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思维: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要回归常识理性

用理性推动狼性

当我们谈论华为的时候,我们想象中的画面是什么?

是半夜亮灯的研发梯队,昼夜赶工,中午从桌下拉出行军床,小憩一会儿?

是外派年轻人,把满腔的荷尔蒙洒遍非洲,为“中国制造”开拓新的大陆?这些画面的背后,似乎都告诉我们,华为是个多么拼命的地方。

不可否认,华为的作风是非常激进的,他们努力、坚忍、抱团,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狼性”。

其实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打了鸡血满头乱窜的大狼,小狼,狼群和野狼。百度甚至称自己是“狼厂”,不知道这算是自豪还是自黑。

但在真实的野外,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物种。

一只狼,绝无可能被口头说说,被忽悠着去做什么,它会观察,会思考,然后一击必中。

如果靠着打鸡血,让一群员工表现出“狼性”,其实意味着这个公司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弱咖。因为后者表面的“狼性”,其实是以哄老板舒服为目的。

那么,是什么让华为变得不同呢?

是能不能抢下猎物,和有没有吃到肉。

如果你非常自信,在任何的猎杀中都能和队友拿下一大坨肉,而且更自信的是,我知道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如何(how)去获得属于我的那一份(how much),你也会自动成为狼扑过去,而且对做“狼”要付出的代价,甘之如饴。

你只知道华为员工的“狼性”,但是你没看到华为喂了他们多少肉。

华为在薪酬设计上充满了玄妙。

比方说,大部分部门是当月发当月工资,甚至当月发下个月工资,而这个“大度”的行为背后,改变了员工对待工资的心态。

还有“分灶吃饭”的设计,奖金总包按团队人均效益评定,但同一级别员工的内部差距可以达到4~6倍,兼顾了团队合作和强者多得。所以,员工在反复思考后,依然愿意签下“奋斗者协议”。

这世界上何曾存在委屈这个东西?什么“委屈”,“辛苦”,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的成本,有些成本可能有意义,有些则是之前脑子进的水。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做出决断,买定离手,一物换一物,风险自担。

外人看到的是“狼性”,在当事人看来,其实是理性。把刻苦、坚忍、拼杀都放在天平的一边,把短期和长期的收益,经过不确定性的风险系数减值后,放在另一边。如果收益更重,那这么做就是值得的。很简单。

在华为那种激励制度下,不确定性和无谓的成本,都尽可能被压低了。这一群狼,不需要去担心朝令夕改、战战兢兢、左支右绌、患得患失。所以理性告诉我,干他一票!

在现实的猎杀里,那些口头说着“狼性”的人们,大概率要被这种理性驱动的“真狼”,给打的一败涂地。

向解放军学战略

如果看过华为的总裁办文件,你一定对这种充满战斗气息的文风感到不陌生。

任正非的许多邮件、讲话,都渗透着浓浓的军事气息。在西方媒体笔下,这种特殊的文风也似乎成了铁证,证明这是一家中国军队办的企业。

可华为并不是军企。

从股权的架构上看,它通过全员持虚拟股和员工委员会,几乎成了一家集体企业。而华为产品线的具体构成,到了今天,和军转民的关系也已经十分微弱。

但这种张扬的语言习惯并不难理解,因为任正非确实是一名退伍军人。出身于军事工程施工队,任正非在重庆的部队里呆了8年,带着一帮义务兵走南闯北修工程。而在大裁军的背景下,他才转业到深圳,也把老兵的习气从兵营带到了办公室:纪律森严,服从命令,执行力,要结果。

照着军队的样子,华为搭起了自己的行政框架:主力部队,辅助部队,后勤连,参谋部,弹药供给,火力支援,像训练一支王牌军那样训练企业军。而在部队的时候,任正非从古田会议里学组织管理,从八路军历史中学激励机制,从西柏坡与前线的往来电文里,学会如何授权封疆大将,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这种作风深刻影响了华为这二十年的历程,任正非和摩托罗拉玩游击战,和思科打宣传战,而到了2019年,又坚决地和美国打持久战。在今天的5G战争中,对任正非而言,这是一个老兵,在用战争思维去指挥一场赌上命运的大决战。

向美军学战术

在华为,战略是真的“战”略,而战术,也真的是“战”术:前线炮火呼唤,范弗里特弹药量(在军事上代指唯火力制胜论),饱和式攻击,击穿城墙口。但有意思的是,虽然在文化氛围上充满了来自上个世纪的革命话语,但具体到业务上,这些战斗性的词汇,其实来自西方的步兵作战手册。

而任正非推荐员工看的书,不少来自二战中的德军将领:

  • 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大将的《闪击英雄》;
  • 逆风战大师曼施泰因元帅的《失去的胜利》;
  • 以及沙漠之狐,帝国的脊梁隆美尔元帅的《北非战时文件汇编》。

1997年,任正非在美国调研了一圈,最终决定向IBM学艺,改造自身的研发部门。当IBM咨询部开出4800万美元的巨额账单时,所有人都被惊到了,那是1998年的4亿人民币,相当于华为一年的利润。但是任正非不还价就直接付了钱,只提出一个要求:要学透。

面对这样的请求,IBM的传奇CEO郭士纳对咨询负责人嘱咐道:好好教。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IBM派出了最精锐的300名资深研发经理作为顾问,在华为内部从头到脚改造了一遍,见神杀神,毫不留情。

而任正非顶着压力,倾听顾问的设计。当有人提出中国的脚塞不进这双“美国鞋”的时候,任正非的态度是,那就拿着你的大脚靠边站,去种你的破田去吧。

他靠着一人之力,强行推广IBM的美式研发过程,任何不配合的高管都靠边让路。而IBM也投李报桃,全力给华为重新打造了一套IPD研发流程,在华为研发团队因为李一男出走大分裂的时候,靠着体系的力量,依然撑起了华为的研发项目,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除去解放军气味浓厚的文化,从工程和管理体系上看,华为又是一家美国公司的模样,比起靠着买买买实现国际化的联想,可能更多的保留了IBM的底层精神。

华为内部评选管理精英,被称作“蓝血十杰”: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形容福特60年代最著名的管理团队,而他们都是美国空军司令部运筹处的退役军官。

在解放军的迷彩外衣下,西方的战术已经成为华为的肌肉记忆。这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矛盾的。但在任正非看来,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既然美国人的战术这么好用,为什么不用?

所以我们看到,当有人提议抵制苹果手机的时候,任正非却申明自己的子女都在用苹果,而且诚恳地要给美国产品和企业辩护。

这不单单是一个统战的姿态,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任正非说的是对的:

论到具体的商业战术,当然要向世界第一的力量学习和合作,除非你已经强到可以全面压制对方。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绝对理智和实际变通的思考系统,所以美国人才会如此惧怕华为这种企业,和任正非这种人吧。

在蓝血十杰的年代,同样作风,来自西部草原的MBA和工程师,造就了美国商业今日的霸主地位。

今天,"蓝血十杰”在中国的衣钵传人,成了美国商业最大的劲敌。

小结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的话,华为的员工为什么这么拼?因为那是在用理性去驱动狼性。

什么是任正非的双面思维?

任正非:用解放军思想部署美军战术。

看似冲突,本质合一。就像是任正非说过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正即误,在那中间,还有一个灰度”

调节灰度的那个东西,就是常识。

当你能在大脑里同时使用两种思维方式,而并行不悖的时候,你才能获得真实。(完)

常见问题

华为员工为什么愿意签下奋斗者协议?

华为的薪酬设计充满玄妙,如当月发当月工资甚至下月工资,以及‘分灶吃饭’的奖金设计,总包按团队人均效益评定,但同一级别员工内部差距可达4~6倍。员工经过理性权衡,将付出的刻苦、坚忍与短期、长期收益进行对比,若收益更重则愿意签协议。

任正非的军事背景如何影响了华为的管理?

任正非在部队服役8年,将纪律森严、服从命令、执行力和要结果的作风带入华为。他参照军队搭建行政框架,从古田会议学组织管理,从八路军历史学激励机制,用战争思维指挥企业发展,如与摩托罗拉打游击战、与思科打宣传战、与美国打持久战。

华为向美国企业学习了哪些具体战术?

1997年,任正非决定向IBM学习,支付4800万美元请其改造研发部门。IBM派出300名资深顾问为华为打造了IPD研发流程,任正非顶住压力强行推广,使华为在研发团队分裂时仍能依靠体系支撑项目。华为内部评选的‘蓝血十杰’管理精英称号也源自美国福特公司的管理团队。

任正非如何看待向竞争对手学习?

任正非认为,在具体的商业战术上,应向世界第一的力量学习和合作,除非己方已强到能全面压制对方。他反对抵制苹果手机,申明自己的子女也在使用,并诚恳为美国产品和企业辩护,体现了绝对理智和实际变通的思考方式。

什么是任正非所说的‘灰度’?

任正非指出,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非正即误,中间存在一个‘灰度’。调节灰度的东西是常识。当能在大脑中同时使用两种思维方式(如解放军思想与美军战术)且并行不悖时,才能获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