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避免被程序员打?

技术最喜欢问:你有数据吗?产品一听这话很崩溃:产品都还没做呢,确实没数据。

荐课这个栏目,就是这样诞生哒~今天的荐课专题,是围绕着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这对相爱相杀的职场同事介绍的。产品开发早期,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分工协作很容易出问题,究竟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用错人。而优秀的人,通常有三个特点:

Tip1:敏感度高

与天分有关,有的人一眼就看出有问题,而有的人却很难觉察。

这一点,在面试的时候就应该果断判断。让一个人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只能带来双方的痛苦和时间浪费。

Tip2:容忍度低

容忍度高的人,其实是做不了好产品的。因为他很难把别人逼到角落里还坚持自己的主张。

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更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创造力。而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所有创造力强的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人,很难照顾别人的感受。

这种自我将造就对产品的敏感和决不妥协的态度,以及推倒一切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看到乔布斯其实就是一个绝对自我的人。

Tip3:主动优化

一个人发现了问题,是在不停抱怨还是主动优化?这取决于你和他的沟通和鼓励。

举个例子我家很乱,我请了一个阿姨来打扫。她第一次来,肯定要不停地和我沟通,哪些可以扔哪些不能动。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你不用多说,她也可以自动优化了。

所以我们在搭建团队的时候,首先,就是必须快速地察觉这个人是不是有足够的敏感度。其次,用你的沟通和鼓励让他从一个敏感、容忍度低的人变成一个能够主动优化的人。这是我们搭建一个好的创业团队的关键。

阅读笔记《洞察产品经理》

Step1:两个数字:

NO.1:平均一个产品经理有多少个工程师?

谷歌的比例是8:1——8个工程师有1个产品经理,基本上每天或每周都有新东西推出。Facebook的比例是20:1——在有200个工程师的时候,只有不到10个产品经理。所以,Facebook很多项目是没有产品经理的,由工程师自己解决。

很多情况下,一个产品经理需要同时管理很多产品。好处是各个产品之间相互协同,坏处当然是他很忙。

最好的产品就是要50个产品看上去像是一个人做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假设你招了50个产品经理,每个人都有想法,那么,一个产品看上去像是50个人做的。

NO2.:资深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的比例是多少?

资深工程师很有经验,看过很多东西。但是他的创新的能力就因此下降了:他看的东西是过去的,他想未来的东西就比较少。

所以,一个资深工程师应该多带几个初级工程师,互相学习互相融合。

Step2:优化工具与流程

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快速增长的公司,会遇到事情太多,人忙不过来的情况。在国内,因为人工成本比较低,大家的解决方法就是疯狂地招人;而不是思考如何优化工具,或者优化流程。

我们鼓励最优秀的工程师来做工具。特别是在Facebook、Twitter,我们鼓励大家不一定都要去做产品,而是先去优化公司的工具,想办法提高公司的效率。

Step3:让工程师去创造新的东西

在公司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工程师多做决定,给他一个锻炼的过程。这里谈到的是代码管理和维护方式。

大部分公司的一般做法是,把每个系统单独承包给一个组或者一个人,形成各自独立的专家团队。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新人想做改动,就必须要说服很多专家,增加了改动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Facebook是怎么做的呢?

Tip1:大胆放权,大家轮岗。

任何人都能成为任何系统的专家,每个人都能提供新的框架和方法。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全站式的工程师。以前改动一个产品需要叫10个系统的人过来做,现在不需要,只要5个全站式工程师就能全改了,然后产品就很快推出去了。

Tip2:高度透明。

我们在Twitter发明了一个Twitter大学,上面有公司内部的在线选课系统。公司内部上千工程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分享给他人。如果员工可以不断地学到东西,他就不会离开。

阅读笔记《比起产品,工具和流程优化更重要》

产品开发早期,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分工协作很容易出问题。工程师最喜欢问:你有数据吗?产品经理一听这话很崩溃:产品都还没做呢,确实没数据。

两者之间应该怎么协作?

工程师应该从扩展性出发,进行前瞻性提问,而非静态关注单个项目成功率。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提问呢?比如,

  • 我们到底围绕什么样的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需求痛点?
  • 我们跟竞争对手是有一定差异化,还是和它同质?
  • 我今年希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进度?

而产品经理,则要考虑及时反馈对规模和用量的判断,让工程师给你跑数据,以技术和运维掌握全局判断。

为什么呢?用户规模的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是环境改变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

很多人认为,环境改变就是竞争对手改变。实际上用户规模除了可以改变竞争对手,对你自身平台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这对社交性产品尤其明显。豆瓣它基本上不是被环境打败的,而是被自己的规模影响的。豆瓣早期是"小而美"的地方,用户都是高质量的文艺青年,主要围绕读书产生的,后来扩展到音乐、电影等。在这些领域又衍生出来一些小组,这些小组的话题变成兴趣社交,成为更大的一个敞口。

但是,如果豆瓣不去分析规模所带来的变化,只求扩大规模,对产品就会有影响。

2010年,豆瓣和腾讯合作,从QQ导入很多用户,规模一下子变得很大。但是,这部分用户跟之前的用户不一样了:他们最喜欢讨论的是情感问题。

情感绝对是一个特别好的生意,永远没有正确答案——"我爱上一个天蝎座,我该怎么办",这种问题是永无止境的,别人问过你也会问。

导入乱七八糟的用户以后,豆瓣产品发生质变。

这时候要提醒工程师注意这个问题:考虑用一些手段制约和约束用户行为。

从技术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1. 工程师,应该对用户ID、活动轨迹、行为模式都要去约束和监控,找出异常用户。
  2. 产品经理,不应该给技术定义的太死,要开放地让技术找解决的方案。
  3. 最后双方再坐在一起去商量,每个手段对系统的提升一级代价和误伤是什么?
  4. 这些都弄清楚后再上线实践,检验是否和当初想象的一样。

通过这样迭代,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就能形成很好的默契,失败几率变的越来越低。

阅读笔记《现在还是不是做产品的最好时代》

常见问题

优秀人才通常具备哪三个特点?

优秀人才通常具备三个特点:敏感度高,即能快速觉察问题;容忍度低,即对产品细节决不妥协;主动优化,即发现问题后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理想比例是多少?

不同公司比例不同,谷歌的产品经理与工程师比例约为1:8,而Facebook的比例约为1:20,后者许多项目甚至没有产品经理,由工程师自主负责。

为什么优化工具和流程比单纯增加人手更重要?

在快速增长的公司中,优化工具和流程能从根本上提升效率,而单纯增加人手只是短期解决方案。应鼓励优秀工程师参与工具优化,以提高整体公司效率。

产品开发早期,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应如何协作?

工程师应从扩展性出发进行前瞻性提问,关注用户需求和差异化;产品经理则需及时反馈对规模和用量的判断,让工程师提供数据支持,双方共同基于技术和全局判断进行协作。

用户规模的增长会带来哪些挑战?

用户规模的增长不仅会改变竞争环境,更会对自身平台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社交产品。例如豆瓣在导入大量新用户后,社区讨论主题和用户行为发生了质变,影响了产品原有调性。

如何应对用户规模变化带来的产品质变?

工程师需监控用户ID、活动轨迹和行为模式,识别异常用户;产品经理应开放地让技术寻找解决方案;双方共同评估每种手段的效果与代价,通过迭代实践形成默契,降低失败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