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款烂的产品很简单,而做一款好的产品却绝对需要一种近乎神经病般的疯狂,所以我经常成为怂恿员工成为神经病的那个“老疯子”。有时候怂恿管用,有时候让我挫败无比,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总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开始强迫症了,这时候老李的话又出现在我的耳边: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美好自然而来。
李善友是谁,也许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里谁再问这个问题明显OUT了,他现在早已经成为占据同学们内心的大咖教授之一,而他曾经也是一名和我们一样的校友。而我,作为一个已经听过他在研习社两次课程的学员,再次回到学校选修了这门他的课程,第三次听到他的诸多理论时候仍有一种自虐的感觉。
自虐来自于否定你的常识,自虐来自于改变你的行为观,自虐来自于让你认不清你到底是谁。对于我每一次的听课不是听,而是虐心的思考与实践,将概念与现实结合起来整个世界都更加立体,将理论与创业结合起来整个过程都更加骨感。
去年的这个时候是我刚刚创办VC电影(唯生素电影公司)恰巧在北京听到了第一次关于粉丝的LOG理论,原来脑海里一直期待瞬间搞个数千万用户的想法彻底被粉碎和瓦解,李教授甚至用鄙视的语气告诉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思想品牌将死。而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心里有如百爪挠心,我们刚刚制定的各种用户发展计划瞬间要变成一文废纸了么?自己曾经坚持认为的用户基数论原来是一种没有追求的多快好省模式下的通常做法。
时代变了,尤其以小米、鹿晗等各种粉丝现象涌现,但我却从未认同过,总觉得那是短期行为的脑残结果。看来,脑残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这些还被访问量和用户量当成唯一价值目标发展的公司的“弱智”。
回到公司兴奋无比的将从这些课程中学回来的理论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同事们也觉得兴奋无比,但兴奋过后是束手无措,不知道如何开始这真正的“粉丝”之路。我们也曾模仿过数个以粉丝著称的知名公司们的营销活动,也曾研究过新晋公司的案例,更一起挑灯夜战决心写出令人尖叫的自媒体发展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撞击永远来源于那个粉丝变化数据本身的关注。
做着做着所有开始的激情褪去,我们又差点回到老路上忘记了改变的初心,直到苦心经营了三个多月的B端(影院终端)50家种子影院中有10几家开始呈现为我们的产品无偿的“口碑”传播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粉丝就是那个愿意站在那骂你却不离开你的人,粉丝就是那个给你打电话比你老板还着急敦促你改产品的人,粉丝就是那个无论他们去到哪里他们还会不停影响身边的人。于是,我们仅仅依靠一个粉丝横扫了试点城市佛山所有的影院进行合作,而这个粉丝至今是我们公司膜拜的影院之一。
能够坚持从0-50不去增长扩大终端服务规模,那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尤其要顶住来自团队内部的压力,平台已经做好我们为何不去极速扩大终端,为何还在种子影院身上花精神,当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觉得我被中欧害了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开始说那个叫李善友的说的都是错的时候,所有的初心方显力量。有一种坚持叫什么来着?对!一意孤行!
这次再见到老李飞刀(李善友的网名),仍是那种诚惶诚恐,诚惶诚恐的不是因为觉得他高冷,而是害怕自己回到公司又是一意孤行的发狂。我有幸坐到了第一排,洗耳恭听了两天的课程,那说说这次最喜欢的部分,虽然看似只是一句话却如此的打动我(被我改编了这一句话):极致而美,简单而富。当我们可以坚持不懈的将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很多不期而遇的美好都会悄然而至。
这次重新创办一家致力于为电影产业中影院终端的O2O平台,解决行业现存的痛点,自认为是来自多年自己在行业中的沉淀以及过往哈票网的经营经验而丰富了这次再出发的力量。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新公司,虽时至今日未到一年,却满满的走过了过去几年的变迁,从产品创意的MVP到整个公司运营模式的MVP,从50家影院到近600家影院,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有了过去几倍的员工开展,这一切更不是因为我们有了太多周密的计划,而是我们只用了30多人的团队展开几乎没有长远宏伟计划的工作。
而近乎零的拓展部队都让我们对自己的这点点积累和业绩仍恐慌不已,当大佬们开始一掷千金高调进入电影行业,一个只是在中欧EMBA读过几天书的我拿什么来和他们抢市场。但我引用老李的说法,我的竞争对手根本不是什么甲乙丙丁,而是这个时代。我们这次能如此快速发展市场,也赶上了这个值得感谢的好时代还有这个时代中对于变化的各种方法的传播。
所有所有的可喜都不能忘记初心,初心就是这个平台本身的爆发性,这个平台是否足够的极致,我们今天仍是冰山的一角。过去期待一口吃个胖子的时代,早已随着小米、苹果等公司的产品观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而我们做互联网的公司,脱离了产品而谈风口,就如做了件皇帝新装。
将产品做到极致这件事的痛苦程度绝对是排在所有经营事情之上,做一款绝对原创且牛逼好用具有可营销灵魂的产品更是烧脑中的烧脑。因为有了一些追随我们的影院使用者粉丝,我们的产品创意根本无法来自内部而是来自他们,而他们尽管给我们的东西很多时候是看似支离破碎的功能和创意点,但当我们将自己对行业的理解横向画起来的时候,发现这些碎片的力量太无穷了!我们对于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更加清晰,而每一次的清晰不是来自开会,而是来自那一个又一个的反馈。
不过需要很坦白的说,到了今天我们的那个烧脑产品还是那么的平庸,上课的时候一听到和产品观有关的事情,我那急迫的心又开始骚动不安了。这次回到公司,第一件事情仍是持续的对产品开发人员对市场的深度认知的讨论,让我们彻底的明白我们的经验不是来自我们,而是来自这个市场中的很多宝贵沉淀,我们要做的只是改变一点点,更好一点点,为我们的粉丝创造价值。
做一款烂的产品很简单,而做一款好的产品却绝对需要一种近乎神经病般的疯狂,所以我经常成为怂恿员工成为神经病的那个“老疯子”。有时候怂恿管用,有时候让我挫败无比,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总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开始强迫症了,这时候老李的话又出现在我的耳边: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美好自然而来。
这一年走过,所有的思考与成长大于过去的五年,而几个为数不多让我打开脑洞的人中有这个叫李善友的教授。在工作中我是一个结果导向论的奉行者,而这次创业我更偏向过程享受论的实践者。天上本来就没有馅饼,又何谈天上掉馅饼。李善友的课程,不是那个馅饼,更多时候他是那个告诉你没有馅饼的人!
最后用一首我超爱的歌曲来结束我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于互联网行业今天发展的爱: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