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人类火种差点熄灭?极端困境中如何理性决策

人天生不喜欢损失,这是记录在基因中的

贺岁档影片《流浪地球》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在获得知名度的同时也伴随了许多争议。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流浪地球》中讨论最热烈的两个决策问题。

决策一:在发现太阳急速衰老之际,如何挽救地球文明

移民决策中有“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在传统末世科幻片中,大部分移民计划是制造宇宙飞船,带着一部分人类文明的火种逃离地球。而《流浪星球》则选择倾尽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立上万座发动机,直接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

决策二:要不要放弃领航员太空站“火种”计划,孤注一掷引爆木星

在绝境之中是选择“火种计划“还是坚持”流浪地球计划”?引爆木星的逃脱方案,之前就由以色列科学家提出,但是经过联合政府和人工智能“moss“的评估,测算出方案的最终成功率为零。最后吴京个人说服联合政府,放弃“火种“计划,剥离休眠舱,自己驾驶领航员号,做引爆木星的引子,牺牲了空间站上人类数千年文明进化的成果,也成功实现了地球的流浪。

吴京的这个决策在网络上引起争议,有的网友支持吴京,认为“流浪地球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地球上保存了绝大多数的人”。也有网友认为这个决策不够“理智“,如果计划没有成功,人类文明将从此消失在宇宙之中。影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也认为,“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

事实上,在极端情况下,各种强烈的情感和矛盾冲突交杂其间,人们做出理性的科学决策是非常困难的。正如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所说。“大部分人很少依据逻辑思考去做决定,而是习惯从环境里去辨识出模式,然后利用归纳出来的模式,去处理当下的情况。”

洪兰教授曾在混沌创新院针对处理棘手问题时人类的思维惯性,以及如何避免“不那么理智的决策”,给出具体的建议,值得在此分享。因为要做出理性的科学决策诚然不易,但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我们还是提倡科学决策,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的成功与否,关乎着所有参与者。

决策陷阱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你以为的正确决策一定是理性而又正确的吗?不。人的大脑里有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无意识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做出决策。比如2×3等于多少,你可以脱口而出。再比如,走路、骑车、吃饭,都是一个自动化的历程。系统2是理性的,以逻辑为基础,需要缓慢的计算。比如31×28等于多少?你得去想一想,才知道答案。

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很少依照逻辑思考去做决定,而是习惯从环境里去辨识出模式,然后利用归纳出来的模式,去处理当下的情况。

2002年,心理学家卡尼曼拿到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获奖的原因是:“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接下来,我们就这些“认知偏差”详细分析,明白这些,你就会意识到你原来做的决定,其实有着很多的错误。

1禀赋效应

人天生不喜欢损失,这是记录在基因中的。比如有这样一个测试实验,给被试者一个马克杯,然后问他多少钱愿意出售,平均是5块钱;另外一组人没有马克杯,问他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别人的马克杯,平均却只有1块钱。同样的东西,自己拥有的要比别人拥有的要好,价值要高,正如中国那句话“敝帚自珍”、“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就是禀赋效应。

2可得性启发

人只能根据心中马上能够想到的例子,或者例子的鲜明程度来做判断。举个例子,开汽车、坐飞机,哪个比较安全?你会很容意想到飞机失事,觉得飞机比较危险。可事实上,飞机出事的概率比车祸少很多。再比如,你会不会买地震险? 1989年加州大地震,之后每个人都去买地震险,只有心理学家不买。为什么?因为地震很罕见,而罕见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所以人就会高估发生的几率。

3证实性偏差

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证据的倾向。我们常常会忽略跟我们不一样的答案,只看跟自己一样的。比如,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觉得某人跟自己是天生一对,我每次想到他,就打电话来了。然后我看到时间,这时间正好就是我自己生日的时间。其实你忽略了很多信息,比如更多的时候你想到他,他并没有打电话来,或者你没有想到他,他就打电话来了等等。事实上,证实性偏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记者只访问符合他看法的专家,学生做论文,只找支持自己论文主题的东西,一旦答案不一样,会推论仪器不好或其他原因等等。

4锚定效应

人们将已知信息作为基准点,并锚定该点进行判断的行为。一旦设定好基准点后,便不会脱离该基准点。比如,有这样一个实验,美国红杉树很高,有人问是高于365米呢,还是低于365米?受试者说,当然是低了,低多少,回答是257米。如果问是高于55米呢,还是低于55米呢?受试者又说,当然是高了,高多少?回答却是86米。也就是说,受试者被问题中的“365米和55米”给锚定了,由于对红杉树的高度没有准确的标准,因此出现了最终判断的偏差。

5独立事件

每一次都是独立事件,并且最终回归平均值。第一次考试得100分,要表扬吗?有的老师会说,学生不能称赞,一称赞尾巴就翘起来,考得不好了,那怎么办?把他揍一顿。结果第二次又考好了,于是就得出结论,还是打有效。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都是错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独立事件。卡尼曼说,表扬还是批评,跟学生下一次的表现完全没有关系。有实力就可以考很好。只不过,考试一定会有几率,比如题目出的偏不偏。所以一定要注意,每一次都是独立事件,不要误认为期间有因果关系。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比如爸爸很高,孩子很高,再下次,生出来的孩子,可能就会矮一点,不可能一路高上去。

6社会规范VS市场规范

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购买。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实验者在电脑上把圆的图像移动到方块上。5分钟内,做的越多,给钱就越多。实验分成了三组,第一组,每一次5块钱,结果,5分钟之内平均做了159个。第二组,一次只给5毛钱,钱少了,做的也少了,结果做了101个。最后一组,请对方免费帮忙,结果5分钟之内做的比第一组还要多,168个。这反映的就是市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不同——我付出多少,我得到多少,这是市场规范;我做好事,我自己心中得到满意,这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有时候比市场规范管用,但是这二者不能共存。比如第一组还是给5块钱,第二组给5块钱的巧克力,巧克力是一个礼物,本来可以唤醒社会规范,但标明价格后,就不一样了。礼物标上价格,就不会再唤醒社会规范,只会让你觉得我今天做这个东西,是为了钱。

7心理账户

每个人对于消费都会有一种预期。想象一个情况,如果你要去看电影,花80块钱买了两张票,在电影院门口发现,票不见了,你会不会再花钱去买?大多数人会选择不会。换一个情况,还是去看电影,到电影院门口发现,用来买票的80元不见了,你会不会用支付宝或其他方式来买票?大多数人选择会。这就是心理账户。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内隐的心理账户系统,虽然没有写下预算,但心里会有一种预期,每一类消费可以花多少。情况1中,丢失的是电影票,电影票丢了,这笔心理账户就损失了,不会再另外购票。情况2中,丢失的是现金,不是电影票,看电影的心理账户并没有损失,所以会选择买票。

结论

当一个决策失败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要能区分“运气不好”和“决策错误”科学决策是追求决策过程合理,但结果好坏是不能控制的。你不能认为结果不好,就是决策错误。但坚持科学决策,多次科学决策的总体结果会更好。所以曹操在征乌桓胜利后,奖赏了哪些当初反对他征乌桓的人,因为这一次九死一生,完全是因为运气好。

总之,今天跟各位分享的内容,就是希望你能学会独立思考之后做出决策。而且,当你思考的时候,要想办法用逻辑框架思考,帮助你不要出错。而且,错了以后,也不要一直责怪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你责怪自己的时候,你的精力就都花在懊悔上了,就没有时间去想到底要怎么做,也没有时间去想正确的事情了。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飞鸟集》

常见问题

《流浪地球》中两个主要决策问题是什么?

第一个决策是在发现太阳急速衰老时,如何挽救地球文明,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第二个决策是在绝境中是否要放弃领航员太空站‘火种’计划,孤注一掷引爆木星。

什么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人天生不喜欢损失,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评价更高。例如实验显示,拥有马克杯的人平均愿意5元出售,而没有杯子的人只愿花1元购买,体现了‘敝帚自珍’的心理。

什么是可得性启发?

可得性启发是指人们根据心中容易想到的例子或事件的鲜明程度来做判断。例如,人们因飞机失事印象深刻而高估其危险性,实际上飞机出事概率比车祸低很多。

什么是证实性偏差?

证实性偏差是当人确立某个信念后,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该信念的证据,忽略相反信息。例如记者只访问符合自己看法的专家,学生做论文只找支持自己主题的资料。

锚定效应如何影响决策?

锚定效应指人们将已知信息作为基准点进行判断,一旦设定基准便难以脱离。例如实验中对红杉树高度的判断受问题中预设数字(365米或55米)的影响,导致估计偏差。

科学决策的关键是什么?

科学决策追求决策过程合理,但结果好坏不可控。不能因结果不好就认定决策错误,多次科学决策的总体结果会更好。例如曹操征乌桓胜利后奖赏反对者,因胜利有运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