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12位消费赛道竞速者带来的不确定性

——有系消费营二期完整录取名单揭晓

来多少人,太不确定了

二期录取面谈一启动,就立刻迎来了每天从早聊到晚的“线上聊不停”节奏。从品类独特性、产品创新度、品牌影响力、先发优势占领者、后段潜力储备者.....等多个维度进行缜密的考量评估之后,定下了录取的80人名单。

没想到,报名还在持续新增,面谈根本无法停止。优秀的企业层出不穷,有故事的创业者坚定又可爱。

就这样录取名单被加到了第81位,他在过去的一年里有非常卓越的市场表现,是非常值得收入的新秀。

面谈依然停不了,第91位录取者也出现了,行业里堪称研发生产大本营的供应链强者,是很多品牌背后坚实的支撑,实在无法错过。

还没宣布锁定100人名单,就遇见了第101个合适的人,好几家联合发起基金纷纷打招呼说“我们很想接触ta”,如此被看好的品牌,怎么忍心遗漏。

当110人录取名单已经在排版设计中时,第111位“对的人”深夜出现,一个漫长的电话,一个核心诉求“时间不等人啊,今年的学习对我们太重要了,不能等下期,哪怕是工作团队坐席,我也要来!”

面对信任,唯有......再挤挤了。

今天早晨,终于定稿了111人录取名单。中午饭吃了一半,某位联合发起基金打电话,本期学员太赞,给我加个名额吧!好项目怎么能错过?!一定要加啊。

平面设计同事默默的打开电脑,建立了一个《有系消费营二期录取名单——我希望你们不要让我改图了》的新文件。

至此,112位同学全部集结完毕。本期真的真的截止报名了。名单请查看:

上什么课,太不确定了

按道理来说,一个严肃的消费营,应该提前半年就确定课程表,然后按期执行。这样同学们知道自己上什么课,课程组到期安排授课老师差旅即可。你放心我省心。

但是,有系消费营的课研组,每天都会把大量的行业前沿信息发在工作群里,然后天天灵魂拷问:今天有发生什么新现象吗?我们准备的课能够满足同学们应对这个新现象吗?是不是有被我们遗漏的干货实战分享者呢?对消费赛道有用的洞见,是不是还存在于其他行业的洞见者那里?他们是谁?还有没有更底层本质的方法论给到大家?还可以更好吗?

所以说实话,每个模块的课表,目前都还在调整,要么在邀请新的洞见者来分享,要么在补充新的变量剖析,要么甚至在重新设计解决问题的递进结构。

心疼各位被有系消费营邀请的讲者们,动不动就被课研组拉着深夜磨课四小时。那个写着[磨课速记]的工作组文件夹里,N个版本的速记稿堪称金矿。

会发生什么链接,完全不确定

“想要跟同学们深度链接”是个被反复提到的需求。链接怎么发生?生物学和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大量的个体,多样化的构成,放在一个场域里,辅以简单规则,就会发生奇妙的“涌现”现象。

好,那就构建一个足够“大量”的场域吧,让化学反应发生。

我们决定把[有系消费营]一期的毕业模块,与二期的开学模块放在一起。双届同学一起学习,同场讨论,协同任务,发生强链接关系。

而今年二期在每个模块开课的过程中,也会邀请一期同学复听选修,安排三期预录取同学试听预习。(三期预报名已开启,早点来参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我们总在一起,故事发生的概率是不是就会高起来?

那就让我们总在一起吧。这样才有趣,有戏。

消费赛道的不确定性似乎是常态:市场多变,用户多样,竞争多维。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拥抱确定性,是能力,也是远见,更是有系消费营愿意交付给你的长久陪伴。

春天你好。有系同学,下周见。

附上有系消费营发起机构名录,感谢他们持续关注、研究、赋能和加速中国消费产业。点“阅读原文”,获取三期报名表

常见问题

有系消费营二期录取了多少位学员?

有系消费营二期最终录取了112位学员。录取过程经历了从原定80人名单的多次调整,因持续涌现的优秀创业者和被联合发起基金看好的项目而不断扩充,最终在排版设计阶段仍新增学员,直至锁定112人名单。

有系消费营的课程安排有何特点?

有系消费营的课程安排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课研组会持续关注行业前沿信息并不断调整课表。他们不仅邀请新的洞见者分享,补充变量剖析,甚至会重新设计解决问题的递进结构,以确保课程内容能应对最新的市场现象。

如何促进消费营学员之间的深度链接?

为促进深度链接,有系消费营将一期毕业模块与二期开学模块放在一起,让双届同学共同学习、讨论和协作。同时,二期开课时会邀请一期同学复听选修,并安排三期预录取同学试听预习,通过构建大型混合场域来增加链接概率。

有系消费营的录取标准是什么?

录取标准包括品类独特性、产品创新度、品牌影响力、先发优势以及后段潜力等多个维度。录取过程中会对候选人进行缜密的考量评估,重点关注具有卓越市场表现的新秀、强大的供应链支撑者以及被联合发起基金看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