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一遍李丰4年前讲的课,我后悔了

从历史看回顾3个时间节点。首先是1978年。那时候的中国,GDP只有3000多亿元,劳动力80%来自农村。1978年的人均粮棉油所有量,几乎相当于1955年水平。同时,在城市里面还有数百万户人没有住所,当时,他们甚至居住在教室、工厂、食堂等地方。可以说,就当时的中国而言,从民生到经济都非常困难。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990年。1990年这个时间点比较特殊。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通胀周期。第一次是八七、八八、八九年。在官方统计数据上,这三年年度通货膨胀率最高接近20%。也就是说,连续3年,你什么事都没有做,平白无故工资就减少了最高20%。由于通货膨胀,当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没有再出现过的抢购潮,中国各城市居民都跑到超市里去买东西,因为价格上涨得太快,所以大家把能想到的东西都抢了一遍。

另一个时间节点,就是2016年。可能有人会问, 2016年的中国困难吗?如果你有印象,或许还能回忆起这几件事。第一件事,中国在2016年春节后,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所放宽,从2016年10月1日才重新开始限购。第二件事,是2016年二季度末到三季度初,严格控制人民币赴海外投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严格控制换汇。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从第三季度开始,政府对高铁、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等出资维护和修缮。2016年5月,我们还经历了民营资本固定投资增速极低的一个月,企业家的信心在那个节点达到极低。

但为什么2016年大家并没有觉得更困难?这里的原因非常特殊。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年年初,整个金融界预期美国利息会上涨3到4次,或最少2次。但2016年,美联储只加息一次。2016年恰巧还发生了英国脱欧,土耳其内战,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一系列政治黑天鹅事件,这给中国造成了机会窗口。回头用经济视角来看政治黑天鹅事件,会发现这些事件增强了经济不确定性,进而导致经济预期更加保守。而为了刺激经济,就会降低加息频率,这就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延缓。

每个低点都是换跑道和换结构的机会

每当面临挑战时,社会各界往往充满负面和焦虑情绪。但换个角度看,这时正是出现结构性长期机会的时候,也就是换跑道和换结构的机会。而每次发生内忧外困时,都出现了改革(如打开垄断性行业)、开放(如欢迎外资)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3类信号。这些信号预示着一次历史拐点的出现。

我们还是分别从历史上比较困难的时间节点来看。

1978年,中国经历了物资匮乏、人均粮棉油水平倒退的困难,于是政府在全民皆公的情况下,开放了农业,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所有体系都是公有制的社会,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这一转变也确实引起了巨大争议。农业,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利益的最根本问题,但由于1978年特殊的内忧外困,促成了中国这次重大的改革。基于这次改革,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甚至产生了富余劳动力,这也为后续改革埋下伏笔。

紧接着在1980年,中国面临着知青返城、待业青年比例陡增的困境。对此,政府开放了城市服务业,例如供销社和国营餐馆等,允许第一批个体户的存在。

第三次,是在1984年,因为包产到户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因而催生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现第一批乡镇企业。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制造业的基础,虽然其发展经历了十分痛苦的过程,但在1995年的时候,乡镇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 25%。

接着是1990年,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衰退,政府决定开放了对今天影响最大、吸金最多的房地产行业,允许房产买卖。

在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同样开放了若干行业,其中一项影响力巨大的,就是开放和允许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独立外贸自主权。在这之前,民营经营者都需要经过国营的外贸公司申请,才可以出口。而开放了外贸出口之后,制造型企业有了自主出口的权力。

再到2008年,中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为应对这次危机,促成了当时持续讨论五、六年时间的创业板,终于在2008年决议, 2009年7月正式在深交所交易。

回看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政治和经济基础都要保证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如果这两个基础无法保证,就会做出影响之后几十年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并在这些时间节点诞生出长期结构性的行业机会。

当然,每一次出现这些行业性的结构机会时,在政策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进退的过程。正如1978年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担忧以及南巡讲话前的艰难。每一次换结构的时候,往往都在最艰难的时候,是顶着各界压力进行的。但无论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一旦确定了信号,这些打开了的垄断行业不会真正被关上,而且,这些行业最终胜出的往往是民营企业。

近几年的结构性机会

2018年6月28日,发改委在《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中披露出一些内容,虽然是在最高一级发改委网站上公布的官方文件,但这则新闻比较低调,没有被广泛传播。但如果你有留意过这则新闻的话,会发现其中几乎涉及到中国所有的基础设施行业和服务业,包括能源、粮食流通和生产等,这些行业几乎都开放了。

2018年,特斯拉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独资厂,政府还提供了土地和贷款。特斯拉在中国设主机厂这件事,算是一个信号,表明汽车行业欢迎外资,鼓励市场化竞争。

因此,如果你重新审视2018年中国所发生的事情,和对1978年一些行业诞生出对民营企业来说的巨大结构性机会,其实非常类似。而这些结构性机会,在早期时,都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进入,但经过5-10年发展之后,最大的赢家多数是民营企业。

借鉴发达国家历史,寻找中国产业链上的"钉子"

2018年的5-10年,到底在什么样的行业中会出现长期的结构性机会?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使劳动力总就业比例较高的制造业长期留在中国。这些制造业中,由于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升高,显然有一部分会被转移走。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能使制造业在中国长期存在?

日本的做法是,提高整个产业链链条的价值总量贡献,即提升产业链的整体附加值,完成产业链的稳定。提高产业链上的总体附加值,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做品牌,另一种就是提高技术含量。这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企业,就是华为。华为既是品牌,又是科技代表。如果华为又有品牌,又有技术,又有中高端,又有低端,那么就意味着手机制造业整个产业链,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留在中国。

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产业链上的钉子。它能够在整条产业链上提供足够多的稳定性价值和关键价值,使得产业链被钉在中国。因此,中国现在希望通过这些钉子,解决结构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的问题。

那么,关键性的问题就变为:谁和什么模式能够提供中国供应链的长期增值?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出现巨大的其他问题。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在这个维度上做事,基本上就是顺经济结构和顺经济周期的。

中国2018年后5-10年系统性机遇推演

对于许多行业而言,中国都是或正在变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为中国许多行业出现世界级的消费品牌提供了可能。用电子产品举例,2015年时,如果有人说中国会出现世界级消费电子产品品牌,应该没有太多人会相信,但今天,大部分人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没有意识到仅仅3年它就成为现实。而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2000年之后,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供应链。而在中国变成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制造供应链之后,智能手机的出现,代表了一次技术转换和升级。同时,中国也成为智能手机最大的消费市场。集齐了这三大发展要素,中国就可能出现其中最大的企业和若干年后最大的品牌。

这个预判放在汽车行业也一样。中国在十几年前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而汽车行业的技术转换,就是新能源和电池方向。那么,这三件事在汽车行业集齐,中国将来就可能出现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企业。

当然,中国也有一些特殊的国情。一是1980年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二是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此外,中国拥有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产业链,因此,谁能利用好以上优势,谁的成长性就会大。

综上,在2018年的中国,非常难得的是从国家,从政府,从政策到经济结构,到产业链需求,到百姓的生活,到资本市场,到钱的流动性,所有因素都集中到了两三类方向上。我对创业者的建议非常简单:就是你不要再投机取巧,你就做顺周期,顺结构的事,在这个周期就可以赚到钱。

常见问题

李丰老师2018年课程中对宏观经济趋势有哪些准确预测?

李丰老师在2018年课程中已经预见了新能源、消费升级、芯片、能源等热点领域的发展趋势,这些预测在2019-2020年得到了验证,显示出他对经济周期和系统性机会的深刻洞察。

中国历史上面对经济困难时通常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中国在面对内忧外困时,通常会通过改革、开放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来应对挑战。具体包括打开垄断性行业、欢迎外资以及支持民营企业,这些措施往往在历史拐点带来结构性长期机会。

什么是产业链上的'钉子'企业?

'钉子'企业是指像华为这样能够在整条产业链上提供稳定性价值和关键价值的企业,它们通过品牌和技术优势提升产业链整体附加值,从而将产业链稳定地固定在中国。

中国在哪些行业具备出现世界级品牌的条件?

中国在电子产品、汽车等行业具备出现世界级品牌的条件,因为这些行业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又是最大的生产供应链,同时面临技术转换升级的机遇,集齐了三大发展要素。

李丰老师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李丰老师建议创业者不要投机取巧,而是要做顺周期、顺结构的事情,顺应国家政策、经济结构和产业链需求,这样才能在当前周期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