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李善友秋季大课】的所有好奇,他要自己来回答

从混沌到light,从创新到创造,从哲科思维到集群智慧

距离2023李善友秋季大课(2023年9月22日—24日)只有九天时间了。

这次大课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内容迭代,同时会诞生一个新的品牌——混沌Light,也就是说,这次大课讲授的内容是混沌Light的内容,大课是载体,混沌Light是内核。

为了让大家对这次大课以及混沌Light有更接近本来面目的了解,混沌创新领教李想老师对混沌学园创办人李善友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力图从善友教授本人的角度全面解读这次大课。

十年前,没有人教创新,混沌教了。十年后,没有人教创造,混沌现在开始教!从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从创新,到创造,从哲科思维,到集群智慧,混沌Light就是我们对当下时代的应答。

Q:您为什么在此时要推出混沌Light?

A:当下这个AI时代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机模拟人类。在AI时代,任何个体在应对AI的挑战时,想靠个体的经验和知识来对抗人工智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我们觉得个体学习的关键词是信息,我们靠信息量的增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但AI并没有在信息量上着手,而是解构信息,是把信息解构为无限多的向量或者维度。相对而言,人类个体是很难看到自己信息或知识背后的维度和向量的。因此在此意义上,AI智能的眼界和格局是超越人类个体知识和信息的。

因此我们大胆想象一个可能,人类反向模拟人工智能。个体和个体之间,像大脑神经元一样交互起来,这样每个个体都不再是独立的单元。如此也许就可以像人工智能一样,涌现出超越人类个体智能的集群智慧。

在这集群智慧的背后,既有"升维",也有"消维"。所谓"升维",就是看到信息背后的维度。Light的【探索流】练习,就是12个人构成一个小组,在交流当中,将彼此视为自己12个不同的面相。这样就用【探索流】的方式,扩升了个体的维度和向量。但更重要乃至更根本性的变化,【探索流】是经由多人的共振进入一种零维时空的状态,也即"消维"。

在零维时空里消除了所有的维度,因此也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每个个体可以探索并捕捉最适合当下的可能性。这种方式不再是增加信息的维度,而是回到逻辑和理论上,这是一种有别于、甚至高于人工智能思维方式的新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与上一时代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需要的是群体之间的社会学习。我们相信社会学习所产生的集群智慧一定会大于个体的学习。

Q:为什么要在今年秋季做这样一次大课?是什么在指引着您要去探索创造?

A:我觉得每一步都是我在探索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卡点。但是我有一点跟别人不一样,我比较欢迎卡点,甚至是喜欢卡点,而且我尤其喜欢那些把我卡死的卡点。所以如果你问是什么牵引着我走到今天,就是那些在不同的阶段把我卡死的卡点。当我一一直面它们的时候,这些卡点就一点点把我牵引了今天,成就了现在的我。我可以说几个关键时间点。

第一个时间点,是18个月以前。18个月以前我在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来追寻事物的"一"。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和我融为一体,变成了我自动化的思维方式。因此我把这种思维方式作用对象一步步放大,先是用在自己身上,然后是自己的事业、自己周围的系统,这个系统越来越大。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使我一定会去追问那个终极问题: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背后的那个"一"是什么?这个"一",我们可以称它为"道",我们追寻的方式是哲科思维。

所以18个月以前,一言以蔽之,我走的路叫"以理入道"。但我的方向卡死了,完完全全地把我卡死了。为什么?因为那个"道"是在彼岸,是一元性的。而"理"是在此岸,是二元性的。当我站在此岸跟彼岸的二元对立之上去探求两者的一元性的时候,我无论拈出多么高深的"理"出来,它其实永远都不是那个"道"。二元性的"理"和一元性的"道"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无法突破的鸿沟。

这是我卡死的一个地方。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卡点,一般人可以逃避,可以对其视而不见,但我隐隐约约走到这条路上之后,卡点对我而言就是个大问题了,它就像无法呼吸、无法进食一样。这条路完全卡死了之后,我换了一个方向,探寻一个更大的【一体性世界观】。我的脚既不踩在此岸的二元性,也不踩在彼岸的一元性。而是踩在一个把此岸和彼岸合在一起的【一体性世界观】之上,然后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可能性。所以我被卡死之后,我直面它,然后走向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一体性的探索。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节点。所以当时我离开北京,真的花了有三个月的时间来封闭式的思考,来钻研,来回答问题。

第二段,是六个月以前的春季大课。春季大课实际上是把那12个月的探索展现出来,它理念上的核心的动作是"破",是打破了此岸和彼岸之间的对立。但是当时我还没有能力拈出【一体性世界观】出来,我只是把此岸和彼岸的对立打破了,还没有立起来。我只是拈出一个新的方法论,针对个人进入当中的一种方式。当时的春季大课,也很成功。但是总的来讲,它是偏向个人的。这大概是六个月之前的一个重要节点。

其实我理念上的突破发生在三个月以前,差不多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真正把此岸和彼岸打破,拈出了新的世界观,我称为【一体性世界观】。然后在【一体性世界观】里,我拈出一个新的核心理念就是"流"。

同时,在核心理念之下,我找到了从个体智商扩展到集群智慧的新技术,叫做【探索流】。经由群体之间的【探索流】,我们才可以进入到"流"的状态中。所以过去三个月时间。我先是做了两次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又做了三次正式的探索,先后有400多人的线下大型【探索流】实验,可以说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我觉得大概就是这三步的探索过程。接下来,就希望9月份在两三千人的场域里边,通过两三千人【探索流】的共振,让大家一起进入到"流"的状态里,一起体验那个"流"的世界观,我所期待的下一步大概就是这样。

所以,大家能看到这个过程中的变化,春季大课的时候是阶段性的,它重点在于"破"。而且当时我拈出来的技术工具是flow。现在,完全是"流",而且拈出来的工具是群体的【探索流】技术,可以说是春季大课的迭代。我自己开玩笑说迭代了70%,但是参加过的人都会认为迭代了90%以上。的确,秋季大课相较于春季大课的迭代是极大的。

Q:在这次大课中,最终交付的是什么?来的同学们会收获到的是什么?

A:我觉得是三个"一"吧。

第一个"一"就是他学会一种【探索流】的技术可以带回家。这是我觉得每个人都能学会的。

第二,我相信少数的人,他能够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形成【一体性世界观】。这不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但是我相信必然会有人关心。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交付的是什么,技术上就是【探索流】的技术。世界观上,就是【一体性世界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两类人的两个东西,大家各取所需。

第三,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共同经历一场如孩子般快乐的体验,就那么简单。因为这里有课,有练习,有摇滚和音乐的感受,有像火人节一样的体验,能返璞归真,获得孩子一般、久违的快乐。

我希望大家能收获这三个"一"。

Q:您刚才提到了Light对个人的作用,但您在前面着重讲的是"集群智慧" ,如果我带着一个团队来,我可以收获什么?

A:Light可以说既适合TO C,也特适合TO B。但更适合的方式,是你来这里学习【探索流】,然后把它带回到你自己的组织或团队里去。

这一点我需要用彭特兰的理论来解释一下。阿莱克斯·彭特兰教授是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的创始主任,被称为可穿戴设备之父。他用可穿戴设备和大数据做了一个大型组织内交互模式实验,并把它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被翻译为《智慧社会》《Social Physics》,多年前就已经出版了,但是我现在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被严重低估了的书。它的原标题其实应该是《社会物理学》。他称之为一种新科学,也就是把物理学的原理用在社会学上,把物理学和社会学打通。

很多人去商学院学到东西之后,带回到团队里边去推广其实并不奏效。那么创始人自己也会觉得很沮丧,即便是创始人,似乎也无法把一个全新的意图在组织内推行下去。

彭特兰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个理念:一个组织是拥有自己的集体智慧的。我们现在把模拟AI的集体智慧称为集群智慧。组织的集群智慧与组织内成员个体的智商是不同的。组织的集群智慧,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独立于个体智商的。

那什么会影响一个组织的集群智慧?我们通常认为组织里边如果有几个绝顶聪明的天才,组织的集群智慧就会变高。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彭特兰发现一个组织的集群智慧既不取决于个体的智商,那也不取决于个体的想法的高低,它只与组织内个体之间想法的交互模式有关。他发现一个组织之内,如果不同个体之间能充分交流,每个人都能平等、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产生的集群智慧会比那些由个别天才主导交流的组织集群智慧更高。

所以在组织之内,想法和想法之间的碰撞比想法本身更重要。换句话说,想法的流动比想法本身更重要。彭特兰拈出一个非常普通但非常重要的词汇叫做"想法流",英文idea flow。简单来说,一个组织的集群智慧取决于组织内部个体之间想法流的模式。然后,彭特兰把组织看成一条想法的河流。把组织的成员看成在河流里漂流的人。他甚至认为一个个体学习成长的90%取决于他所浸泡的想法河流,他的学习和成长由于流的浸泡在潜意识里自动生发着。

因此,彭特兰提出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个体,比如说的个体能力、智商等。但彭特兰认为更应该关注个体之间的交互模式,而不必太关注个体的情况。

一个企业特别重要的能力,是创新和创造力。彭特兰把一个企业的创造力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如何获取新想法;二是新想法如何在组织内同步到每个人的行动中。而创造力的来源根本不在组织内部。因为一个组织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形成信息茧房,很难再有新想法、新创意、新的创造力资源了。所以如果想获得创造力,企业的人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团队,都应该到组织之外去面对面地跟更多样的人进行碰撞,这样就可以在他人那里获得无限可能,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创造力源泉。

但是获得新想法,新创意,新的创造力的源泉之后,他需要回到组织内部去,把这些新想法同步到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去。他提出用"网络激励"的方式,把这些理论合起来,就是Light的【探索流】。因此我们为什么鼓励创始人带着团队一起来?就是因为你们还需要第二步。而【探索流】技术你们可以拿回组织内部去,可以把这些创造力的源泉同步到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去。

所以我想我解释清楚了,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创始人、领导者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一起来学习。并且把【探索流】技术带回去,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此前创始人或领导者有一个担心,担心团队出来学习之后心不安定了,会想要离开公司单打独斗。但Light学习的内容是【探索流】技术,如果是团队一起学习的话,反而不仅可以为团队带来新创意,还可以获得关于新创意的共识。其实这像是一种全新的团建。

有的公司可能受困的卡点在外部,觉得外面还有哪些可能性、哪些新想法,咱们公司一直想不出来,所以【探索流】带来的新创意可以解决向外的卡点问题。第二个卡点可能是公司并不缺想法,但总是难以统合所有人的想法。所以我们团队是可以在Light解决创意共识的问题,这是团队内部卡点问题。

因此对外的探索和对内的同步合起来,就可以提高一个组织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Q:从个人层面而言,我学习的是【探索流】的技术,收获的是某种能力进阶。对团队而言,【探索流】就会发生作用于他们带来的卡点,同时回去之后相当于带回去好几位【探索流】教练,使得【探索流】的技术在各个团队都可以应用,这样理解对吗?

A:对,是这样子的,咱们很多人已经在这么做了。可能一个人原本在组织内部,其实最擅长的是"可行性",而在【探索流】里获得的是"可能性",他把"可能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就是创造力。

Q:Light在商业中的价值是什么?

A:商业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流通、制造和创造。流通环节进行对应的核心关键词是商品,制造环节对应的关键词是产品,而创造环节对应的那个核心关键词是作品。在传统上,这三个部分从价格或者收入上,有可能的比例大概是,60%在流通领域,30%在制造领域,10%在创造领域。但其实在价值上是反过来的,在真正的核心价值上,包括它所创造的利润上,其实是反过来的。创造部分应该是70%,制造部分是30%,而在流通领域大概10%。

举个例子,回顾一下电脑领域,当年真正赚钱的是微软和英特尔合起来的Wintel。它的利润占了行业的90%,而大多数PC组装其实赚不了太多的钱。这三个方面清楚之后,我们会来看,传统的商学院其实关注的是流通领域,也就是将商品作为关键词,而混沌起始于互联网时期,我们的关键词是创新,我们对应的是制造领域,也就是产品。那现在到了新的AI时代,是全新的、从无到有生发出来的,而不是旧要素的重新组合。那么这个时候最内核的应该是创造领域,对应的是作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Light所对应的关键词就是创造,正好对应AI时代。我想大概是从这里理清楚了经典的商学院,混沌以及Light这三者不同的价值。那在10年前的话,创新领域的的确确不是太多人关注的,所以混沌用认知的方式来拈出一系列的创新学科出来。那么今天开始必须深入在创造领域。我们又一次大胆地深入新的领域,希望能够有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大概这是Light在商业价值上的定位吧。

Q:创新与创造的区别是什么?

A:工业时代,整个社会有了大量的商品,这时候企业的工具是管理。再后来,商品阶段变到了产品阶段,我们引入创新,其实大大提高了商品内在的价值,这是混沌创新理论在当时的贡献。

但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进入到产品阶段时候,竞争更加激烈了。这时候就需要进入到产品的内核,就是作品,那么如何进入呢?对应的要进入到创新的内核,就是创造。所以创造是创新的内核,作品是产品的内核。它就像原子有原子核,创造像是创新的原子核,作品相当于是产品的原子核,那关于这一部分其实是跟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是完全不同的,进到一个更加蓝海的领域。有了关于创造的理念和实践之后,可以反过来赋能创新和管理,可以把原来所有的价值十倍化地扩大。就像把原子核内核引爆可以爆发出来,力量会比原子外核引爆力量大很多倍一样。所以这并不是说做了创造之后就放下创新,其实创造是创新的内核。你创造了当然就会创新。所以创新是管理的内在,而创造又是创新的内在,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但是每一往内核里走一步,它所产生的能量其实是外圈儿的十倍或者百倍那么大。

Q:以前做创新是新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现在要回到从0到1的那个创造过程。似乎在今天,无论是企业、行业,还是国家,都在面临这个课题。

A:任正非说过一个比喻,美国就像在喜马拉雅山山顶,我们在山脚下。山顶的雪化了之后,可以浇灌山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也可以获得山脚下土地里很大的那部分回报。而当山顶上不再往山脚下流水的时候,山脚下不得不自己来打井了,其实打井就是创造。

Q:创造为什么可以通过Light来学习,这背后是什么原理?

A:关于创新,我是有三个源泉。第一个源泉是乔布斯的这些创新家;第二就是熊比特、克里斯坦森这些创新理论家;最后我才走向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那是创新的那个时代,最后是哲科思维点亮创新,这是很响应时代的口号。但今天的话,沿着创新有必要再往前走一步,从创新时代走向了创造时代。一方面是创造的价值更大,10%的创造几乎贡献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价值,这创造是东西。创造的话,就需要有新的世界观。第一,要从个体的创新到群体的创造,在介绍【探索流】的时候,我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如果想创造的话,必须群体一起碰撞才有可能。创造的背后,其实代表一种叫"共同创造"的概念,这跟一个人是否是天才无关。

第二,创造的内核是作品,他需要两个合一。第一个合一,是人与作品的合一,相当于人事合一,或者是外在和内在合一。第二个合一,人作品合一之后,再去跟世界跟宇宙的合一。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出来了,作为一个个体,我如何去呼应宇宙。

第三,创造尤其共同创造需要全新的世界观。创新的世界观其实在混沌体系就是本体,这是创新下面那个一,而创造的世界观是【一体性世界观】,是流。流既包含现象,又包含本体。所以基于这些不同的话,我们必须拈出比混沌那个时代更根基的理论才有可能指导创造。哲科思维已经完全可以指导创新了,但如果想指导创造的话,必须在一体性的一个全新的理念下。所以创造我们从现象层面称它为集群智慧,但是它背后真正的理念叫【一体性流】。

Q:这次大课很重要的一个交付就是【探索流】技术,那么【探索流】是什么?

A:ChatGPT靠模仿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的工作方式突然涌现出了智能,让我们明白人类智慧如何产生。蚂蚁之间靠信息素的传递形成了高级智慧的蚁群。那么人类个体的意识本身就是神经元群体智慧的产物,人类个体之间是否可以像蚂蚁一样构建出更高级的集群智慧?前面提到的彭特兰教授的书《Social Physics》,整本书里最重要的概念叫做想法流,Idea Flow。什么叫想法的流动呢?就是你的想法一定要得到其他人想法的呼应,我的想法也会得到你的呼应。他说通常一个组织里面开会,一个人用大量的时间在讲话,其他人听,这里没有想法和想法之间的交互。这样的组织的集群智慧非常低。什么样的组织会产生集群智慧呢?有大量的交流,彼此之间呼应流动起来这样的组织。让想法和想法相互碰撞的速度、频率、密度起来,才会产生集群智慧。这条智慧的河流,往下再深挖一层,我们称之为【探索流】。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效率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需要有不同的行为,需要到组织之外、系统之外,和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才能产生创意。这时候也许有一个河流可以刷新一下你的创意、你的想法、你的灵感、你的可能性,简而言之,这就是【探索流】。

Q:还是想要再追问一下,我们学习【探索流】到底有什么用?

A:人假如想让自己进步,不只需要自己要拼命学习,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置身在一个快速流动、快速转动的群体里。90%的时间在这个群体里泡着,就是成长速度最快的方式。

为什么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会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地方爆发性地出现。因为他们都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在那个时空里,一个集体智慧的河流出现了,个体踩在集群智慧的河流里,虽然不自知,但90%的成长已经在潜意识里发生了。

在【探索流】里,我们可以探索新想法,探索新可能性,探索新灵感,探索创造性,由此走向创造。

Q:【探索流】这种产生集群智慧的过程,和头脑风暴的区别是什么?

A:表面上看,【探索流】跟头脑风暴很像,最后也产生一些灵感和方案。但是实际上,它们有特别重大的区别。头脑风暴是踩在内容上,是从点子出发,从点子结束。从点子进从点子出,本质上还是把大家过去的经验和过去的知识来调用出来来碰撞一下,产生一个在原有层面上的相对更好的点子或更好的想法出来,也就是说,头脑风暴针对的还是关于"可行性"的,寻求"可行性"问题的最好的答案。

我把可行性称为X轴,那么Y轴就称为可能性。我们所谓卡死了,是在X轴的"可行性"上卡死了。而【探索流】不是踩在"可行性"上,【探索流】根本不关心"可行性",它是进入到Y轴去找"可能性",它是从可行性上的卡点进去,然后探索的是可能性。所以他才是关于创造的东西。从一个卡住的可行性里边进去,但是是找可能性。最后他会有一个全新的可行性,也就有可能在【探索流】之后,可能原有的那个问题本身都消失了。这是第一层回答。所以,【探索流】的脚不是踩在想法上,它是踩在流上,在集群智慧的河流里边,一起共创出可能性。既有不同人之间的好的想法碰撞,也有个体跟"流"的集群智慧之间的碰撞。而头脑风暴没有总体的流。他是不同的人和人之间的好想法,思维之间的互动层次,脚还是踩在个体之上,踩在想法之上,踩在内容之上。这是第二层回答。

Q:关于可能性和可行性,我脑海里联想了一个案例,马斯克想让火箭飞上天再回收是可能性,然后怎么确保火箭飞上天还能回收是可行性,这样理解对吗?

A:差不多。所以,你发现很多卡在【探索流】里的人就是一张嘴就是可行性。而【探索流】是把可行性超拔出来去找可能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新的可能性出来的时候,原来可行性的那个问题可能都不存在了,它是更高维更高级别的解决方式。

Q:很多同学曾经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创造的瞬间和可能性发生的瞬间,并且觉得非常美好。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探索流】,让它从原来的灵光乍现,变成可习得、可持续发生的呢?

A:举一个例子,就像那个沙丁鱼的鱼群视频,几千条鱼在一起居然可以像一条猛兽一样行动,鱼群本身仿佛是一条独立存在的生命,鱼群涌现的背后是有另外一层规律的,这个本质原理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科学家们拈出了三条简单规则,居然能在计算机上模拟出鱼群涌现的结果出来。三条简单规则背后蕴含着某种同步性,个体之间按照规则相互作用,然后超过阈值之后,就会涌现出某个超级存在体。

同样的道理,灵感乍现不可捕捉,因为那是个体的,而非集体的。【探索流】就是想拈出三条简单规则出来,让大家只要遵循着规则去探索,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集群智慧的河流出来,每个个体也会自然而然地进到流里边去。它的确是一种可习得、可重复的技术。

Q:我们一直在说,从创新到创造,那么创造跟创新如何并存同时发生作用?或者说,同学们该怎么对哲科思维和集群智慧两套理论交叉学习和应用?

A:哲科思维的核心关键词是"一",而集群智慧里的核心关键词是"流"。"一"和"流"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互相有帮助的。在哲科思维里,我们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来追究事物、世界的终极,找所在系统的一,或者说跳到系统外来找系统的一。而这种用哲科思维对世界的"一"进行追究终极的表述,就是流。

从意义上来讲,集群智慧(流)和哲科思维(一)一样,依然是以理性为底色的。正是用哲科思维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我们探索到了"流"这个核心的理念。"流"反过来,对我们探索"一"也是具有反哺作用。实际上,哲科思维里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找一,"一"是很难在逻辑之内找到的,因为它在逻辑之外,在逻辑之先。

到了Light,我们恰恰可以在"流"里边去探索到所在系统的一,也就是说超越理性和感性,最后才能探索到人生和事业的"一"。

Q:学习混沌的哲科思维和学习Light【探索流】,两种学习如何相辅相成?

A:这次大课,就会分两部分。有一半在讲关于【探索流】背后的理论,有一半是关于【探索流】技术的练习。如果你想深化学习,实现一种思想、世界观的变化的话,你必须在认知上去理解理论。这些理论的建构方式,全部是哲科思维第一性原理的方式。

所以所有学过混沌哲科思维的同学可以更好地以"理"来进入。而一些新同学,没有接受过哲科思维训练的同学,你可以把【探索流】当做技术及应用,但是如果你想深刻的理解流世界观核心理念的话,的的确确需要用哲科思维来理解。

Q:能不能具体跟同学们说一下,秋季⼤课上会讲什么,课程是怎么安排的?

A:第⼀天第⼀课:《探索流》计算机模拟⼈类⼤脑神经⽹络,涌现出极有可能超越⼈类的AI智能。⼀个有趣的问题:⼈类可否反向模拟AI的机制,涌现出超越个体智商的集群智慧?【探索流】技术就是这个社会学习实验的初步结果。经过18个⽉的研发,多个学科交叉验证,5次线下⼤型实验,360⼈参与测试,我们发现:基于3个简单动作和3条简单规则,经由⼈与⼈之间的简单交流,即可进⼊集群智慧的河流之中。与此对应的第⼀个练习:《看见美好》我们越来越⽆法感知和表达⾃⼰内⼼深处,于我们很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们⼼被卡住了。为什么要创造美好作品?为了看见和表达⾃⼰内⼼深处最美好或最柔软,但却被忘却了的东西。经由在6或12⼈的【探索流】中真真地看见他⼈,可以看见真真的⾃⼰。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打开尘封的⼼门,也可以开启美好作品的创造之路。

第⼆天第⼆课:《0维时空》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相信多维宇宙和平⾏时空。问题是:⽆限多个平⾏时空,存在于哪⾥?我们提出⼀个⼤胆设想:在时空之内(和之外),存在⼀个"0维时空",这才是宇宙的终极背景。在0维时空,存在⼀种真实的物理实在:可能性。在0维时空,⽆限可能同时存在;⼀个时空,选择并实现了⼀种可能性。【探索流】的本质,就是在共振中进⼊0维时空,去探索并捕捉最适合当下的可能性。

与此对应的第⼆个练习:《看见可能》在现实⽣活和事业中,我们会遇到⼀个又⼀个的卡点,有些⼤卡点甚⾄已经把我们完全困死了。想象⼀个坐标系,X轴就是时间线上的可⾏性,当可⾏性完全卡死的时候,可否纵深⼀跃,在Y 轴上,也就是在0维上,在流中,去探索全新的可能性?这个练习是我最爱的练习,⽆数次帮我⾛出⽣死攸关的困境。从此,我爱上了卡点,我甚⾄相信,卡点就是流给我们的信号。

第三天第三课:《流》轴⼼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影响今天⼈类⽂明的根智慧:道、Logos等。但这些根智慧也有隐含的⼆元对⽴:此岸和彼岸。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种新的可能性:此岸和彼岸合⼀、现象和本体在⼀起的"⼀体性世界观"。在此之上,我们提出⼀个新的理念体:"流"。我们相信流真实存在,尝试⽤"0振动"为流建模,尝试发现关于流的⽅程,并尝试找到进⼊流的路径和技术。

与此对应的第三个练习:《看见创造》创新是旧要素新组合,创造是从⽆到有、逆熵⽣发。当我们在流中,全⼼全意地体验和创造的时候,流也会回馈和同步⼀点点新的可能性。我们呼应这⼀点点的可能性,并把它实现为可⾏性,这就是创造。有很多⾼创造⼒却⽆法⾏动的⼈,这个练习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训练我们的呼应能⼒,去看见1%的可能性并把它表达出来。

这就是秋季大课的教学安排。希望同学们都能有所收获。

采访者后记:

为了替同学们问清楚,Light大课的【Light】到底是啥,大课到底讲啥,与之前有何不同,为什么对同学们有用,有什么用......等系列问题,我这几天一直在抓着教授使劲儿追问。

当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以坚定的、耐心的、慎重的回答之后,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力量。我尝试以混沌的模型将其呈现出来:

混沌的"一"到底是什么,好像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回应时代命题,打磨出一套"可习得的理论体系",然后教给同学们,陪伴着他们一起来对时代做出回答。

十年前,这个答案是创新,十年后的今天,这个答案应该是创造。

从创新,到创造,从哲科思维,到集群智慧,混沌Light就是我们对当下这个时代的应答。

期待同学们一起来见证混沌新理论的启幕,也祝愿同学们在大课中,能够收获到善友教授期待的三个"一":一种【探索流】的技术;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一体性世界观】;一场如孩子般快乐的体验。

各位同学,9月22日,深圳见。

常见问题

什么是混沌Light?

混沌Light是混沌学园推出的新品牌,旨在应对AI时代,通过群体间的社会学习产生超越个体智商的集群智慧。其核心是【探索流】技术,帮助个体和团队探索可能性,走向创造。

创新与创造的区别是什么?

创新是旧要素的新组合,对应产品层面;创造是从无到有的生发,对应作品层面。创造是创新的内核,如同原子核,其产生的能量是外圈的十倍或百倍,能反过来赋能创新和管理。

【探索流】技术是什么?

【探索流】是一种基于3个简单动作和规则的社会学习技术,通过多人共振进入集群智慧的河流。它不关注可行性,而是探索可能性,帮助个体和团队在0维时空中捕捉新灵感,实现创造。

Light对团队有什么价值?

Light适合团队学习,通过【探索流】技术解决组织内外的卡点:对外探索新创意,对内同步共识。它提高组织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的团建方式,可带回组织内部应用。

秋季大课的主要安排是什么?

秋季大课为期三天,每天一课一练习:第一天讲《探索流》和练习《看见美好》;第二天讲《0维时空》和练习《看见可能》;第三天讲《流》和练习《看见创造》。课程结合理论与技术练习,交付【探索流】技术和【一体性世界观】。

集群智慧与头脑风暴有什么区别?

头脑风暴关注可行性,从点子出发寻求更好答案;【探索流】关注可能性,在集群智慧的河流中探索新灵感,可能使原有问题消失。前者踩在个体想法上,后者踩在群体流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