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参与感-被李善友刷完屏,且让我来补刷一把

李教兽讲了两天,如果要一条条做解读,估计要好几万字,今天这篇只聊部分话题。“基于关系的商业模式”,“参与感”

李教兽讲了两天,如果要一条条做解读,估计要好几万字,今天这篇只聊部分话题。“基于关系的商业模式”,“参与感”,“社群经济”和“不确定性”。

基于关系的商业模式

这一点是我十分认同的,不仅认同,我自身已经在实践当中,因为我自己正在开发的app项目,正是这么一个“社交+有用”的app。

我有很多读者朋友,各种渠道,演讲时的粉丝。早在一年前,很多人劝我为什么不做电商把这些粉丝变现,从他们身上通过实物产品获得价值回报?我是这么说的:人和人的关系,一旦发生财物交易,就会产生变化,现在是你的忠实读者,转头你卖了他一盒大枣,他就成了你的顾客,整个关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弄不好一个100元的交易就会中止我俩之间以前的关系。

我有20万粉丝,人人都贡献100,我也就是赚2000万吧,那又怎样呢?我如果做一个社交+有用的 app平台,让这20万粉丝成为我的种子用户,让他们之间发生连接,让他们二次传播出去,就会裂变成200万,2000万个用户,这个时候每个用户哪怕ARPU50元,就会有数10亿的估值。

这就是基于社交的商业模式对于传统的电商交易模式的碾压。这就是为什么支付宝不老老实实做支付,而要加入朋友社交功能的原因。

而那些善于做关系连接搭台让大家唱戏的微信群主们,注定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些人可能未必是有这个商业嗅觉,可能是性格注定了他们愿意做连接的事,但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差。

再谈参与感

当我们营造粉丝的参与感的时候,其实要的是粉丝的自传播,让粉丝爽了,他们会自发的帮你做你要花很多很多广告费才能达到的推广效果。总之,就是不花钱的忠诚员工,太tm超值了!所以把钱花在粉丝身上,让他们成为你的义务推广员,还是把钱花在只认钱不认人的媒体广告身上?这是需要去权衡的。

在深入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貌似不相关的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差别不是纸质和电子化的区别,而是是否方便二次传播的区别。一份报纸的传阅可以忽略不计。发行量的10万是传播的天花板,你永远无法传播到这10万读者以外。而一篇微信文章,顺手的右上角转发,带来强劲的二次传播,三次。。。n次传播,带来强大的传播力,一个最初只有10000粉丝的公众号发出的文章,最终被传播出10万+的阅读量来,是常事。而且很有可能飞到你远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能看到,随时可能引爆。

这里我们看到,10000的原始读者并不是传播的天花板,而仅仅是起点。对比一下以上两种情况,一个是10万的理论读者最终只有1万的阅读,一个是1万的原始读者却能达到10万的阅读,区别在哪里?便捷的右上角转发,即“二次传播”的便利程度是命门所在。这就是传统媒体迅速落败的原因,他们并不是输在内容上,缺的是一个一键转发的功能。所以是输在了介质(电子化)和工具(一键分享)上。比如门户网站的首页banner广告的衰落轨迹,和传统媒体一模一样,你以为门户网站是电子化的,就是新媒体了吗?问题是他没有同时满足一键分享的条件。

说了一通新媒体的特点,那么到底和“参与感”有毛关系呢?还没明白?那好,我们继续用媒体传播的例子来做类比。

我们做自媒体的人,深有体会,一篇文章光是在既有粉丝群中流传是价值偏低的,因为不能产生传播力, 1万个读者每个人都通读好几遍又能怎样?没有人帮你转发出去,就不会有新的读者进来。所以,要突破原有粉丝群,才是发展的王道。而这个过程中,最初的粉丝群是给予上升推力的最重要动力源。他们的每一个转发都在给你添能源。他们为什么会自发的给你添加动力呢?答案就是参与感!

兜了一大圈,终于兜回来啦~~我们做产品,每一个用户就是我们的种子用户,就是我们的二次传播者。媒介需要二次传播,做产品也是一样的,让他们:

  • 有归属感(这个产品的用户都是你的家人)
  • 成就感(我为这个产品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 荣誉感(我所在的社群是多么高逼格的一个人群啊)

这一切,统称为“参与感”。有了参与感,他们就会自发的为你传播,为你打嘴仗,为你无怨无悔的付出,而这,正是产品方想得到的。

那么如何赢得用户的心,让他们有参与感呢?要让他们意识到他的自传播,自维护,不仅仅是对作者,对产品方,对自己都是有极大回报的,回报在哪里呢?还是拿我的自媒体来做类比。

好的读者为什么要对作者的好文章习惯性的分享传播出去?这是对于你喜爱的作者的支持,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在帮他扩散到非粉丝阵地,随着该阵地的扩大,作者的粉丝也在不断的增长,那么他将来的潜在影响力和收入都会增加,不需要你掏钱就能使你支持的偶像价值增长,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做?赠人玫瑰,手留芬芳。

你以为你的分享只是为作者本人增值了吗?显然不是

首先,随着作者的影响力的扩大,他写东西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生产能力在提高。同时,作者的觉悟提高了,因此文章质量也在提高。质量和产量都上去了,你说是不是读者的红利呢?而这个红利是谁带来的?就是读者你!

其次,读者群的增加,导致形成现象级,比如逻辑思维和创新研习社,形成超级社群以后,每一个成员都会受益,比如逻辑思维组织的霸王餐,可以低价C2B采购。。。这些力量来自于社群人员的庞大,来自他们共同的影响力,而不是罗振宇个人的力量,他的背后是你们。

互联网的重要思维之一就是半杯水们之间的互推从而都是一杯水,群员之间是相互成就的,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年代,一个牛逼的人和一群平庸的人在一起只能是价值提供者,这个社群也牛逼不起来。但是如果大家一起努力把牛逼的人都吸引到这个社群里来,就成了一个牛逼的社群,怎样帮助偶像把这个社群变得牛逼,从而自己也逐渐牛逼呢?很简单,帮作者分享转发好文章,让更多的牛人读到,从而被吸引进来。

同样的道理,让用户意识到他参与其中的付出,会为整个群体,整个平台的价值提升做出贡献,从而反哺个人最终获益,他们就会欣然接受。

关于社群经济

谈到参与感,不得不谈另一个话题:关于社群经济。我的看法是世间只有粉丝经济,并无社群经济。这点和李教授持不同见解。本质上,这就涉及到关于社群的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问题。

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我们很好理解,而且已经被娱乐圈验证了。一个鹿晗带来的经济规模是非常可观的。粉丝经济的模式是绝对的一对多,一个明星面对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粉丝群体,哪怕是过世了,这个群体仍然存在(比如哥哥)。这其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群主这样的粉丝群的召集者,但是他们只是一个组织形式上的载体,并无灵魂,换了一个同样负责的人完全无碍。这里的核心是一对多,一颗star和无数的个人节点进行连线,而且是单向线,有多少个点就可以画多少根线,所以管你是百万还是千万,都无妨。

社群经济

而社群是什么呢?是一个需要两两连接的群体,连接线的规模是按照平方级扩展的。这里最核心的要素是需要两两连接,这就限定了人数不能太多,40个人的群,你还勉强可以认识全部其他的39人。到了100人的群,想把其余的99人都认一遍就比较吃力了。到了500人大群,压根就不用考虑认全了。这就是为什么微信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设置微信群为40人上限。也是为什么一个班级以40人左右开班的原因。这是人类的社交天花板。一个牛逼的EMBA班级,40个人互相认识,非常熟悉了解对方的公司业务,我们可以认为能形成一个社群的撮合经济,然而其规模不可能太大(马云等大佬们的圈子另说)。

社群的两两连接属性和人类的社交天花板属性共同定义了社群人数不会太多,规模不会太大,也就是意味着没有“社群经济”一说,这是个伪概念。

你或许会说,我们可以不用两两连接啊,我们一个500人的大群,人人都认识群主就好了,那么不好意思,你这样描述出来的还是刚才所说的一对多的“粉丝经济”范畴。所以无论是罗振宇对于逻辑思维会员,还是李善友对于创新研习社员,都是属于粉丝经济,不要以为划分了很多微信群,就叫做“社群经济”了。

粉群经济

或许你会说,就像创新研习社,或者吴晓波书友会正在做的,划分成很多各地的小群,每个小群都产生价值,这些无数的小群加在一起,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总量不就大了?没错,思路是对的,但是我坚持不认为这叫走“社群经济”,而应该叫做“粉群经济”,“粉丝经济”是中心化的,“社群经济”是去中心化的。而我倡导的这个“粉群经济”,可以说是混合状态。

这种模式最核心的是,除了大家众目所关注的最大的那颗star偶像外,每一个小社群还应该有自己的灵魂人物,而不是一个群主的躯壳这么简单。这个人是超级偶像在本地化的代理人,本身也具有相当的学识和造诣,有够强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吸引力。可以是超级偶像的弟子级别的人,在古代,那就是孔子的72弟子。在佛陀那,就是十大弟子。在黑社会里,那就是各分舵舵主。这样的结构,我认为能产生规模经济。

“粉群经济”,粉的依旧是超级偶像,群是指本地化的无间小社群。这其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间人来做桥梁。是为“粉群”。

关于不确定性

最后,再谈谈关于不确定性。创业就是一件不确定性极高的事,明明有不错的团队,验证了模式,掌握了方法,成功概率很高了,可还是没有走到最后,哪怕是领先到99%,最后一张牌翻出来把你bad beat都是有可能的。打德州扑克的人对此再有体会不过了。

“运气”不是成功者的自谦之词,而是事实如此。包括马云马化腾在内的所有成功者都应该给祖坟磕头烧香,没有祖先的庇佑,没有这样的结果。

但是我们创业者不能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放弃了,只要看到人,模式,方法,是对的,就应该坚持,因为不确定的背后确定性也是同时存在的,确定性体现在你坚持做第二件,第三件事,一定会有一天成功。陌陌的唐岩运气好,出来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就成功了,美团的王兴运气稍弱,之前的几个项目都不算成功,直到做美团。

科学界的不确定性理论和佛家的因果论是异曲同工的。做恶是有恶报的,不确定的是何时报,确定的是一定会报。之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当下流行的大数据也是支持这一理论的有力支撑,大量数据表明某个结果出现的几率很高,但是万一没出现,也属正常,都说了是“万分之一”了嘛。

常见问题

什么是基于关系的商业模式?

基于关系的商业模式是指不直接通过财物交易变现,而是通过建立社交连接,让用户成为种子用户并发生二次传播,从而实现用户规模的裂变和平台价值的增长,其价值远超传统的电商交易模式。

如何理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核心区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核心区别并非纸质与电子化的区别,而在于是否方便二次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有明确天花板,而新媒体凭借一键转发功能可实现多次传播,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力。

为什么说“参与感”对产品传播至关重要?

参与感能让用户产生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自发地为产品进行传播和维护。这相当于获得了不花钱的忠诚员工,其推广效果远超付费广告,是产品突破原有用户圈层、实现增长的关键。

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有何本质不同?

粉丝经济是中心化的一对多模式,核心是单个明星与大量粉丝的连接;而社群经济强调去中心化的两两连接,受限于人类的社交天花板,规模难以做大。因此作者认为真正的‘社群经济’是伪概念,应称为‘粉群经济’。

创业者应如何看待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创业充满不确定性,成功包含运气成分。但创业者不应因此放弃,只要人、模式、方法正确就应坚持。不确定性背后存在确定性:持续尝试,成功终将到来。这符合科学的不确定性理论与佛家因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