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发疯式”学习的?

混沌Light·创造者号游轮早鸟票最后6小时,之后恢复原价!

我是一个卖保险的,平时每天发个三五条朋友圈,都是常事。前些天,突然连续三四天票圈没有任何动静,很多朋友发来慰问短信:你到底去哪了?现在可以跟大家正式汇报下这次参加的「混沌游轮之行」的体验了。

首先说一下这是个什么活动。在职场人的圈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知识付费平台。一个叫「得到」,就罗胖子做的那个app;还有一个叫「混沌」,就是前中欧商学院李善友老师创办的,致力于打造一套有体系的创新课程,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增长。

我同时有幸是两个平台的忠实铁粉。「得到」这几年办的罗振宇跨年演讲,我想很多朋友都已经耳熟能详了。那么,混沌游轮就是混沌办的每年一度的标志性热点事件。2018年首次试水,今年是第二届,绝对算得上引爆朋友圈的热点了。

参加混沌游轮的,基本上都是混沌APP的会员。5000名同学一起登上比泰坦尼克号还大的豪华游轮,连续五天四夜就这么在公海上漂啊,漂啊……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5000号人(很多高管啦、CEO啦、职场经营啦……)上了船居然不是去吃吃喝喝玩玩的,而是「好好学习」去的。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单纯的学习……而且,他们要用这个时间,组成一百多个团队,用平时在混沌学到的理论模型,分析自己企业的案例,用类似路演的方式,进行团队之间的PK,最后决出前三名。

讲到这,我要分享一下这次游轮之行的第一个体验了。

令人发指的学习疯子

平时工作中,有很多人喜欢叫我学霸,因为我总是喜欢装模做样地学点貌似很厉害的知识。甚至是平时哪怕参加一些线下学习社群,在一群本身都爱学习的伙伴中,还是有人觉得我够得上学霸的称号。

但是,来到混沌游轮,真的有一种瞬间被秒成渣的感觉。

给大家看张照片——感觉学习氛围还好对吧?但是,大家知道吗,这是半夜一点多的场景……

再看看这张——座无虚席是吗?这是游轮上同一时段的其中一场课,时间是凌晨快一点。关键是,从11点多开始讲,连续站了两个小时,都没有几个人撤退,从始至终我就没占到位置……

当第一天初赛,我们所在的其中一个战区,PK结束已经11:30的时候,评委老师最后忍不住说,这么多年国内国外看过那么多创业者,投过那么多企业,但是,看到在场每一个创业者求知的眼神,他就觉得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

这些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学习劲头呢?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二个体验。

让知识穿过身体

让我最震惊的是,这些每天会学到凌晨三四点,让游轮做夜宵的师傅倍感无奈的一群人,在讨论学习的时候,眼里是带着光的。

游轮上一个讲大课的老师就说,时而看着同学们严肃地皱着眉头,时而又看到同学兴奋地站起来,慷慨激昂地喋喋不休。如果不是真的从学习中找到快乐,是不可能装成这种样子的。

问大家一个拷问灵魂的问题: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当了那么多年学生,你真的热爱「学习」这件事吗?

为什么很多人寒窗十年,一朝金榜题名,到了大学就再也不想学习了?为什么结束了学生生涯,进入工作,可能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

我们当学生时做一个数学题,想不出答案,都会找各种办法去问,去练,知道一定会有解决办法。为什么工作之后,遇到困难,反而就一片茫然了?最后归咎自己能力不够强,不够有天赋,跳槽是一个接一个,可能力却不见有什么成长。

当我2015年陆陆续续接触到李叫兽、成甲、刘润、李善友、樊登这些老师时,我突然发现,原来学习是件那么充满威力的事。

从这些厉害的人身上,我感悟到真正的学习,要符合两个标准:

标准一: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知识
可以把它称为元认知、临界知识,或者思维模型等,叫什么名称不重要。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摆脱焦虑。因为的确也有很多人知道应该学习,但只是把学习认为是关注几百个公众号,下载100G的课程,一年读100本书。这些方法,我都试过,但后来才发现,学了多少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学了多少能经过时间检验的第一性知识。
标准二:刻意练习,化为己用
这一点可以让我们真正变强。从「知道」到「做到」,真的是有巨大的鸿沟。比如,就如一套武功,学一个基本招式。看大师示范,总是感觉非常简单,自己一做,就不是那回事了,需要经过反复漫长的操练,才能真正习得。同样,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光听课、光看书,但是不反复操练,是不会真正学会的。反复操练,本身非常反人性,因为它很费劲,需要不断跳出舒适区,让自己不舒服。但是,一旦练成了,身体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带来巨大的快感,让你疯狂地爱上学习。

幸运的是,混沌的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完全符合上面两个标准。

我本来觉得,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学习李善友老师创新思维模型的自己,算是对模型非常熟悉了。不过,真的到了自己打磨案例,还要把它用8分钟时间生动地展示出来,的确是个不容易的事。

这些天,我们团队不断就一个同学的案例,反复用一个思维模型进行演绎。总是觉得已经做的很完美了,但是,一给别人展示,总是会被质疑新的问题。

沿着这些疑问思考,就发现真的还有很多思维漏洞,于是就陷入新的一轮焦虑,然后又重新推翻,重新建立。

这样的过程,反复来个几次,我们都觉得自己要得精神分裂了。

不过,正是这样的「死磕」,给我们带来的学习体验感也是非凡的。我们会发现一个模型的边界、与其他模型的区别与联系、与案例适配的边缘性问题。于是,对模型的案例,以及自己案例的理解,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混沌把这种感觉叫做:让知识穿过身体。

创新的团队来自涌现

这次游轮最大的收获,在于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

在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参赛的间隙,我们闲聊了平时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很巧的是,我发现大家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如果我们自己或者公司有一点实力,如何赋能员工或者合伙人,让他们同样变得很强?

现实中,大家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老板、主管很热心、也很用心地反复强调公司的价值观,反复告诉、命令员工该怎么做,怎么做。可是,员工依然没有动力、激情,能力依然没有本质的提升。

这次游轮上的一位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姐姐跟我说,她体会到现在带公司年龄小一点的员工特别难,难的不是因为这些孩子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而是老板根本不知他们在想什么,不知如何调动他们内在的工作激情。

但是,在游轮上我看到的另外一种景象,让我想通了一些事。

整个游轮5000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什么年龄段的都有,什么职业段位的都有。如果混沌想「管」好这帮人,企图希望这群人按照统一的安排、统一的步调做事,无疑是非常难的。

所以,我看到混沌的做法是「不管」。而是制定了看似非常混乱的活动时间表,有很多活动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开设的,而且地点都相隔的很远。我一开始挺不理解的。

后来,当我看到每场活动,每一撮人都很投入地参加活动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生态化」的做法。

大自然不会严格地规划先后次序、模块分工,而是百花齐放。当游轮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中心,反而,任何一个人都变成了中心,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一下子就起来了。

在游轮的最后一堂大课上,老师用一个词很形象地概括了这个现象:涌现。

为什么蚁群能那么一致、灵活,靠的不是中心化的管理,而是一些简单原则的排列组合,最后形成超级复杂的行动轨迹。

组织也同样如此。在互联网时代,再想用工业时代KPI的机械化组织做法,越来越难行得通。在这样的体制下,你会发现,年轻人真的是越来越难「管」。

生态化的组织形态,强调的是「激发」。当员工的梦想和动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会释放巨大的活力,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涌现。

比如,宗毅的裂变式创业,母公司其实管的很少,就是投钱让你放手干。但是,当员工觉得项目属于自己时,反而就产生了更多创新。同样,樊登读书会也是用这种方式裂变出很多极具创新的子产品。

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感受到这种涌现的力量。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相互都有不同的工作背景,性格色彩也很不一样,但正是这种「杂交」,并且彼此没有上下级关系,让我们对于案例能有不同的思考路径。

看似乱糟糟的,但合在一起,却涌现了非常多好的创意。连队长都很惊讶,本以为这案例已经没有打磨的可能,但本次团队聚到一起,又会产生新想法。

这样的感觉,可以说是非常Amazing的~

到了此处,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为什么混沌非要把这样一场活动放到一个游轮上。其实,为的就是隔离,让这群平时忙到冒泡的人可以彻底忘记自己的世界,沉溺在一个单纯的思考、链接的氛围中,奇妙的涌现才会出现。

破界的可能

如果非要对这次活动提点建议的话,我觉得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这样的从业者,很难在比赛中获得曝光。

因为无论是混沌的课程体系,还是思维模型的竞赛,没法回避的就是,创业者、有成功创业项目的人,真的很有优势,这仿佛也成了评委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我之所以从2016年就开始追随教授的课程,就是深感这套课程真的从思维、实战上帮到了我,让我的能力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虽然,我并不是创业者,只是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思维模型对我依然是适用的。

李善友老师做的是一套「创新」课程。试问,创新难道只适用于创业者、高管吗?普通从业者难道在日常工作中,就不需要有创新思维?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混沌对于「创新课程」的应用也应当要「破界」,要把「好像只有创业者能用这套课」的奇点下移,把更为庞大的「从业者」群体也纳入用户的范畴。

紧接着,课程内容的设计、呈现,以及活动的组织,也要照顾到「从业者」的感受和参与性。

作为一枚不折不扣的混沌老铁,这些年伴随着教授的课程迭代,我自己也在疯狂的迭代,非常感恩混沌陪伴我的成长。未来,我也愿意用混沌的思维模型影响更多爱学习的小伙伴,期待可以和大家有更多的链接,一起迭代自己,点燃他人。

常见问题

混沌游轮是什么活动?

混沌游轮是混沌学园每年一度举办的标志性学习活动,参与者主要为混沌APP的会员。活动形式是数千名学员共同登上豪华游轮,在公海上进行为期五天四夜的深度学习,并组成团队运用混沌的创新理论模型进行案例分析PK。

混沌游轮的学习氛围如何?

混沌游轮的学习氛围极其浓厚,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经常持续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许多课程在深夜依然座无虚席,学员们眼中带着求知的光芒,展现出对学习的真正热爱和投入。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知识,即经过时间检验的第一性知识;二是进行刻意练习,将知识化为己用。这需要反复操练,跳出舒适区,让知识真正穿过身体,从而带来能力提升的快感。

什么是混沌游轮中的“涌现”现象?

“涌现”是指混沌游轮采用生态化组织方式,不进行中心化管理,而是通过制定多元活动激发学员自主性。当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后,不同背景的成员相互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就像蚁群通过简单原则组合形成复杂行动轨迹。

混沌课程只适合创业者吗?

虽然混沌课程主要面向创业者,但作者认为创新思维同样适用于普通从业者。课程应当破界,将庞大的从业者群体纳入用户范畴,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活动组织中照顾到从业者的参与性,让创新思维在更广泛人群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