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关于多变环境下,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困境,这句话的描述最为贴切不过了,充满了时代不确定性给企业和个体所带来的危机感。不过大家也只是感慨一下而已,之后,依然选择前行。
我们坚信,绝大多数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质,更多的是强人尼采所指引出来的那个方向:我们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如果继续问,那些大人物、那些跨越鸿沟的企业,是如何克服各自的时代,将智慧和福祉永久留在历史长河里的?如果说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那就是当他们踏上创新的路途的时候,充满了笃定感,他们唯一目标就是克服这个时代的局限。
这种"克服时代"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创新力。
的确,过去一年,企业发展面临了巨大挑战,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时代确实变了,然而,哪个时代不是变化的呢?那些无视浪花、探底前行的英雄,那些穿过云雾、跨越周期的企业,将为我们所铭记。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困难确实是坚硬存在着的。新时代与旧思想、新要求与旧组织、新业务与旧人才......企业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当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时,企业还都是以旧时代的旧组织在应对,过程中充满了问题:员工没想法,领导没判断,团队没成长,到最后企业和员工只能"躺平"。
这样的现状,何谈"克服时代"?
幸运的是,大环境的变化,既是挑战,更是方向。当下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企业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
国家和时代需要什么,企业和个体就应当成为什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没有任何时候比这个时代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创新人才,更需要把自己进化成创新型企业。
顺势而为,是最好的选择。能创新、会创新的企业,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企业,就是好企业,就能实现创新发展。
是的,多变环境,需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内部创新,是应对外部变化的唯一方法。实现新发展,需要新人才,人才需要新能力——创新力。
企业和个人如何拥有创新力?
过去7年,混沌学园只专注在创新这一个领域。经过7年的创新学科建设和企业创新实践,以及众多中国优秀企业的合作反哺,我们在前行中不仅摸索出了对创新的更深认知,还对企业如何拥有创新能力、如何做好创新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我们认为,企业想要做好创新,有几个大原则需要明晰。
1.要从"怎么做创新"跨越到"什么样的人和组织能做创新"
创新力就是创新的能力,探讨的是创新的人和组织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正所谓事在人为、人在事先,创新这件事如果要做得好,就需要能创新的人涌现出来。只有当更多能够胜任的人涌现出来,这件事情才能有大发展。
比如上一个时代,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大发展,是先经历了对管理这个课题的重视,再依仗对管理者领导力的培养而得以实现的。
创新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虽然从国家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都已明确知晓创新是必然发展趋势,但创新这件事仍然步履维艰,在大多数企业中难以为继。
虽然很多对创新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做。但是说起来都很好,一做就处处碰壁。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创新要怎样"跨越到"创新的人和组织要怎样"。明确了创新主体的能力标准,就可以有章可循地去选拔、培养、发展能创新的人,调整、改造和构建能创新的组织,他们就能自发地去开展有价值的创新。
2.要把创新从个人英雄主义跨越到组织可调用的能力
企业要做好创新,需要摆脱对超强个人能力的依赖,将个人的创新能力扩展为组织可调用的普遍能力。
一谈到创新,大家往往看到的是强悍的个人英雄。这些人大多是成功创新的企业的一把手,乔布斯、贝佐斯、张小龙、雷军等。他们的确有极为强大的创新能力,还有鲜明的个人魅力,更有对组织的巨大影响力。
然而,除了崇拜以外,大多数人都难以学习这些个人英雄,他们太遥远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看到这些榜样也无从下手,一个大英雄搞定大组织,这当然是小概率事件。
那么,对于由普通人组成的普通组织来说,创新就不能做了吗?
我们认为,创新型组织是有章可循的,是可以普遍实现的,而且是未来很多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使是曾经依靠个人英雄得以创新成功的企业,也必将朝这个方向发展,让创新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化为组织能力。
对于多数大中型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是可以成长为长期存在的组织能力的,这种能力也是可以随着组织需要而调用的能力,就向上一个时代的领导力一样。
3.要把创新从随机过程跨越到清晰的方向
很多对创新的讨论,最后都归于难以捕捉的幻影,靠创意、灵感、头脑风暴、意外等灵光乍现,然后告诉企业和管理者要创造一个开放、轻松、活泼、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大家能有更多的灵感。本质上,这都是将创新归因于随机过程。
基于此,让创新发生发展的方法,就是给这种随机过程提供可以海量尝试的宽松环境。这种思想,可以说只能在极少数企业中运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是毒药。
没有价值方向的随机过程,成功率是很低的,这样做大概率会消耗企业的资源,但不能带来明确的价值。虽然不创新是等死,但我们也不要因为乱创新而找死。
我们认为,创新是有方向的,不是随机的。掌握创新的方向,约等于有创新力。具备这个能力,创新成功率会有大幅提升,而且创新的成功是可持续、可重复的。
了解了企业创新应有的方向、原则、方法,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做正确的事,并且正确地做事——培育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型组织,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力。这是跨越周期、"克服时代"最好的办法。
正如前面所说,企业要想提升创新力,最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基各个层级都能够涌现出能创新的人才出来。
创新人才充足了,组织有进化活力了,创新这件事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混沌学园基于7年的创新学科建设和企业创新实践,在理论建设,产品方案建设和企业实践,都取得了一些为业界所认可的成绩。
首先,我们拥有一套自研的具备底层学科深度的创新体系。它兼顾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思维与方法,互相成就,生长成为一套体系化的创新学科:
其次,基于多年的创新学科建设,以及众多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创新实践、合作反哺,我们扎根于中国企业创新土壤,深入企业创新底层的痛点和需求,迭代研发出一套面向企业的既有学科涵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创新课程产品体系,它们具有可操作、可执行、可应用的特点,并持续得到验证:
在这套企业创新课程产品体系中,我们邀请全球名师,通过线上和线下讲授,以及独特的思维模型+刻意练习学习方法,为企业提供创新课程产品,赋能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型组织,提升创新力,获得新时代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我们坚信,通过创新力的学习,每一家企业都能创新、会创新,用创新适应时代、赢在商业、造福社会、成就不凡!
正是基于对我们的信任,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线下内训,我们几乎与全行业众多大小规模优秀企业有过牵手合作。
混沌合作企业涵盖了金融、地产、汽车、制造、能源、互联网、消费品等多个行业,其中既有南方电网、焦煤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有施耐德、博世中国、戴森中国这样的跨国公司;还有恒信钻石、用友、彼悦科技这样细分赛道的头部民营企业。
以博世(中国)为例,就在今年下半年,博世(中国)便牵手混沌,面向各业务板块高级经理,开展了一次创新学习之旅,并获得了高度认可。
我们准备了一个混沌创新学习现场的小视频,大家可以一睹为快: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长达7年的创新理论、方法和经验,凝结成了一本书,一本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与组织能力模型的专著。
它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各大平台也在热销中,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现在可以回到标题里那个问题了:为何多数企业选择牵手混沌做创新?
因为我们只专注做创新,并且一做就是七年。
企业创新力峰会2.0会议邀约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企业发展面临了巨大挑战,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实现新发展,需要新人才,人才需要新能力,新能力的习得需要新的培养模式。
我们深感新时代需要新的创新方法和实践经验,需要众多优秀企业的参与,为此,我们隆重举办"企业创新力峰会2.0",与优秀的企业一起,共谋新时代企业创新发展新局面!
北京场已于上周圆满结束,诚邀您莅临上海或深圳场参会!
长按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报名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