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关于找人创业公司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找人。雷总曾经有句话流传甚广:要找就找这个行业里最牛的人,一起来创业。在激动之余,很多人会错了意。德哥告诉我们:他和雷总怎么认识的?他的太太和小米另一位创始人的太太是同窗!雷总怎么说服他的?前前后后谈了三次,最后才决定。
束健:各位,以雷总的见识,搞设计的人里面一定有比德哥高的吧,但最后为什么还是找的是德哥呢?原因很简单,是朋友的朋友啊!所以,找人别好高骛远,先从朋友开始吧。如果你连朋友都说服不了,还想说服其他人?再来,以雷总的身份和阅历,说服德哥加盟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啊,所以,神话的背后都是心酸。在找人的道路上,只有付出最大的诚意,才有可能成功。
故事二:麦肯锡库管
德哥说服了一个同学加盟小米。这个女同学具有麦肯锡背景,确实很强。但是刚来,没岗位啊,于是就先做了库管。于是乎,江湖上就有了,小米的库管都是麦肯锡毕业的。
束健:各位,听到这里,是否觉得小米的精英战略很成功啊?可是,我关心,这位同学的薪酬应该不低吧。看到一个特别合适的人,要把他拉进来,没有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背后的支撑除了愿景之外,一定有白花花的银子!所以,雷总说的另一句话也很关键:要融到花不完的钱!这是硬道理!
故事三:小米手环的前世今生
小米原来也是看好手表的,但为什么最后不做了呢?德哥告诉我们:因为苹果还没出来。苹果没做,所以供应链没人能整合;苹果没做,所以客户教化没人能搞定;苹果没做,所以价格没法确定。那怎么办呢?于是乎,就做手环吧。当时的考虑的是,手环做出量之后,这批忠诚的用户会很容易转到手表上去。故事就是这样的。
束健:有各种各样的报道,小米要超越苹果。其实德哥说的是大实话。在硬件领域,苹果领先其他公司远远不止一条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抄苹果,那是愚蠢;抄袭其他人,那是无耻!小米选择先做手环再做手表,这是务实的选择。所以,各位将来再看到各种挑战的报道,你要清楚,这是营销!
故事四:商业模式
小米在做移动电源时,其实观察了很长时间。德哥告诉我们,这个生意的本质其实是电源尾货生意。一直到,小米有机会用最低的成本掌控供应量之后,他们才决定投入,做了一款极致的电源。德哥对其他的竞争者提出质疑:我搞不懂为什么其他人还可以比我们卖的更低,怎么赚钱呢?因为我们已经把成本做到最低!
束健:小米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已经路人皆知了。硬件可以不赚钱,靠软件和服务来盈利。那么做移动电源为什么就没考虑这一点呢?为什么就一定要强调硬件成本呢?事实上,小米目前最大的利润依然来自于手机的销售。只不过,它基于的逻辑是追求最低的中间费用和最大的规模经济。所以,不要被传说迷惑,踏踏实实的做产品,把性价比做到最大,之后的事,相信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发生的就当做故事好了,毕竟我们还能活着。铁人三项模式很好,在师傅都还没练纯熟的时候,其他人效仿,说是东施都抬举了!
故事四:关于供应链
这是一个最悲催的故事,也是相对曝光度更高的故事。小米决定做手机后,高性价比是关键。这里面供应链的整合就成了突破点。既要有苹果品质的供应商,又要有相对低的价格,这一点即便对于小米也是难题。德哥说,那一年的某个月,他们坐在咖啡馆里,得到了最后一家拒绝和小米合作的消息。那时候,好像真的做不成了。
翻过年来,日本大地震,很多日系厂家严重受损。他们看到了机会。雷总带着团队直接飞到了夏普。他们的诚意打动了夏普,最终夏普同意试一下,给了30万的量。虽然这个量仅仅是他们要的三分之一,但是已经是个好的开始了。在这之后,以夏普为由头,又攻下来一家又一家,最终才完成了供应链的整合。
束健:看到这里,不知各位是什么心情?我不知道,他们在那几个月是怎么熬过来的?年是怎么过的?今天看起来很轻松写意的故事,做为经历者又该有怎样的心境?即便如雷总,如小米,这样的公司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创业真的没有什么神话!有的只能是坚持,是热情,是不惜的努力!
小米的英文名来源于移动互联网的前两个字母。德哥说:他更喜欢下面的解读!各位可以体味这种创业者的心境了吗?在今天的时代,人与人之前的区别并不是我在创业,而你不是。更大的区别是心态,是一种勇于挑战自我,挑战不可能完成目标的勇气。带着这种心态去做事,即便过程中有种种的不堪,但是这种经历会让你成长,会让你无悔!当某一天回首过去时,你也会像德哥一样,对过去的不堪淡然。
伟大首先来源于对自身的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