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50元的烤鸭,价格贵不贵?当你选择喝咖啡的时候,是选择瑞幸还是星巴克?宁夏枸杞和其他产地的枸杞的区别是什么?晚上8点关门的便利店和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有本质区别吗?为什么有的产品总是能牢牢抓住用户的心智?
“如果你身处一个老的价值网里,只会越来越卷……想要脱离这种卷,就需要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
“用户的问题和场景,比我们熟悉的过去找到的那些用户城市、用户收入、用户性别重要得多。”
上周六,混沌学园创新领教、飞书解决方案专家陈志强老师做客混沌直播间,为大家分享了混沌创新四步法中的重要一步——立产品。在大家都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当下,创业的你特别需要这样一堂课,让用户愿意为你的产品打开钱袋子。
混沌创新四步法
混沌创新四步法,第一步是建模型,要识别自身业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即确认自己有没有拿到正确的试卷去答题,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步是找定位,在价值网中圈定边界,错位竞争,拿到正确的试卷,答对问题。
最重要的一步是我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立产品,锚定战场在哪里后,在这个战场里打造最顺手的武器——产品。
熟悉混沌价值网模型的同学会清楚,如果你身处一个老的价值网里,只会越来越卷,要不就是产品做的比别人更好,要不就是价格比别人更低,这意味着要比别人更加卷。
想要脱离这种卷,就需要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在另外一个市场里边寻找新生。
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到那里的人也是少的。原有的主流市场已经验证是成熟的,可能90%的竞争都在这个市场里。但如果你跳到新兴的市场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第一,虽然市场看上去小一些,但你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很少,可能只有10%,甚至是5%,它是一个相对的蓝海;第二,这个新兴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大。
一旦找到了这个新的市场,第三件事情就来了。即如何打造一件趁手的兵器,让自己更加方便打进新兴市场,这需要创业者打磨一个新的产品。
立产品
这里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做产品。很多创新者都对这一名词很熟悉,但如果跳出产品本身,大家是否能回答产品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会说我是做餐厅的,我的产品可能是菜和服务,我是做某个硬件产品的,我的产品是硬件,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特别认同一个概念,产品其实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有效的利用和组合。即将已有的一些生产要素利用和组合起来,把它生产成为一个产品。其背后有很多经济学家的公式,例如Q=f(L,K,T),通过劳动力(L)、资本(K)、技术(T)的组合,最后变成了产品。
德鲁克提出“企业的价值是要创造顾客”。它的下一句是如何去满足顾客,就是要通过产品去满足顾客的需求。
有一点值得大家特别注意,做产品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用户侧的视角,要关注到如何去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另外一方面,也要关注到自身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哪些是你个人独有的生产要素,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不能只看供给,也不能只看需求,一定要两者兼顾。
在混沌的模型中,产品有一个二维结构。纵轴是我们关注到的用户需求,可以理解为真用户、真需求、真场景,横轴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产品则是象限中的点。
产品本身是供需流动的载体,一开始是价值输入,然后有价值的承载,这个承载就是产品和服务,最后到需求侧变成了价值输出。
回到产品的定义上,就是人们在供给侧选择某种技术或者某些跟供给相关的要素,通过将它们组合起来,承载到产品上面,然后经由产品传递给用户,去满足用户具体的某种需求。
这时,如果大家再回到那个问题:我的产品是什么?就不再是单方面地具象思考,我能做一种什么产品出来,或者用户需要一种什么东西,而是会增加一个思考维度,用户需要一种东西,那我能不能做呢?我能做一种产品,那用户需不需要呢?
A和A+即使存在差异,但在顾客眼里依然是同一个A
我近期特别喜欢的一位人物是铃木敏文,他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有几段特别棒的话。
第一个,是从产品自身出发的。有一个产品我们可以理解为叫产品A和它的升级版A+,从供给侧看两者是有差异的,诸如枸杞和水果枸杞,但是从用户侧看,产品A和它的升级版A+仍是同一个东西。宁夏枸杞和其他产地的枸杞,在用户看来都是枸杞而已。
用户视角和供给侧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时候,你第一直觉就是真的吗?第二直觉会告诉你A+和A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大家在做产品的时候,第一直觉一定要感受得到,产品的差异是否能传递给用户,是否能被用户理解和接受,这点非常重要。
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成为顾客
第二个,是从顾客角度出发的。很多人认为要为顾客着想,这句话其实有一个主体,谁来为顾客着想?它的主语被隐藏掉了,这个主语可能是公司的创始人,可能是产品策划团队。
顾客想要什么?是更低的价格?是更好的功效?还是使用起来更方便?大家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一定要成为顾客,然后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
例如在超市场景下,顾客一定是希望超市的营业时间越晚越好,在顾客看来,八点关门、十点关门、十二点关门,都是同一种类型,这也是24小时便利店的来源。
从顾客角度出发,他只会觉得不打烊的超市的好,而不会对几点关门的超市进行判断,这种差异本身比数据上的卷更重要。
只有舍弃自己的经验、经历和立场,才能和顾客成为一体
第三句话更有意思,人们只有舍弃自己的经验和立场,才能够真正的和顾客成为一体。
当你和顾客成为一体的时候,所思考的就不再是A+,而是要做出一个新的产品B。
当你舍弃自己的经验和立场的时候,其实是在重新构建一个模型,其底下的价值主张完全不同了。通过构建新的价值主张,迎接一个新的战场。
例如,某个国潮可乐想要策划新年活动,多数人是选择与其他可乐产品进行比较,从而强化自己的特殊性,诸如可乐的中草药口感。
但是我建议大家在类似的服务过程中,先放下自己的独特性身份,诸如中药特色、几十年积累的品牌属地化等等,从行业最牛的可乐公司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进行新年策划,活动策划差不多成型的时候,你关注的一定是用户,而不是你自身有什么。
这一步成型了,还需要增加一项内容,即关键能力或核心差异化。诸如将可乐的中药特色加进去,这时你会发现,你一定是基于用户需求,然后用你的核心能力去解决它的。
舍弃你自己的经验和立场,才能真正和市场和顾客成为一体。
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特色,这种特色可能是某种能力上面的,可能是某种产品功能上面的,或者是解决了某个场景问题上面的。但是大家要将这些放一放,单纯地想一想,产品真正要去解决的用户问题是什么?或者说用户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顾虑的是什么?
这一部分思考结束之后,还需要再进行思考,基于你的关键能力、产品特色、产品差异化,能不能解决好这件事儿,或者解决好其中的一个小要素。
换句话说,就是舍弃了自己的经验之后,最后重新再加上它。这样一轮思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认最大的产品差异化到底应该是什么,反过来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楚产品可以相对舍弃的是什么。
回到混沌思维模型单点击穿,真正聚焦的核心单点是什么?哪一个是需要真正聚焦和击穿的一,可以舍弃的百分之九十九是什么。
“失去的20年”7-11做对了什么?
回到7-11案例,铃木敏文在书中提到的了日本在“失去的20年”时的经济状况。在那种背景下,用户不敢消费,反而选择捂紧钱包。
在这种状况下,关键是要以高品质为纵轴,以便利性为横轴,挖掘出一个竞争对手未曾涉足的空白地带,实现企业的自我差异化。
这句话的实质含义,就是要构建属于你个人的差异性的产品。
首先,要重新锚定价值主张,明确为哪些用户创造何种价值。然后,找到一个新兴的价值网。最后,找到高品质和便利性这两个轴,明确交点所在的空白地带并深挖。
回到当下环境,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就是用什么样的东西去匹配用户高品质的真需求。铃木敏文用的词儿是便利性,让用户获得一个便利性的高品质产品。
在这种条件下,纵轴关注的是高品质,横轴需要寻找食材和工艺的易用性、易获得性,这就是7-11的核心能力。
很多熟悉7-11的人都知道,7-11里边有很多类似的产品,比如关东煮、便当、自助咖啡,7-11是在供应链上面大量选择那些更优质的东西,然后以更便利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7-11的便当,大量是以自营、自生产、自制造为核心的。有一些食材是高档餐厅才会有的,但是以便利性的方式让用户买到。
立产品三问:50元的烤鸭,价格贵不贵?
这里有三个问题留给大家,大家也可以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你的产品是否拥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第一个问题,你发现了用户什么真实的问题?这是第一位的。你一定要知道你在解决用户什么样的真问题。
第二个问题,解决这个真实问题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会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它?如果没有能力解决它,还要去补充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第三个问题,如何快速验证前面两个问题?交点是你的产品吗?如何快速验证产品假设是对的,还是需要去迭代的。
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模型支撑,以及方法和工具。这些都将在混沌接下来的创新四步法的课程里面进行详细介绍。
这里再举两个例子作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一只50元的烤鸭,价格贵不贵?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将自己带入了自己角色再进行思考,实际上应该思考的是用户觉得贵不贵,以及用户需要购买一只50元烤鸭去解决哪些问题。
一位网友曾经在评论区和我互动,他说一只50元的烤鸭挺贵,但也不是不可以买。如果是要买回家孩子和老婆一起吃,我也可以顺便吃两口。但如果是要自己一个人买来做午餐或者晚餐,我就觉得有点贵了。
你会发现,无论用户是白领还是蓝领,用户从来没变过。但用户要解决的问题决定了他觉得这个烤鸭的价格贵不贵。
第二个例子,当人们选择喝咖啡的时候,是选择瑞幸还是星巴克?一个朋友的答案很有意思,他说是取决于带的是什么,如果带的是狗,那就买瑞幸,因为拿着就走。如果带的是朋友,那就选星巴克,因为可以坐下来聊天。
所以,用户的问题和场景,比我们熟悉的过去找到的那些用户城市、用户收入、用户性别重要得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