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营销类账号被封杀?微信初创团队成员:保障用户体验,必须对有害流量当断则断

微信公众平台对Uber、滴滴相关帐号的永久封杀,激起互联网的千层浪。大量信息涌入,如何清除有害流量,怎样与营销号斗智斗勇,是微信这几年来的核心。你必须把有害流量清除出去,才能维护好整个生态。

微信公众平台对Uber、滴滴相关帐号的永久封杀,激起互联网的千层浪。马化腾在朋友圈留言:“互联网交通公号具备较大群体性交通煽动能力,业务主体较大时按平台管理规则需提交全国性经营ICP许可,否则一旦出事平台需承担责任。过去滴滴违规营销及红包也一样数次被处罚限制转发。”

能让马化腾对这件事做出说明,足以证明两个问题:第一,绝大多数人对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是否具有公平性的忧虑;第二,微信封杀Uber的行为,已经不是微信本身这个战略层面的问题,而是整个大腾讯的一个战略步骤。

同时,大量信息涌入,如何清除有害流量,怎样与营销号斗智斗勇,是微信这几年来的核心。之前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课堂上,微信初创团队成员、前产品经理杨茂巍说,微信曾痛下杀手,一万个营销账号一夜之间全部干掉,你必须把有害流量清除出去,才能维护好整个生态,用户体验一直是微信坚守的首要原则。

微信公众平台的成立到推广,总体来说,我把它分为三个战役,打完这三个战役,这里真的是从零到一做成了一个平台。

高阅读量和用户量背后 是大量从微博转战来的营销号

开放接口后,各种想法都涌了进来

第一个战役就是抢注潮,刚开始,用户的阅读量非常高,注册用户也非常多,这是一个好事吗?不是。我们发现大量的公众号被一两个公司注册了。这拨抢注潮最原始的动机应该就是微博上营销的那批人。我们没有想到,他们那么快就盯上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

和营销类账号打仗,在微信几大战役里面一直是持续的一个最核心的过程。我们没有运营经验,不知道如何应对。我们做一个产品调研,问运营者有什么需求,发现进来的90%都是微博上的营销类账号。他们需求很简单,想一天发三条,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流量。第二他们希望做定时群发。公众平台开发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这两点需求,为什么不做?这是一个对营销类账号的态度问题,我们不想你更方便。

经历了抢注潮,我们内部开了一个会,公众平台怎么定位?我特别记得张小龙对朋友圈种子用户的描述:我并不是想让玩微博的用户来玩朋友圈,我的朋友圈用户画像是东莞某个发廊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中国20%的网民是不会用搜索引擎的,大概1.5亿,因为他们不会打字。第二是对公众账号,他说:我希望公众账号的种子用户是北京后海的一个歌手,他不是很出名,但是唱歌唱得挺好,他通过公众账号告诉用户,我每天在哪里唱歌。他也可能杭州做瓷器,今天做了两件,明天做了三件,大家可以来买。

正是对这种用户画像的定位,就是当时公众平台诞生的初心,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我们怀着初心做这件事情,它长成了一个生态。这个生态里有野草,有花,有树,也有参天大树。

公众平台发布了两个月左右,我们发现了一个惊喜,发现了公众平台巨大的价值。刚发布的时候,没有任何接口能力,这时候涌进来的大多是营销类账号,但是我们发布了第一个接口,各行各业的人各种想法都涌进来了。2012年12月的时候,知乎上有人在问这个接口怎么玩,我给他回复,比如查询天气,查询航班,可以发微博,可以打车,可以查询你的公司做企业的管理,可以在餐厅排位。

微信创业1.0时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你要有什么需求,这边会尽量看能不能满足你。这相当于做生态的时候,会想我们的阳光和雨水是不是足够充分,是不是在这里可以长出很多作物,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生态能够进来,有很多物种。

流量骚扰、淘宝封杀、客服压力重压之下,微信迅速扩张

健康生态的前提,是把有害流量清出去

然后就到了第二场战役,第二场战役非常惨烈。第一个是流量,这时候我们发现用户是难以忍受微信了,他们觉得太骚扰了。我们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以前在产品设计里面觉得你订阅一个账号,你不爽可以退订,但是其实不是。90%用户会骂一句,然后出来。这里面大多流量是什么?第一是抄袭,第二是谣言,第三是养生,第四是心灵鸡汤。包括到现在这个流量也非常巨大,但那时候真的是满天飞。

这个事情发生的高潮,当时有两个著名的电商公司做心理测试,在一个上午刷了四千万的流量,在朋友圈,所有人都吓到了,包括他们自己。当时做了一件什么事呢?第一把这个账号先回收,不允许它有任何功能,第二把这个账号粉丝清零。

紧接着之后,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运营,痛下杀手,我们和新浪微博的团队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新浪微博的经验,怎么和营销类账号打交道,我们会告诉他哪些能发,哪些不能发,有些要到官方来接广告。但是我们一直觉得新浪微博或者腾讯微博都有这种问题,信息还是太多,还是太猖獗了。我们有一万个账号一夜之间全部干掉,你必须把有害流量清除出去。所有人在挨个打电话,给媒体公关,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新浪微博的团队说还可以这么玩,你不能95%以上的信息都是虚假的,都是抄袭的,不然的话,不会有现在微信创业2.0时代的到来。

第二场战役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淘宝的封杀。微信让产品直接面对用户,把二维码贴在自己商铺上面,用户关注之后可以领五块钱的消费券,于是淘宝出手了,出手非常迅速。他禁止商家去挂公众号的二维码,只能挂微淘的二维码。并且在微信里面访问淘宝屏蔽的,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微信开发的同学就说,我们有四种方法去绕过淘宝这种限制。可以在微信里面还是能访问淘宝,但是腾讯的总办领导就说,人家已经不爱你了,你不要再凑着脸上去。当时微信这个用户要访问淘宝,微信说不要去访问,还没到淘宝,做了这么一个限制。但是比较好玩的,有点像当年你对我说,爱理不理,以后让你高攀不起。你会发现现在在淘宝里面,他不允许分享到微信,但是淘宝他自己偷偷做了一些操作,你在淘宝里面还是可以分享的,有一点反向的感觉了。

第三个是客服的压力。客服那里有一个发泄室,这是我在所有客服团队里面都会看到,一个很黑的房间,各种玩偶,你可以砸,客服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之前干的封号,打有害流量,有侵权注册这种问题,给客服带来压力非常大。当时微信的客服是合在一起的,会接不下来这些单了。就感觉客服这块对我们公关造成非常大的危机了,这时候临危授命,我去负责跟客服沟通。

我之前有一个想法,你要带着一群人出海的时候,你不能告诉他们怎么去坐这艘船,你应该告诉他们远方。于是我就把微信公众号各种好的案例,优秀的案例,可以用微信公众号遥控这个电视,购买这个电视的节目,我把这个演示给大家看,我觉得这个平台非常有发展潜质。当时客服团队来了七八十号人,都对这个平台很认可。但没有任何用,投诉还是这样,因为你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客服的压力非常巨大,到那时刻,甚至我们自己产品经理都直接面对用户,就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这个事情最后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升级,找到领导,领导把客服所有微信公众号的客服从深圳迁到了成都,在成都起了另外一套很大的团队来支撑。

用户体验要非常统一

数据一定要落地

流量要变现、安全是基础

总结一下微信公众平台最主要的运营法则,这四个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这不是一个平台从零到一,这是中间非常复杂的过程,你要保证这四个点。

第一个是用户体验,所有的平台应该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体验。就像公众号长的都一样,不可能每个账号都长的不一样,它的交互形态都不一样,这个用户会非常迷失,对整个平台是非常有害的。

第二个是数据,数据一定要落地。如果你连数据都没有,你是没办法做平台的,平台盈利靠的就是数据落地。有了这个数据,就有了我们下一步的流量。

流量是一个平台变现的法宝,就像直通车,就像现在微信里面的广告,这个流量的本质,是流量分配的一个能力。

最后一个是安全,因为这个平台你是经不起安全事件的,包括用户数据的安全,包括平台架构的稳定性,这是很底层的东西。

常见问题

微信为什么要封杀Uber和滴滴相关账号?

微信公众平台对Uber、滴滴相关帐号的永久封杀是因为互联网交通公号具备较大群体性交通煽动能力,业务主体较大时按平台管理规则需提交全国性经营ICP许可,否则一旦出事平台需承担责任。马化腾指出过去滴滴违规营销及红包也一样数次被处罚限制转发。

微信如何处理营销类账号和有害流量?

微信曾痛下杀手,一万个营销账号一夜之间全部干掉,必须把有害流量清除出去才能维护好整个生态。有害流量主要包括抄袭、谣言、养生和心灵鸡汤等内容,微信通过与新浪微博团队沟通经验,坚决清理虚假和抄袭信息以保障平台健康。

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核心原则是什么?

微信公众平台最主要的运营法则包括四个基本原则:用户体验要非常统一,保证平台提供一致体验;数据一定要落地,这是平台盈利的基础;流量是平台变现的法宝,体现在流量分配能力;安全是基础,包括用户数据安全和平台架构稳定性,经不起安全事件。

微信公众平台最初希望吸引什么样的用户?

张小龙对公众账号的期望是吸引如北京后海的一个歌手或杭州做瓷器的工匠这类个体,通过公众账号告诉用户自己的动态或作品。公众平台诞生的初心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旨在构建一个多样化的生态。

微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微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三大挑战:流量骚扰问题,用户难以忍受抄袭、谣言等内容;淘宝的封杀,禁止商家挂公众号二维码;以及巨大的客服压力,由于封号和侵权注册等问题导致投诉激增,最终通过将客服团队迁移到成都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