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创新思维有了一套“操作系统”!

持续了40天,集结全国28家分社,150名领助教,全国招募4725名学员,组成730支战队同台PK。从报名、选组,到听课、共学、写方案,再到百强、十强、冠亚季军,诞生3203份话题作业,300份小组创新方案,“一”思维创新方案大赛,完美收官。过程之复杂,参加人数之庞大,组织、运营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曾不止有一个内外部的人吐槽说:混沌到底图什么?其实我们的追求从未变过,就是想要陪伴创新者们一起成长。组织这场大赛,无非是向创新者们分享一套至简的创新思维方式——“一”思维。

在介绍这个里程碑式的“底层操作系统”之前,我想先讲7个故事。

用3年时间,做一节课

课程主任A说,从萌生意向邀请老师,到老师答应前来讲课,最长时间记录是3年,是为了邀请国内某top10投资集团董事长。他为人谦虚低调,几乎从未对外讲课。2016年初,课程主任A发出了第一封邮件,大意如下:最近贵公司有不少新的投资动作,是否愿意来讲一讲关于消费品创业的课程。结果被婉拒。2个月之后,又是一封类似的邮件:最近贵公司收购了一家东南亚公司,这是否是一个好的契机来讲一堂课。再次被婉拒。2个月、再2个月之后,依旧是一封封诚恳的邀请邮件。带着“心诚正念”的笃定感,持续关注,寻找合适的契机。课程主任每周都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这家公司是否有新的动向,光是搜索新闻,都不下100次。在接近1000天,发出二十几封邮件之后,最后一封邮件,终于打动了老师,老师也认为到了回馈社会的时刻,于是应邀前来录课。就这样,一堂有着近50万次播放,学员评价4.9分的精彩课程诞生了。

12个小时,10万字

对课程主任Z来说,去年春天的一次录制波折仍历历在目,“这个工作量正常可以做3节课程了。”按照计划上午8:30就要开始录制,团队成员也早早到了摄影棚就位等待。Z突然接到老师短信: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希望等以后再录制。这可怎么办,大家一时傻了眼,所有人都看向了Z。Z强迫自己冷静,回想自己查阅过的所有老师著述和访谈资料,笃信这节课一定会有好内容,老师只是太紧张了。于是,她再次深呼吸,给老师打电话安抚情绪,全员候场3个多小时,老师的身影还是出现了!疫情期间,现场没有互动观众,面对冷冰冰的机器和陌生的环境,老师一开始还很不适应,再加上对内容的要求几近“完美主义”,从频繁NG到渐入佳境,4个机位,从中午12点录制到晚上12点,整整12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一个大挑战:8个小时的视频素材,近10万字的文字稿,后期剪辑整整5天,重新梳理逻辑线,加入30多个插入点。一节“有货有料”的课程终于抽丝剥茧,如期上线!1个小时的课程,用户评分5.0分!

“这是我创业8年最渴望去梳理的东西”

国内估值百亿美金的科技独角兽企业副总裁,十分擅长进行感染力强的现场演讲,2个小时的演说几乎不会打磕巴。课程主任说,“这非常动人,但还是与好课程有一定偏差。”理念和情怀固然激情四射,但是缺乏细节和底层动机。“混沌的学员需要的是样本后面的思路。”这就要细化到招一个员工,为什么选择A而不是B。“我们做了大量的细节还原的工作,”这相当于把过去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还原出来。但人在走路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去记录每一步为什么这么走。课程主任花了大量时间,把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拆解,深挖,把背后缺少的细节一一标注出来。同样是招人,公司在0-10的时候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在10-100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100-1000的要求又是什么?追问,再追问,老师有了对内容细腻而翔实的感受。

同样的激发,还发生在一位曾经的头部教育公司创始人身上,当课程主任给到对方课程大纲,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回复:“这完全就是我创业这8年,最渴望去梳理的东西。”过去专注于业务,忙于管理,根本没有机会去记录过往,也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经过颗粒度极细的课程打磨,在课程讲完之后,老师欣喜地对课程主任说,“我顺便实现了自己出书的愿望!”

“李善友讲的真那么好?”

学员A曾特意飞到北京,去听善友教授的课程。A说,作为VP我几乎从不主动参加任何商业课程培训,但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晒过李善友教授的PPT,我很好奇,到底他讲得是不是真的这么好?听了2个小时,A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听了半天,越听越有味道,连厕所都不想上。李善友是一个有体系的教授,他的互联网思维解读是立体式的,有底层的世界观,有中间层的方法论,有表现层的商业案例。这是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靠谱的互联网思维课程。”

“李善友,作为商学院教授,是少有的曾经有多年企业管理、创业和失败经历的人;作为企业家,他是少有的愿意彻底隐退,钻进书房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A说,听过课程的人肯定都知道,李善友最重视的就是“产品”。产品就是他的课程,他确实做到了“超出预期”。

A说:“那天,李善友从牛顿的机械主义讲起,讲到管理学也是牛顿的囚徒。还没有看到谁从哲学层面去思考管理变革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恐慌、担心被时代抛弃的人是大多数,这是国内互联网思维培训行业兴起的大背景。李善友懂得如何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把互联网讲明白,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幸运。”

从野生晚自习,到5000人共学场

7年前,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150个创业营同学,在善友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当时正值互联网创业大潮,那群很有梦想的人热情高涨,大课的1000张票,开售10多分钟就卖完了。听完大课后,大家自发以小组为单位搞起了晚自习。在周边的咖啡馆、烧烤店、学员的公司。甚至有餐馆在门口打出了,“可进行颠覆式研习社晚自习”。这就是混沌小组共学模式的雏形。

自组织学习小组为什么重要?善友教授说:“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牛,不屑于在学习小组。请你理解,此时听的课强度虽然很强,但是接触只有一次,必须建立一个共同转型、共同实践的学习小组,这是非常必要的建议。”

时间来到了2021年,“一”思维共学大赛的硝烟这几天异常浓烈,10天里,有位组长6次召集组员在线下打磨方案。再加上官方组织,这个战队集合打磨方案的次数恐怕已经超过了10次。10天10次是什么概念?这6个人,作为公司的中高管,每天处理完几十、上百项繁琐事务后,还要贯穿一座城,在城市中心汇聚,打磨大赛方案至凌晨十一二点。有人问,你们就这么想赢?组长说,“并不。我们是为了通过大家的“插刀”,不断推翻自己,找到方案的本质解。”这样热衷于颠覆自己的人,共学大赛中有4725名。

从5000到53

到目前为止,混沌领教营已招募了三期。累计共收到近5000位同仁的申请,最终招募了53位领教。这些领教至少是P8级专家起步,不少人早已实现了一定积累,不是在寻找第二曲线,就是在探索人生新的使命。但想要成为混沌的创新领教,必须经历几轮优中选优的残酷机制:简历筛选、面试、培训……简历筛选由5位审核官综合打分,既要求理论积累扎实,又要有实战经验,还得有大把的时间投入。参加面试需要获得审核官3票A,有一票E就会直接淘汰。面试环节,还要考察面试者的:思维模式、核心能力、心智模式……今年的领教营招募,700多位候选人中,80%是企业创始人。只有240人进入了面试,面试的通过率不到10%。

即便通过面试,也不意味着可以成为领教。接下来是为期12天的线下集中学习,分4次模块开展,每次3天,过程中也伴随着PK与晋级。往期有这样一组数据:参加第一个模块时有70人,等到第四模块时只剩下40人。而今年第四模块只剩下20人。

有哪些行业影响力极大的人,还肯在后台为同学熬夜讲课?在45岁以上仍手不释卷,坚持不断学习?又有谁愿意投入大把时间,保证每3个月的领教学习日上输出案例作业?混沌的领教们。

“其实我挺恨你的!”

大部分教练的成就感都来自于同学。比如有的同学会豁然开朗想通了一件事,我们都知道合伙人之间经常会吵架,有的企业都快吵崩了。有个同学上完课,把他的一个合伙人和两个核心高管都喊了过来,他说上完课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互相之间不吵架了。现在两个 VP 之间思路高度一致,底层思路打通了,互相就不难理解了。大家的事业方向也完全达成共识。

再比如有的同学在这里开启新的事业,有位“老混沌”同学,三年来把线上课程几乎听了个遍。2020年,参加了线下学习后,写了一份《第一性原理》的课后作业,正是这份作业,让他获得了2亿融资。他说:“我以前做决定全凭直觉,现在是以演绎法探索商业的创新之路。”

还有一些教练和同学,因为一些契机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一些养分,抛下了一些偏见,拾起了一些坚持。一个同学找到助教说,“其实我挺恨你的”。助教问为什么?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原先我觉得踏踏实实赚钱就好。但是今天我开始去想,赚钱背后的价值是什么?当我开始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内心会有些忐忑。”这种真实存在的忐忑,意味着,他已经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底色。

这7个故事,正是混沌一直以来的坚持:一、好课;二、共学。

混沌致力于创新教育,过去十年,以思维模型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今天,基于第一性原理、本体论和公理化思维,混沌进化出“一”思维操作系统。作为思维模型背后的元认知操作系统,“一”思维将赋予混沌同学一种独特的能力,在复杂的现象中洞见本质认知,并拈出可以击穿的执行单点。

这套至简思维方式最为生动的体现,就是这张课表——

【现在就加入混沌的7大理由】

“一”思维是我们10年的创新学科研究,与7万企业家、40万创新者一同实践探索,生长出一套“思维”操作系统。你不好奇它究竟是什么吗?

这是一套极简的系统,刚刚,4725人受邀内测了21天,700多支队伍自学“一”思维,用“一”思维刷新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已经为上千人、上百个企业的真实课题,产生了笃定的解决方案。你不打算来验证下自己的方案吗?

这个系统,是一套创新的底层操作系统,可以调用其他所有创新思维模型,配以400堂商业操盘手的经典课程来做案例支撑,理论和案例仍在不断的迭代,你不来一起疯狂生长吗?

“共学小组”是混沌与40万同学、全国28个城市的学习中心,一起从自组织到结构化,再到产品化反复研究、打磨、迭代多年,又经历一场4725人的大赛大规模验证,最终形成的一种学习体系,你不来与40万同学一起学习吗?

新版的价格为1498,仅在双十一期间(11月7-11号)为限时价格1198,老同学还有神秘福利,马上就会恢复原价,你不想占一下混沌的便宜吗?

40万高认知人群都在上的混沌学园,你没有发现朋友圈里的企业家、创业者,每周、每天都会有一批500强企业的中高层在关注、分享混沌的好课吗?你不打算成为我们大社群中的一员吗?

混沌在全国28个城市都有学习中心,每个月学习中心都会组织各种主题的线下学习活动,各大城市渴望学习的人都在积极的参加。你不打算在自己的城市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共同进步的朋友吗?

请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立即加入混沌

常见问题

混沌学园的“一”思维是什么?

“一”思维是混沌学园基于第一性原理、本体论和公理化思维进化出的创新底层操作系统。它作为思维模型背后的元认知操作系统,旨在赋予学员在复杂现象中洞见本质认知,并拈出可以击穿的执行单点的能力。

混沌学园的课程是如何打磨的?

混沌学园的课程打磨过程极为细致,课程主任会投入大量时间与老师共同梳理内容。例如,针对一位科技公司副总裁的课程,团队做了大量细节还原工作,将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拆解、深挖,补充背后缺少的细节,确保课程内容既有理念情怀,又有具体的底层动机和操作细节。

混沌学园的共学模式是怎样的?

混沌学园的共学模式源于学员自发的学习小组。在“一”思维共学大赛中,典型模式是小组高频次线下集合打磨方案。例如有战队在10天内集合超过10次,成员在处理完繁忙工作后,贯穿全城汇聚,共同打磨方案至深夜,通过互相“插刀”不断推翻自己,以找到方案的本质解。

成为混沌学园的领教需要什么条件?

成为混沌创新领教需经历严苛筛选。申请者至少是P8级专家起步,需通过简历筛选、面试、培训等多轮考核。简历筛选由5位审核官综合打分,面试需获得3票A(有一票E即淘汰),并考察思维模式、核心能力、心智模式等。通过面试后还需完成为期12天的线下集中学习与晋级PK,淘汰率极高。

学习混沌的课程有哪些实际收获?

学员反馈的收获包括改善团队协作、获得融资等。例如,有同学上完课后,其合伙人和高管之间底层思路打通,不再吵架,事业方向达成共识。另有“老混沌”同学通过撰写《第一性原理》课后作业,获得了2亿融资,从凭直觉做决定转变为以演绎法探索商业创新。

混沌学园的双十一优惠活动是什么?

混沌学园新版课程价格为1498元,在双十一期间(11月7日至11日)提供限时价格1198元,老同学还可享受神秘福利。活动结束后价格将恢复原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