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神州专车no zuo no die(续)

神州专车是新瓶装老酒,而互联网专车是创新文/阑夕(逐鹿网创始人,微信公众号:techread)我故意没有把神

神州专车是新瓶装老酒,而互联网专车是创新文/阑夕(逐鹿网创始人,微信公众号:techread)我故意没有把神州专车提炼出来,而是以神州租车来统称,因为神州专车的业务结构和它主营的租车业务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自购车辆和自有司机,这是典型的"新瓶装老酒",互联网专车之所以被称为创新,就是因为它解放了传统交通出行的固定供需关系。

而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常识。

为什么你在春节期间很难买到火车票,而在平时又可以乘坐有着不少空位的火车?因为供应是恒定的,而需求是波动的,这种关系永远无法达到哪怕是接近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出租车行业也是如此,多数国家通过牌照管制出租车规模,于是高峰期用户打不到车,低谷期很多出租车又得空跑,没有互联网的介入,这种现象注定难以改善。

按照神州专车的模式,它仍然试图以重资产的配置去给自己包装互联网专车的概念,并在资本市场讲述一个和创新挂钩的故事。

广告设计的心机姑且不论,仅是这件皇帝的新衣,就已经表现出了这家公司的畏首畏尾。

至于打出"安全牌",就是更为恶毒的偷换概念。

用户呼叫互联网专车,并授权对方获得自己的电话号码用以联系,这是一次契约的履行,与隐私权遭到侵犯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儿。

就像你网购了一件商品,需要将电话号码透露给快递员,同样是双方自愿交易。

对于牌照的迷信,属于政府不遗余力的推行恶果,其中的利益关系十分清晰,在一个半市场半官僚化的经济环境里,牌照是含金量最高的寻租产品。

在神州专车及其附庸的官媒口中,似乎私家车——或者说"黑车"——司机都是不要命的疯子,为了挣钱而把汽车当成坦克去开,这里面的逻辑经得起推敲么?

一辆汽车,只要它有搭载乘客的功能,那么无论有无牌照,它的载客权利都是天然存在的。

如果你坚持认为它的安全是靠牌照决定,或者说一厢情愿的假设如果出事还是需要通过某种营业机构——而不是普遍性的法律——才能完成追责,那么你还是应当先去治治自己的脑子,哦,对,一定记得要找"正规医院"哦。

功利主义的腔调,是对神州专车本次营销事件的另一种常见声音。"不论如何,它的百度指数一定高涨"、"被骂得越惨,它的火爆程度就越高"、"一下子就把名不见经传的自己提升到了Uber竞品的地位"……这种话多出自"公关狗"之口,浸淫公关,最容易收获的就是这种虚妄的视野,觉得公关可以扫清一切市场障碍,甚至帮助平庸的产品革新换面。

我就问一句,"凡客体"当年也是刷遍了社交媒体,甚至可以说是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营销事件,凡客现在怎样了?

我亦理解,在一个丛林社会,着墨描述"受人尊敬"的价值观是一件听起来很可笑的事情,中国的互联网竞争激烈亢奋,各家公司都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感知,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佬都以读懂《三体》为荣、在各种场合大谈降维打击和黑暗森林,尤其是后者所崇尚的理论:在未知的广袤宇宙里,如果发现新的文明,就一定要去摧毁,因为所有生物都坚信,如果自己不先出手摧毁对方,那么自己就一定会被随时可能发展突变的对方摧毁。

他们大都有意无视《三体》的结局:整个宇宙陷入干涸,更为可悲的是,那些造就这一切的高等文明,没有一个真正在乎这种宿命。

在没有是非观念的前提下追求达尔文主义,只会让中国互联网永远停留在这种成王败寇的时代,而作为这片互联网的直接体验者,你们也永远只能使用比其他互联网更次的产品和服务,从局域网搜索到满是假货的电商,从各种捆绑软件到卸载不掉的应用,从将关闭按钮画在图片文件的弹窗广告到秉承批倒批臭作风的宣传,你们或许只配享受这些。

最后再来补充一个神州专车的鸡贼之处:上图是它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素材,下图是线下渠道投放的素材,差异在于,前者明确将Uber等同于用户应当反对"黑专车"(手牌图案和BeatU),而后者则没敢这么做。

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恶意攻击竞争对手,但执法范围不包括微博这类社交媒体。

懂了么?

神州的"神文案"让自己完全区别开了主流专车

文/周掌柜(研习社社员 云专柜社群电商CEO 微信号zhouzhanggui100)从看到吴秀波、海清等知名演员的"Beat U,我怕黑专车"的公关文案中,周掌柜百思不得其解。

同样专车团队的一员,应该说所有的专车公司都在面临着政策的裁判,专车行业都没有完全合规,和一个外来和尚较什么劲呢?

即使较劲,滴滴占有国内70%的市场占有率,痛点和Uber类似,不和巨头PK怎么和替补席上的兄弟动手?

如果碍于关系和情面不想和滴滴开战,起码可以选择对行业问题开炮,哪怕和裁判理论一下,争取一点民意。

对一个已经俘获媒体和受众的运营、营销高手开炮,怎么看怎么像"自杀式袭击"……

从生态系统竞争的角度看,神州这次完全模拟了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口气,抨击"共享经济"的对手们的若干不完美,而Uber商业模式所代表的一系列拥趸都成为了神州的攻击对象,说白了,神州这个营销文案的潜台词可以解读为——什么样的智商让你选择了Uber?

大战刚刚开始,神州智慧的对手还没有反击,神州的竞争同行估计也在密谋借势高大尚的"看热闹营销",但从目前的舆论上看,神州的"神文案"让自己完全区别开了主流专车。

商业竞争生态包括三种方式:掠夺性生态系统、竞争性生态系统和共生性生态系统。

一般企业会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其中之一,或者多项并用。

通俗说:掠夺性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极致",一般在企业发展早期,通过单一创新点,领先监管效率,通过极致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达到最上下游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整合。

其实现在这些专车公司都在用掠夺式生态系统的思维来抢夺司机和客户,那么神州这样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争夺优质司机、优质客户,把注意力放在"扫黄打非"其实是缺少进攻性的,这个和你的战略和竞争力没有关系。

第二种生态系统的形态是"竞争性生态系统",关键词是"挑战"。

商业竞争的中期,为了在自身商业领域中获得独家优势,必然和行业领先者发生碰撞,针对对手弱点出牌是致胜王道。

反观神州,他们没有针对Uber的弱点出牌,而是针对行业的弱点出牌,打倒一片,到处侮辱别人智商。

即使要打Uber,即使要对标Uber竞争,说3-5条自己的优势和Uber对比一下发表就好,这也比只骂人强。

而对于第三种的"共生性生态系统"两大巨头做的都不够理想。

简单说就是——没有做到助人成功,都是自己在玩。

那么神州帮助哪个偏远山区勤劳朴实的农民通过开车融入主流社会了?如果有,这就是共生性生态系统的成功。

开句玩笑:神州这次公关唯一的亮点就是——准确的判断了上证A股的走势,失败的营销行为很快被各种牛熊的争论掩盖。

多少让自己不至于完全头条被暴露。

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竞争的周掌柜,本来无意加入这样的纷争,但是希望能从这个例子里给一些企业提一个醒,还是评价好的生态系统、好的商业模型的那三句话:你能让别人赚钱,别人就围着你转;你能吃到产业链最肥的那块,你就很成功;你能创造新价值,消费者就认你。

常见问题

神州专车的业务模式与互联网专车有何不同?

神州专车的业务结构和它主营的租车业务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自购车辆和自有司机,这是典型的“新瓶装老酒”,而互联网专车之所以被称为创新,是因为它解放了传统交通出行的固定供需关系。

为什么说神州专车打出“安全牌”是偷换概念?

用户呼叫互联网专车,并授权对方获得自己的电话号码用以联系,这是一次契约的履行,与隐私权遭到侵犯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儿。就像你网购了一件商品,需要将电话号码透露给快递员,同样是双方自愿交易。

如何看待神州专车对Uber的营销攻击?

神州专车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素材明确将Uber等同于用户应当反对的“黑专车”,而线下渠道投放的素材则没敢这么做。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恶意攻击竞争对手,但执法范围不包括微博这类社交媒体。

从商业竞争生态角度看,神州专车的营销策略存在什么问题?

神州专车模拟了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口气,抨击“共享经济”的对手们的不完美,其潜台词是质疑选择Uber的用户智商。这种策略没有针对Uber的弱点出牌,而是针对行业的弱点出牌,打倒一片,属于缺少进攻性的竞争行为。

什么是评价好的商业模型的标准?

评价好的生态系统、好的商业模型的标准有三句话:你能让别人赚钱,别人就围着你转;你能吃到产业链最肥的那块,你就很成功;你能创造新价值,消费者就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