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即从政府主导的周期性经济——传统经济,到发自消费的新经济。
新经济是1996年《时代周刊》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信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虽然起源于美国,但是随着中国进入全球化的大浪潮,我们的经济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前我们更多的看到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我们熟知的互联网、物联网等,背后都有技术基础设施在推进。此外,还有大数据的应用。16世纪科学革命提出的研究方法要求在研究经济现象之前,首先验证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我们需要提出假设、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实际上我们对经济社会的认知有限,逻辑推理本身就是局限,认为必须建立数据模型进一步局限了认知,因此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未必就是经济规律。现在,省去对因素之间关系的确认,省去通过逻辑推导提出假设这个环节,大数据在发现规律,指导决策方面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感受到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和传统经济不同的地方。而企业,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探索1:产业链/行业竞争 vs 生态/差异共生
以前研究经济现象的时候,讲得比较多的是产业链,而现在讲的是生态。
过去,我们先把企业放到产业链上去,然后分析它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这样来讨论。
现在,我们知道,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它只是一个点,它提供产品与服务,而它同时又需要其他的点来为它提供服务,除了上下游之外,它还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推广服务、信息化服务、企业战略服务等等。
因此,生态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和产业链相比,可以更加完整地描述企业的生存环境。
从前,我们讲企业之间的竞争,今天我们更多地谈共生。
企业之间或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在同一个行业里面,企业可能服务的是同类的客户,但是企业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企业之间讨论的是如何才能共同生存下去,这个共生需要我们对产品和服务地差异有深刻的认识。
探索2:传统金融 vs 新金融工具
金融领域中,过去一个企业要融资,首先想到的是股东,再想到找银行。如果股东和银行都不给钱怎么办呢?现在的企业要融资的话,有很多新型金融工具可以使用。
探索3:内在推动力vs外在推动力
一个企业如果要前行,需要有两种力量推动。
企业内部的力量包括创造力、执行力、行政管理能力和整合力。
企业外部的力量就是融资。
探索4:财务价值vs产品价值/运营价值/客户价值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他们投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企业获得现金流的回馈,这是我们讲的财务价值,财务价值就是从投资人视角去看这个企业值多少钱。
那么,如果站在企业内部的角度呢?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过程是不是有价值呢?
我们把这个过程和它创造的价值一一对应起来,在企业内部,我们就能看到企业有产品价值、运营价值、客户价值。
这个就是我们站在不同角度讨论企业价值的时候得到的不同结论。那发觉这种价值的意义是什么呢?比如在做股权激励的时候,你要清楚做产品的人创造了什么价值,做客户、市场的人给企业带来的什么价值。创业者在融资的时候,要问自己,如何给外面来的资金估值。
所以,财务价值是一个结果,这是从投资者角度看到的。而产品价值、运营价值和客户价值是真正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看的。
探索5:标准化产品服务 vs 性价比&高度个性化
在过去,制造业提供的产品是大规模标准化的,为什么呢?因为大规模和标准化被认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组织生产方式。
但是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在讨论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因此有的企业开始探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定制化。
探索6:咨询服务 vs 解决方案&执行
过去咨询公司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会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他们也会给一个背景,就是以前很多企业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处理的,这些信息要告诉企业。
但是现在咨询公司提供服务不是这个样子了,不是说过去哪些企业怎么做,而是要就事论事,你的企业在什么背景下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并且还要跟着这个解决方案提供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来矫正这些方案。
这也是企业探索个性化服务的一种表现。
探索7:产品服务 vs 效率&焦虑
过去,我们看企业的时候,知道这个企业卖的是什么产品,比如我要买一辆车,我们可能会选择去北汽,长江中下游的同学,可能会选择上汽,南方的同学可能会选择广汽。
但是汽车这个产品卖完之后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这辆汽车还要保养、服务。因此,对于传统企业,我们一般会说它是卖产品或者服务的。
有的朋友平时有听书的习惯,跑步的时候听,开车的时候听,只要闲下来就听书,时间从来不肯浪费。
那听书频道卖的是什么呢?
是治疗焦虑的配方。
这是一个焦虑的产业链,是一个焦虑的生态圈。生态圈里的人他要研究焦虑是什么,大部分人碰到焦虑该怎么办,以及你会不会持续的来我们这里解决焦虑问题。治疗焦虑的最好方式是安抚,因此他们卖的是服务。
探索8:有形资产vs无形资产
传统的财务分析中,我们会谈到有形资产,比如库存,现金。无形资产比如商誉、专利。
但是现在做企业,大家更看中商业模式。当你的核心员工进进出出的时候,当技术不断迭代的时候,你的企业是不是能适应这些变化?哪些东西是在这些变化中能留下来的?
所以,一个企业最宝贵的,是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这些都是企业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你也可以说是资源、人脉、管理经验。
探索9:制度管理 vs 数据管理
从前,企业做管理,靠的是商业领袖的感召力。一个优秀的商业领袖,可以吸引员工并且留住员工。此外,企业还靠制度,用一套完整的制度来管理所有人。但是现在,我们希望管理能够做得个性化一些,考核和激励措施也能够个性化一些,如何做到呢?靠数据。
在未来,帮助我们做管理的不是制度,可能更多的是数据。数据能够帮助我们用个性化的方式去管理个性化的员工。
下面,我们将给大家分析在新经济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的一些创新案例。
案例剖析:财务视角解读企业运营
上汽集团
在工业2.0时代,汽车行业是整个制造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管理的代表。在新经济时代,汽车行业当仁不让,它要承担变革的先行者,所以我们特别关心汽车能够给制造业带来怎样的启发。
上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从企业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点。
- 规模。上汽集团作为一家传统车厂,在汽车行业中的市场份额约为25%,而且销售额马上要突破万亿。
- 协同融合的产业体系。它是国内汽车产业链布局最完整、体系综合实力最强的车企。同时还有"新四化"发展战略: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
- 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包括它自己的业务和研发创新、移动出行,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一个传统企业的报告里,能够看到业务、生态、体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利润表解读
上表中的第二行,也就是销售数量。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上汽一共卖了705万辆车,2017年的市场占有率是23.8%,这是全中国最大的车企,它的销售量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在放缓,近两年是在维持增长。
由于上汽集团还没有公布2018年年报,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业绩预告。我们分析,它的销售数量增长主要来自于通用五菱,就是上汽和柳州五菱合资的一家工厂,主要偏向中低端产品。(上汽集团2018年年报4月2日已经发布,晚于该大课发布时间)
第四行是销售额,2018年为9264亿,2018年预测的净利润是500亿,归母净利润为360亿。
接下来我们看这张表的第二段,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一个企业内部增长率的指标,在表的倒数第三行可以看到,从2010年开始,上汽集团的总资产报酬率从超过10%下降到现在的4%左右。
这家企业的销售数量在上升,销售额在上升,净利润在上升,但是总资产报酬率在下降。在2009-2011年,净利润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销售额增速。这个时候我们说这家企业是有规模经济的,随着它规模进一步扩大,从2012年开始,净利润增速和销售增长几乎同步,这个时候,规模经济效应就无法给它带来更多的溢价了。
现金流量表解读
我们可以看到,蓝色是企业的净利润,黄色是它的经营性活动现金净流量。如果单从利润表上看,每一年的净利润都在增长,但是现金流没有增长的趋势,甚至在2016年还出现了一个低谷。
这就是我们说的传统车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统产品在赚钱,但是赚到的钱必须要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中,所以我们看到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增长并不同步。在上图中,灰色的是融资活动现金流。融资活动现金流在2010年是正的,代表企业正在融钱进来,其他年份都是负的,说明钱在从企业流出去,融资活动现金流流出的部分是什么?是分红,给股东的分红。
多年来,上汽集团主要在给股东分红,而不是从股东那里融资,这说明了上汽是一家成熟企业。成熟的企业是给股东分红,回馈股东,成长中的企业是股东给企业做贡献,主要是企业从股东手里拿钱。
所以,大家想想看投资人会喜欢什么样的企业呢?当然人各有不同,有的喜欢冒风险,有的喜欢坐享其成,我这个年龄的人就喜欢坐享其成,喜欢看现金流的投资人都老了。
看过了传统的车企,我们再来看一下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股票市值大概有300亿人民币,不到上汽集团的1/10。从蔚来汽车产业链的图谱中可以看到,它自己生产的其实只有3个产品,三电系统中占了两个,智能交互中占了一个。其他都是别的企业生产的,整车代工是江淮汽车做的。
也就是说,蔚来汽车只做研发、销售,不做制造,它称自己的这种模式叫"微笑曲线"。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它是一家新的企业,拿到投资人的钱,做研发、全球化、多元化,它做了一个B2C的营销模式。蔚来汽车的营销模式是很完整的,它自己叫做"三级架构",直接面向客户、新零售线上和线下结合、经销商面面俱到,这可能让它成为销售网络最发达的一家车商。
品牌定位方面,它既做高端(赛车),又保持了品牌下沉的可能性,给我们的感觉是无限可能。
我们来看一下它招股说明书里的利润表。蔚来汽车利润表第一行就是营业费用,这是因为该公司在上市的时候,是没有销售收入的,还没开始卖车,只有研发,那么研发和销售费用加起来一年多少钱呢?大概64亿人民币。
我们使用企业2018年业绩预告的数据,来计算一下蔚来汽车销售量达到多少才能弥补这个费用。
2018年Q3、Q4,企业一共销售1.1万辆,生产了1.2万辆,江淮汽车代工。其毛利率,也就是Gross Margin,基本是0,但是这是暂时的,我们假定它的毛利率未来能够像特斯拉一样是20%,再根据蔚来汽车售价为40万人民币,那么它一年要卖出8万辆车才能弥补64亿的费用支出,这还是最乐观的假定。
再进一步,由于它的车辆制造是江淮汽车代工,每生产一辆车,江淮要收取8000块的代工费用,扣除代工费之后,毛利率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如果毛利率是10%,那么就要一年卖出16万辆才能弥补费用,这个压力还是很大的
海底捞
接下来,我们看一家专注运营的公司,这家公司在香港非常受欢迎,股价一直在涨。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餐饮企业,要知道,餐饮行业在中国是非常分散的,前五大餐饮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只有0.8%。
但是火锅餐饮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厨师。它的菜品是高度标准化的,所以特别容易通过连锁的方式形成规模。
在海底捞的招股说明书中,企业特地提到了它运营的法宝。海底捞认为,餐饮服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何解决规模化、标准化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痛点。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实现高增长,海底捞的对策是什么呢?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
我们再来看一下海底捞的数据。
2018年,它的餐厅总数达到了466家,相比于招股说明书里的数据,又增加了100家新店,平均翻台率是5,也就是一天翻5次台。同时,海底捞又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公司,数据显示其人均消费是101元。
会员数,根据它的披露,是3600万人,会员制是锁住客户的一个好方法。
财务数据,它的销售收入在增长,幅度大概是60%,净利润率是10%。不要小看这10%,在互联网行业里,你很难找到一家净利润率达到10%的公司。
我们再看一下财务指标,里边有一项是总资产周转率,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有没有很惊讶?海底捞的总资产周转率是4.5,什么样的企业能做到4.5?
我们的研究表明,总资产周转率最快的是零售业,京东的总资产周转率能做到2已经非常好了,一般来说,实体店的周转率在1.5左右,比如苏宁电器。
但是,海底捞能够做到4.5,我们把它看成是新零售的一部分。净利润率是10%,所以它的总资产报酬率到达了惊人的28.8,这就是海底捞的内部增长率,如果不依靠融资,这家企业还能够有近30%的增长,这还是它规模扩张以后的结果。那么,海底捞是专注做什么的?
答案是运营。
运营是什么?运营就是开店,管理员工。所以,海底捞特意讲到了它的运营文化,这家公司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运营文化中:连住利益,锁住管理。
那么,海底捞是如何践行它的运营文化的?第一,底层员工。海底捞用的是计件工资,员工的晋升通道非常清晰。
第二,师徒制。公司在团队管理上,一直用的是人带人的方式。店长有责任带徒弟,徒弟就是海底捞的后备店长,海底捞曾说,新开门店的数量取决于后备店长的储备情况。
在海底捞上市的时候,它有360家门店,400个储备店长。所以市场投资者认为,因为有400个储备店长,所以业绩翻一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点很有趣,店长带徒弟,同时他还能在徒弟和徒孙担任店长的门店中享有利润分成。
第三,门店和门店之间。表明上看是竞争关系,但是这个竞争不影响他们的业绩。门店和门店之间的关系由师徒来演化,它们之间运用了一种新型组织叫"抱团组织",组织内部,门店分布在同一地区,共享信息、资源,共同解决当地问题,他们有一个团长,团长就是这一群师徒当中最有能力的一位,所有的门店都纳入抱团计划。在海底捞IPO招股说明书里,董事长有一段话,说中国餐饮产业缺少提供专业服务的供应商,尤其是在食材加工、仓储物流、门店施工、人力资源方面,所以海底捞就在自己的组织架构上做了一次裂变。
我们看到的上市的海底捞,它的食材采购和菜品开发外包,蘸料外包,门店和员工考核也是外包的,这就能够让海底捞专注在开店和提供服务两件事上,这就是典型的运营创造价值。
小结
以上分析的3家公司,是在新经济下我们看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
上汽集团是一家成熟的企业,它在原有的产品的盈利的基础上,投向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它创造了财务价值。
上海汽车卖什么,上海汽车卖的是车和售后服务,它对股东来说是什么?它对股东来说它能够产生分红,它的股价稳定。
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它是用什么来卖产品的呢?4S店。但是上汽集团不投4S店,它是通过经销商网络来卖它的产品,这种方式有没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它的报告里面并没有提到。
蔚来汽车是做什么的?蔚来汽车是做产品研发和品牌、客户价值维护,蔚来汽车是通过什么来卖产品的?刚才我们提到了三级架构。
海底捞,海底捞是卖什么的,海底捞是卖客户体验的,海底捞创造的是运营价值,它是通过什么来卖产品的?门店和外卖。
所以,我们在分析一家企业的时候,甚至分析自己的时候,要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擅长在哪里。
关于创造价值,你擅长的是做产品,是做运营,还是做客户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