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技术市场,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的管理【一页一菩提】

“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仍有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无瑕的管理。”

我们从下面的例子开始说起。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IT 世界里最重要的产品是大型计算机。在大型计算机时代,领先的企业是 IBM,IBM 独自称王。当时,IBM 有七个竞争对手,但是 IBM 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 90%以上,另外七个竞争对手的利润加起来不到 10%,所以 IBM 在当时独领风骚,那个时代叫“一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时代”。然而,在那个时代 IBM 就没有竞争对手了吗?答案是:有。所有人都知道要进入计算机时代了,所有大公司、小公司都想挖这座金矿。通用电气、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AT&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都投入了巨大资源,却无法取胜。1970 年,RCA 公司花了 2.5 亿美元投入计算机的研发,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定位》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任何公司向IBM 业已占据的领先地位直接发起挑战都无望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在IBM体系中,一旦IBM成为市场霸主,任何竞争对手想做同样的事情,通过同样的方法,战胜它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对小公司而言,当你向大公司挑战的时候,永远不要从正面发起挑战,不要做与大公司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办法战胜它,这是不可能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DEC的辉煌。请大家思考一下:IBM有没有能力做小型计算机?有没有技术做小型计算机?有没有资源做小型计算机?有没有决心做小型计算机?这就是IBM的窘境,大公司的逻辑漏洞。IBM的技术实力、资源实力都完全具备,但是却没有决心去做小型计算机,而一个新的公司DEC进去了,成为那个时代新的王者。

小型计算机之后,紧接着就是PC(台式个人计算机)时代。在PC时代,我们惊奇地发现,DEC居然衰退了,而苹果、IBM独立的台式机兴起了。DEC是否有能力、有资源进入PC领域?有!但是因为大公司窘境的存在,它也无法进入。

历史重演,DEC在PC机输给了苹果

乔布斯当年和他的搭档做的第一台个人电脑连外壳都没有,非常丑陋。它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受到业内人士全面的鄙视。但它更加便宜,更加方便。有能力、有资源、有资金进入新体系的公司,为什么没有进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苹果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DEC死掉了。

让DEC死掉的并不是小型计算机的竞争对手,而是 PC以及后来的便携电脑。

联想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PC的王者,成为第一。当联想杨元庆面对全世界非常骄傲地宣布业绩的时候,他是期待着得到中国业界及全部掌声的,因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高科技领域里成为世界第一,联想成为民族英雄。柳传志也骄傲地宣布了一件事情:PC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

然而,PC已然是一条沉没的船。过去十年,其实是全面去 PC化的十年, IBM 把PC业务卖给联想,方正把PC业务卖给宏碁,惠普关闭了硬件业务。2014 年,全球PC出货量下滑。一些大公司退出了PC行业。

谁成为今天PC的竞争对手?手机!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手持智能设备时代,手持智能设备的出货量已经超越了PC的出货量。同时,手持智能设备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手机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据一个用户调查,80%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的时候是和手机同床。71%的手机用户在手机没电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焦虑,所以各位知道充电宝生意会有多大。PC已经边缘化了,手持智能设备现在成了最性感的设备。

所以说大公司能赢,是因为垄断资源,但过了这个资源和逻辑的边界,小公司就有机会。

任何一个价值网都有边界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两个现象。

  1. 在某一种竞争环境之下,领先企业总是能赢,保持长盛不衰,无人可敌;
  2. 在另外一种竞争环境之下,领先企业总是输给新兴企业,虎落平阳。

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从大的概率来讲,这两个现象是存在的。

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再往下深究,其实对应的是两种逻辑。

  1. 在某一个逻辑体系之内,领先企业总是能赢。
  2. 在这个逻辑体系之外,或者在另外一个逻辑体系里边,新兴企业机会更大。

大公司能赢,是因为资源垄断等,而过了这个边界之外,大多数总是输。所以跟巨头竞争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大公司的逻辑体系下跟它竞争,而是要思考一下这个体系外边是什么,能不能在那个地方跟它竞争。

《创新者的窘境》是乔布斯本人最喜欢的书,这本书对硅谷的创业影响非常巨大,即使在今天,在硅谷大学讲创新时这本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到了“价值网”的概念,即一种大环境,企业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求,并对此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前面的例子,我们发现,与其说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还不如说是这个企业所在的价值网和另外一个企业所在的价值网之争。你身处任何一个价值网的时候,它都是逻辑自洽的。但是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价值网都有边界,比如说大公司的价值网之外有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个黑洞就是“创新者的窘境”。

《乔布斯传》一书中共提到两本书,一本是灵修的书,一本是《创新者的窘境》。乔布斯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突破了创新者的窘境,而恰恰是因为他遵守了创新者的窘境这一哲学规律。他认为克里斯坦森是世界上最有预见性、最具洞察力的商业分析师,他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在旧版的《创新者的窘境》的封面上有这样两句话:“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仍有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无瑕的管理。”也就是说,在破坏性创新、新市场和新的价值网里,如果你仍然用旧的价值网逻辑来做,即使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也会面临失败。

常见问题

什么是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是指在破坏性创新、新市场和新的价值网里,如果企业仍然用旧的价值网逻辑来管理,即使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也会面临失败。正如IBM在小型机时代输给DEC,DEC在PC时代输给苹果。

为什么大公司在新兴市场容易失败?

大公司虽然拥有技术、资源和资金,但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网逻辑和商业模式,往往缺乏决心或无法有效进入新兴市场。历史表明,在价值网边界之外,新兴企业机会更大,例如DEC未能成功进入PC领域。

价值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价值网理论认为,企业竞争本质上是不同价值网之间的竞争。每个价值网都有其逻辑自洽的边界,企业在其价值网内能保持优势,但一旦跨越边界进入新价值网,就可能面临失败,即使管理完美无瑕。

乔布斯如何评价《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

乔布斯深受《创新者的窘境》影响,认为作者克里斯坦森是世界上最有预见性、最具洞察力的商业分析师。这本书的哲学规律帮助乔布斯在创新中取得成功,而非突破窘境。

从大型机到手持设备,技术市场变迁说明了什么?

技术市场的变迁表明,任何价值网都有边界。大型机时代IBM称王,小型机时代DEC崛起,PC时代苹果领先,手持设备时代智能手机颠覆传统。这揭示了创新者窘境的普遍性:旧逻辑在新市场中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