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比经验更深刻——亚马逊为何折戟中国?

下放经营权,真的就这么困难?

在全球化3.0时代,中国企业已经从“做嫁衣”迈过了“走出去”,现在到了“本地生”阶段。

上周六(8月24日)研习社的课程中,美国成长最快的独角兽公司——Lime联合创始人孙维耀,为大家详细分解了Lime是如何在两年多时间里把业务扩展到全球30个国家、100座城市的,通过这个真实的案例,可以学到出海策略的一些经验教训。《美版"ofo",如何做到风靡全球?》

核心观点

企业想要更好的实现出海的目标,除了要组建一个足够国际化的团队之外,还需要认真选择出海的目的地,以及充分尊重和适应海外的文化的风俗。

  1. 有质量的增长意味着可持续性,业务和产品的可持续性,具体反应在单位盈利模型跑通,做到盈亏平衡。
  2. A轮的投资人选得对,会是一个好的联合创始人。
  3. 做产品不要套公式,第一,要定义自己的公式,第二,公式可能会变。
  4. 如何让海外团队更快成长?第一就是下放城市经营权,第二是简化决策流程。
  5. 政府关系是帮助我们进入市场的第一步,所以用灵活友善而不是敌对的方式,是我们成功的要素之一。

出海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亚马逊缘何折戟中国?——深圳分社@邱洪权深圳分社本节课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第一是下放城市经营权;第二是简化决策流程。

由此,可以对亚马逊出海中国失败的案例加以分析。为何在美国乃至全球其他市场攻城略地的亚马逊在中国遭遇溃败呢?

15年前,在美国已经一统江湖的亚马逊通过收购卓越网的方式,强势进入中国电商市场,媒体以及行业对此纷纷高呼“狼真的来了”。不过被寄予厚望的亚马逊中国似乎一直没有适应中国的电商市场,亚马逊中国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商市场里早已几近失声。

当市场份额已从20%跌至不足1%。2019年,亚马逊正式宣布撤出中国。

那亚马逊在中国为什么做不起来?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忽视了中国电商市场差异。

中美两国电商的主要区别在于消费人群、品牌和购物平台。

在美国,消费者习惯于简单的线上交易,而在中国的在线购物市场,消费就像是一场夺宝奇兵般的大冒险,各类目不暇接的商品和优惠刺激着消费者。

在中国,购物不仅仅是一笔交易,还是一种会受到朋友、名人和网红影响的社交和发现行为。同时,中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这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服务,通过多媒体和多渠道触达和吸引着消费者。

以阿里巴巴为例,整个企业运作就像一个虚拟商场,它是一个打通买卖双方的平台,卖家和买家都可以在它上面完成交易。在这种电子商场的模式下,通过阿里的服务和技术支撑,卖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运营,处理其与客户的关系,并且创造与其独立品牌相应的在线体验。

在服务上,通过游戏、新闻、视频、直播、名人效应和线上社群来搭建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消费者访问这些网站更多是为了娱乐,探索新的潮流趋势,以及购物。

亚马逊的模式则不同,它是典型的线上的零售,有自建仓,建立了一整套采购、下单、物流系统。

另外,公司的关注点都放在消费者身上,大多数购物者在亚马逊是为了寻找特定的商品。通过应有尽有的产品,出色的搜索引擎,低价,客户评价,产品推荐,便捷支付,高速物流和优质服务建立了极高的客服忠诚度。

第二个是对中国区团队的信任和本土化问题。

正如刘强东所说,亚马逊最核心的问题是不信任中国团队,中国区的总经理是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而且还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可笑的是,就连要买个打印机,都要写邮件去总部申请。子弹都不够,士兵还能打仗吗?

市场推广是非常需要本地化决策的事情,但是亚马逊要么按总部计划行事,要么越洋向总部申请新计划。

第三个是战略决策问题。

市场决策上,亚马逊坚持在美国的销售模式,难以吸引中国用户。这导致了其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电商环境下,错失占领市场的良机,不得不面对京东阿里等平台的巨大冲击。

比如,中国电商特别爱造节,各种双11,双12,618等等,已经成为国内电商冲业绩、扩大规模的常规玩法。国内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很大原因就是通过造节促销培养成的。

亚马逊则非常低调,策略基本上还是针对美国客户的设计和习惯,所以亚马逊在中国极少参加国内的电商大促,也不会刻意进行推广,相对缺少了节奏感。

写在最后

由于幸存者偏差的存在,我们看到的光鲜案例都是成功的。拿出海这件事来说,有太多的成功案例让我们学习经验,但是有太少的失败案例让我们吸取教训。但是,往往教训比经验更深刻。

是否还有在你的身边发生的真真切切的出海扩张失败的案例,欢迎留言分享!关注混沌大学后台回复【滑板车】免费学习本节课程

常见问题

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亚马逊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差异,二是对中国区团队的信任和本土化问题,三是战略决策问题。亚马逊坚持在美国的销售模式,难以吸引中国用户,错失了占领市场的良机。

亚马逊与阿里巴巴的电商模式有何不同?

亚马逊是典型的线上零售模式,有自建仓和完整的采购、物流系统,关注点放在消费者身上。而阿里巴巴像虚拟商场,是打通买卖双方的平台,卖家可以在平台上运营,通过游戏、直播、社群等方式搭建与消费者的联系。

亚马逊在中国市场面临哪些本土化挑战?

亚马逊不信任中国团队,中国区总经理是没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且权力有限,连购买打印机都要向总部申请。市场推广需要本地化决策,但亚马逊要么按总部计划行事,要么越洋申请新计划,缺乏灵活性。

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变化如何?

亚马逊通过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电商市场,初期市场份额达到20%,但由于不适应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跌至不足1%,最终于2019年正式宣布撤出中国。

中国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有何差异?

美国消费者习惯简单的线上交易,而中国消费者将购物视为社交和发现行为,受朋友、网红影响,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中国电商通过造节促销培养消费习惯,而亚马逊极少参与这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