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我想讲讲鲁迅

可能鲁迅先生都不会想到,“孔乙己”会在104年后,再度成为现象级的热词。

前不久,在混沌文理院的课堂上,许纪霖先生带领我们一起回归鲁迅,从历史记忆中寻求答案。混沌文理院为混沌旗下文理教育品牌,今年已经第五年。我们致力于邀请国内著名教授、学者,为学员提供涵盖哲学与世界、生物与宇宙、艺术与美学、认知与系统、政治与法律、思想与文化等板块的专业文理教育。文理院五期正在招生。

家道中落,见“世态炎凉”

鲁迅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让大家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我们从头讲起。

绍兴的鲁迅故居很大,因为鲁迅的祖父的官职是“学政”,学政是主持各省科举考试的大官。科举考试最后中举的那些学生,往往要听学政的,成为学政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官场网络,以学政为中心,古代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一句话,所有学生都要执行,所以学政的权力很大。

鲁迅家族在绍兴城里呼风唤雨,鲁迅又是长房长孙,所以从小鲁迅听到的都是奉承的话。

后来鲁迅的祖父出事了,卷入了一场科场作弊案,家道迅速衰落,每年秋天都要变卖家产去贿赂刑部官员来保祖父这条命,鲁迅的父亲也病倒了,所以从小鲁迅就支撑了整个家族。

每次家里要到当铺变卖细软,当铺的窗很高,鲁迅要垫着脚把细软包裹递上去,当铺的学徒也很势利,从窗口里面扔出两块银元,扔在地上叮当响,然后鲁迅要很屈辱地从地上捡起来,出门的过程也没人搭理。所以,鲁迅从小心里边就有四个字,叫做“世态炎凉”。

一直顺风顺水的,感受不到世态炎凉;一直在底层的,也感受不到。必须是曾经风光过,然后又从高层跌落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世态炎凉这四个字,那是最悲催的一种命运。所以,鲁迅纪念馆有一个大字横幅——“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批判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部分。

“超人”理想

长大后,鲁迅先是到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后来又到日本仙台去留学。过去仙台并不出名,现在有很多中国人都想去看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鲁迅。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成绩一直处于中游。在甲午海战以后,日本人就非常看不起中国人,觉得中国人愚昧,一些日本同学就怀疑是藤野先生帮鲁迅的忙,透题给他,鲁迅的成绩才能达到中游,所以鲁迅和这些日本学生有一些纠结。

此外最重要的一个事,日俄战争期间有些中国老百姓帮俄国人带路,结果被日本士兵砍头,其他中国人在旁边乐呵呵地看着同胞被杀头,这又深深地刺激了鲁迅,所以他毅然决然退学。

实际上没有这些事情,鲁迅恐怕也会退学,因为鲁迅当年志不在此。他和弟弟周作人在日本期间,主要是在写文章、搞翻译、编杂志,他们觉得中国人的问题不在身体,而是心理有问题,所以要启蒙。如何启蒙?当然是要通过文学,通过少数觉悟的几个人,把大家带起来。

鲁迅当年最崇拜的人是尼采。虚无主义的第三个形态是只相信意志的自我,意志的自我最典范的人格就是尼采的人格。尼采说上帝死了,最后拯救世界是谁?是那个超人,超人就是一个强烈自我意志的自我,由它来拯救世界。所以鲁迅觉得应该像超人一样来拯救这个世界。

但是结果差强人意,鲁迅和周作人编的杂志根本卖不出去,最后回到国内,作为长房长孙的鲁迅,又要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经济责任。辛亥革命以后,鲁迅只能到教育部去做个科长,这个科长实际上权利蛮大的,全国的博物馆都归他管,和艺术相关的都归他管,而且北洋政府也不管鲁迅,所以上班期间基本上都是喝茶、看古书度过的。

铁屋拆窗

有一天,鲁迅的一个老朋友钱玄同来看他,钱玄同提到鲁迅在日本期间是写文章的好手,《新青年》杂志刚刚开办,建议鲁迅也加入进来。鲁迅冷冷地说,假如现在我们大家都在一个铁屋子里面昏睡,你通过启蒙把大家叫醒了,但是铁屋子很牢固,不能把铁屋子给拆了,这不就是害了他们吗?绑死了也就死了,昏睡的把他叫醒,然后再活活闷死,你以为对他们是好吗?

所以你看,鲁迅内心是极其悲观。而钱玄同说了一句话,如果有几个人醒来了,未必没有把铁屋子拆掉的希望。钱玄同说了这句话以后,鲁迅才同意试试。

至此,鲁迅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诞生了,起点即巅峰。文章最后鲁迅发现了人性中的最可怕的秘密,人们处于同一条食物链,你一方面被吃,另外一方面也在吃人。最后的结论就是拯救孩子,因为鲁迅先生认为只有孩子还是纯洁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吃过人。

鲁迅内心的二元对立

鲁迅当年就觉得传统文化有很多黑暗的东西,每次有人要他推荐读什么书,他的建议都是少读或者不读传统书,鲁迅觉得传统书里面毒书太多。

虽然鲁迅对传统文化有很多激进的看法,但有一点比较好,鲁迅从来不觉得自己代表着光明,别人都是黑暗,别人需要经由自己得到拯救。他之所以觉得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黑暗的地方,是他看到了自己。

传统并不是件衣服,想穿就穿,想脱就脱,它实际上是内在于我们血脉之中的,好的和不好的都在血脉里面,我们就是传统的一部分。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内心里面“有鬼气”,有很多黑暗的东西,所以他才要批判传统。

鲁迅说,我解剖自己,用言语解剖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像鲁迅、胡适这代人,他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很矛盾的,他们虽然是启蒙的一代人,但内心里面有更多传统的地方,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他们对婚姻的态度。

比鲁迅年轻一些的徐志摩,一见到林徽因,立马和自己的发妻分手,而此时他的发妻还在怀孕当中,但是徐志摩就是要新的人生、新的爱情,这是徐志摩。而鲁迅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让他和隔壁村庄的朱安成亲,鲁迅不敢拒绝,只能接受母亲送他的礼物,结果结婚第二天就走了,把朱安像活寡妇一样晾在家里。因为鲁迅是长房长孙,是个孝子,他的责任感很强。

直到后来鲁迅遇到了许广平,许广平是新女性,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会会长,许广平很热烈地追求鲁迅,鲁迅在非常犹豫之间接受了这份爱情的礼物。当时鲁迅已经和许广平在一起了,两个人一起去杭州玩,但是鲁迅一定要找个男学生住在一起,因为怕风言风语。直到上海以后,鲁迅才跨出了一步,和许广平同居,最后生下了儿子。

但是鲁迅也有很奇怪的地方,许广平是新女性,萧红、柔石等人来鲁迅家里做客,许广平也跟大家一起聊文学,鲁迅就很不高兴,让许广平赶紧回自己房间带孩子,这时候他又把许广平这个新女性看成扮演传统的贤妻良母。在鲁迅身上,有非常浓厚的传统味道。

美国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的权威学者叫列文森,他评价的是梁启超那代人,说梁启超那代人叫做“理智上面向西方,情感上停留在传统”,我觉得这句话很深刻。那代人在理智上觉得自己接受的是现代东西,知识是新的,大脑是新的,但是情感和心灵这部分却是旧的、传统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新的一定好,旧的一定不好,只是说那代人的大脑和心灵、理智和情感是分裂的,这恐怕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过去有首歌《中国心》,歌词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今天不少同学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知识全是新的、西方的,但自身情感那部分,包括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很多东西依然是中国的,这恐怕是整个中国人一种普遍的心态。自身的人格并不是那么融洽,内心是有紧张感的,这种紧张感就是新和旧、中和西、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两者并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两个自我,自相矛盾。

鲁迅有一个独特的精神,他表示自己要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通过。他觉得自己是半新半旧的人,不是完全的新人,所以他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的。鲁迅相信进化论,未来一定比今天好,年轻人一定比老年人好。

点“阅读原文”,加入混沌文理院第五期!

阅读原文

常见问题

鲁迅为什么选择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日俄战争时看到中国老百姓为俄国人带路被日本兵砍头,而其他中国同胞却在旁边乐呵呵地观看,这深深刺激了他。他认为中国人的问题不在身体而在心理,因此决定退学从事文学启蒙工作。

鲁迅的《狂人日记》表达了什么核心思想?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揭示了人性中最可怕的秘密:人们处于同一条食物链,一方面被吃,另一方面也在吃人。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拯救孩子',因为鲁迅认为只有孩子还是纯洁的,尚未'吃过人'。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鲁迅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认为传统内在于血脉之中,好的和不好的都在里面。他觉得自己内心有'鬼气',有很多黑暗的东西,所以批判传统实际上是解剖自己。他建议少读或不读传统书,认为其中'毒书太多'。

鲁迅的婚姻生活体现了怎样的矛盾?

鲁迅作为长房长孙,遵从母命与朱安成亲后第二天就离家,将朱安像活寡妇一样晾在家里。后来遇到新女性许广平,虽同居生子,却又要求她扮演传统贤妻良母角色。这体现了他理智上接受现代观念,情感上却停留在传统的分裂状态。

鲁迅为什么会有'世态炎凉'的感受?

鲁迅从小家境优越,祖父是主持科举考试的学政,家族在绍兴呼风唤雨。后因祖父卷入科场作弊案,家道中落,每年变卖家产保祖父性命,父亲病倒。鲁迅垫脚去当铺变卖细软时遭学徒势利对待,从高高在上的地位跌落,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

鲁迅的'铁屋理论'是什么?

钱玄同邀请鲁迅为《新青年》写稿时,鲁迅提出:大家都在铁屋中昏睡,启蒙把人叫醒却无法拆掉铁屋,反而害了他们。钱玄同反驳说若有人醒来,未必没有拆掉铁屋的希望。这个对话促使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体现了他内心的悲观与希望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