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很多企业提供的服务能覆盖到传统企业难以触达的广泛区域,看起来似乎潜在用户规模很大,商机无限,但为什么很多企业仍盈利缓慢甚至无法盈利?卫哲老师的思考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开谜题:传统行业或互联网行业要一直问自己,规模等不等于效益?
什么是规模效应?它有几个维度
卫哲老师认为,规模效应要从3个角度来看:用户、商家和企业自身。
1、第一个角度:用户。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选择就近及时的服务才是王道:3平方公里以外的服务再好,也不一定能解决燃眉之急。比如一个消费者在北京朝阳区。你告诉他,全北京或者全中国,有10万+的餐厅入驻了我们的平台,可供你选择。消费者会说,so what,我只关心我附近3公里内有多少餐厅。我只想中午在朝阳区吃碗面,你们从海淀区的餐厅送过来,面条都变成面疙瘩了,午餐都变成下午茶了。所以你在3平方公里以外有多少商家,这个规模对消费者来说没有意义。
2、第二个角度:商家。
对于商家来说也是如此。就算这个平台上有100万的全国用户,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关心的是,我门店附近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多少有效用户,我每天能成交的单量有多少。也许在百万用户的平台上,我一天能做到50-100单,已经是很不错的业绩。
3、第三个角度:企业自身。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讲,我们将规模效应分为三类,分别是3平方公里规模效应、同城规模效应、全国规模效应。
3平方公里规模效应
如果你在最初的3平方公里内赚不到钱,那么即使你有100个3平方公里也还是不赚钱。
走出3平方公里后的业务,便和这个商家没关系,商家不会因此给企业更高的返点或者降低成本;消费者走出这3平方公里,也和企业没什么关系了。几乎所有的O2O,就是几平方公里的规模效应。(注:3只强调密度,不一定绝对的3平方公里,也可能5平方公里)
同城规模效应
有些规模效应需要消费者、商家、平台在同城时,才能发挥效用。比如找工作、找房子、搞维修、搬家……在朝阳区居住的人,很多愿意在海淀区工作。因为租房子跨个区的成本很低,过程很简单。然而跨城市呢?这些服务在跨城市就没有什么规模效应,所以这个叫同城规模效应。
这类服务如果在同城内都亏钱,即使扩展到20个城市,也难有改观。
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效应
这类规模效应比较幸福。亚马逊、京东、天猫,包括传统零售的沃尔玛、百安居,它们有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效应。为什么?假设百安居在全国有50家门店,即使每家店面都不赚钱,但这50家店联合起来则可实现盈利。因为集中采购可以使得百安居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增强,进而获得利润空间。
近200家门店,为什么在中国沃尔玛拼不过大润发?
沃尔玛是全球大型连锁超市,应该是划分在具备“全球规模效应”行列的,但是其在中国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沃尔玛的失误在哪里?在于其先进的全球采购-区域配送体系优势,在中国难以显现。
沃尔玛著名的“天天低价”政策,来自于它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标准、大量采购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全球采购成本的最大降低。但是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本地商品和沃尔玛标准采购的商品是不一样的。中国消费者更青睐优质低价的本土消费品牌,而非陌生且价格不菲的进口商品。
不管沃尔玛选择继续采用全球供应链,还是改用本土中小供应链,原先引以为傲的全球规模优势在中国市场都难以发挥。因此,尽管沃尔玛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分布了100-200家门店,其规模效应仍然比不上中国本土低价超市大润发、华润。
只有非常少的企业,它的业务模式具有全国或者全球规模效应,也只有这些企业的跨地区拓展增量才是有意义的。
你在做哪一级的规模效应?
企业在清楚判断自己所处"规模效应"后,才能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
打开财务报表,看看每一行成本是3公里成本、同城成本还是全国成本。
如果你的全国成本很多,比如营销费用占全国成本很多,那么在营销细分项上,你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如果你的营销费用很低,或者全国没什么网点,只有一两个或者五六个城市,那么千万不要做全国性广告,没有意义。你的规模效应属于同城的类型,在全国网点形成之前,做同城广告还有点意思的。
有的甚至连同城的广告都没有意义,因为你是3平方公里的网络效应,3平方公里的营销才有意义。
你的规模效应判断对了吗?你在做哪一级?
*本文由研习君鸭梨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成,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直接在下方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