigma,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准,稳步增强生产成本和客户服务竞争力;在转型升级阶段,则主要负责智慧工厂建设,推动企业向数字化、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发展,打造省市区级智能制造标杆车间。

在企业的每次转型升级过程都难免遭遇阵痛期,自己旧有的成功经验已经很难派上用场,需要全新的认知和思维。我相信,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创新是主动求变的最佳路径!

机缘巧合下,受到公司总经理的影响,结识了混沌大学。我们公司总经理是混沌大学的忠实粉丝,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把混沌理论带进企业,带动大伙一起学习创新。因此我在2017年结识了混沌大学, 并且先后学习了混沌大学研习社、商学院和创新学院的很多课程,还亲身参加了去年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5000人大课。

在混沌学习这几年,印象深刻的地方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理论,比如第二曲线、组合创新、分形创新、第一性原理等等。最深的感受是李善友教授对创新所倾注的热情和心血,他帮助我们打开一扇从创新视角认识世界的大门。

带着自己企业的问题,我参加了混沌大学创新训练营的学习。这些年我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自己也尝试开设过企业内部创新培训。然而,加入创新训练营之后,还是给了我这么一个行业老兵非常大的惊喜:

  1. 在线上,我们学习的更多是理论和案例;线下则学习更多是落地方法和实用工具。
  2. 混沌的领教和助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给到线上所不具备的反馈,很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
  3. 一起学习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大家的经验和案例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开拓眼界。

我虽然不是创业者,但在工作中创新方法论的应用无处不在。当下企业智能化升级正在加速进行中,人、机、料、法、环每个生产要素都在开启第二曲线,正是运用创新理论的大好时机。尤其是组合创新,将旧生产要素拆解,再融合智能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一个个创新案例,大大提升企业创新升级的效率!

学长有话说:所谓他杀淘汰、自杀重生,走进混沌,开启第二曲线,风景那边独好!

成为创新者,从创新训练营开始

创新训练营二期正在招生,欢迎加入,与6000优秀校友为伍!欲了解详情请猛戳下图(或点击阅读原文)

常见问题

混沌大学创新训练营对传统制造业从业者有什么帮助?

混沌大学创新训练营帮助传统制造业从业者打破思维局限,学习创新方法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教授创新理论如组合创新、第二曲线等,并指导学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问题。

创新训练营的线下学习有什么独特价值?

创新训练营线下学习提供领教、助教亲自指导,以及跨行业同学间的案例分享和案件打磨。通过刻意练习和及时反馈,学员能深度体感创新思维模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是传统知识灌输式培训无法比拟的。

组合创新理论在制造业中如何具体应用?

组合创新是将旧生产要素拆解后重新组合。例如在热处理设备研发中,将传统设备要素拆解后创新组合出"电气炉"和"叉车炉";在智慧工厂建设中,将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与智能元素重新组合,提升创新效率。

传统制造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价值链低、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等挑战。在大资本和大企业环伺的环境下,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开拓认知视野、升级思维方式才能实现转型。

混沌大学的学习理念是什么?

混沌大学倡导"成年人的学习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强调在落后思维模型中增加信息量只是低水平重复,需要通过创新思维模式的学习实现认知升级。

创新训练营的学习体验如何?

创新训练营提供烧脑、碰撞、吸收、重整的学习场域,让学员重温高考前认真复习、熬夜的感觉。通过通宵打磨案例、同学互相点拨、领教专业指导,实现深度学习和思维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