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如何策划自己的葬礼?这问题乍听有些奇葩,甚至有点瘆人,但也许就是这样顽童般的当头棒喝,可以成为你真诚面对自己、接受自己、与自己热闹相处的起点。潇洒不羁的喜舍创享创始人、混沌创新院2018级6班学员李想,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我们的身边其实一直有一个朋友,TA非常了解我们、非常懂我们,TA的名字就叫你自己。
01
各位好!我是李想。 开始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所设想过的跟你本人相关最隆重的场景是什么?婚礼、孩子出生、离婚Party、公司上市、中了彩票?都可能是。
我曾特别认真地思考过关于我的那个隆重场景:我的葬礼。在我30岁的时候,很有幸被医生告知我需要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我当真了,认真策划,要请什么人,怎么阻止他们送又大又丑的花圈,他们要不要随份子,要是不随份子来年清明要不要去找他们,化妆师会不会把我画成李逵?
我一直焦虑于这些细节,但最后发现我最害怕的是没人来。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来参加我的葬礼,是因为一场不得不来的礼貌商务秀,还是因为他舍不得我?
你们可能觉得我很奇葩,竟然会考虑这个。更奇葩的是,策划这一切的过程,我的家人全都不知道。不仅这个事,我人生中非常多的重要决定,我都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过。换工作、换城市、谈恋爱、买房卖房、创业,都没跟别人商量过。
我有一个不一定对的想法,我觉得人生来孤单,孤单是一场伟大的平等,生命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自己处理就好。
02
我怎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和生活方式呢?这两年很流行一个词叫原生家庭,我不得不把我的父母拉出来背个锅。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彼此是初恋,至今幸福美满。他们跟中国绝大多数传统父母不太一样,他们不太有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牺牲的传统奉献精神。
举个例子,我1岁的时候,我妈进修读书,两年脱产,只有寒暑假回来。我妈毕业回来了,我爸进修,两年脱产,只有过年回来。两个人在当年不到30岁的年纪,撒欢享受自己迟到的大学时光,我苦苦守候每月一封的家信。
从画画到拼音,到只言片语,父母留给我的不是追在屁股后面喂饭的场景,而是我到今天都可以向身边所有人炫耀的,你们人生第一封信是几岁收到的?不好意思,我是1岁。
后来他们毕业了,回到家发现他俩都不到30岁,家里有一个孩子,怎么相处?他们就想了个办法,再生一个孩子,让孩子们相处。于是很幸运的,5岁那年,我有了一个弟弟。我弟小时候,我们家的口头禅是找你姐。等我弟长大了,我们家的口头禅变成找你弟。
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父母让我们每个人都铸就了特别独立自主的小领地。
我父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我爸像陶渊明一样热爱养花、种草、钓鱼、嫁接果树,所以在乡下弄了一个小院。我妈爱徒步、登山、朗诵,常年占据朋友圈全民K歌打榜前三。他们在各自领地生活着,我妈会突如其来扎到小院,品尝一下绿色土特产;我爸会突袭我家,检查一下我妈的文娱事业成果。
他们结婚35年了,依然有话说,依然有无穷的新鲜事,依然彼此崇拜,我非常非常羡慕。
我们聊过一件事,我爸妈退休的时候,我问他们要不要来跟我一起生活。我妈用看神经病一样的眼光看着我说,她还有她的朋友和生活,她几千公里到我这儿干嘛呢?我就卖惨,我说我工作不容易,我问她要不要来照顾我。我妈用特别不可理解的眼光看着我说,不能请个保姆吗?于是我就卖乖,我说他们总有一天会老的,我要照顾他们,我妈就特别冷静地说,养老院的护工都比我专业,而且他们分分钟攒起麻将局,我能帮上什么忙?让我给他们挑个贵的养老院就行了。
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因为在我家里,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我牺牲过,所以就有权干涉别人。
上上周我家里世交的一位长辈癌症晚期,我跟我妈电话里聊到这个话题。我妈跟我说,如果有一天她和我爸面临这样的境地,她求我一件事,就是我要如实告诉她,她在面临一个什么境况,她该如何选择,她的生命还有多久。为什么?因为生命是她的,还有几天她应该知道,她来决定那几天花在哪儿、花在谁身上,我没资格瞒她,没有人有权利替她做决定。我说好的,我答应她。
所以,你们能够理解我面对葬礼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去跟家里人商量的原因了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有权利自己做决定。
我特别爱在跟朋友聊天时把我爸妈拉出来讲讲,不是因为他们爱得感人肺腑,遗产众多,而是因为我觉得他们超酷,超有趣,他们是我这辈子遇到的第一对特别棒的朋友。
03
所以你们也应该听得出来,我小时候父母没时间陪我,体弱多病又不能出去玩,没有玩伴,我就只能自造剧场。我住的房间里有一个书柜,是我爸妈的书柜。一对文艺青年,不到30岁,你们可想而知书柜里都有些什么。从金庸、古龙到岑凯伦,从巴金、鲁迅到耶夫斯基,就连《东方快车谋杀案》我都是小学四年级前看完的。
我从只能读插图,到旁边、部首读半边,到囫囵吞枣、连蒙带猜,到终于在小学四五年级把一柜子的书都读完。我突然发现没有小伙伴跟我玩不重要,我有一个剧场,这里有所有这个剧中的人物,我拥有了跟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我每天都可以跟自己演跟自己游戏。
于是我就发现,一个人独处怎么会是寂寞的呢?我每天回家,开门,鞋子踢到一边,包放下,伸手开一瓶酒,喝一口,我身体里第一拨人就安静喝酒去了;走到桌子前,音乐打开,身体里另一支小分队就去听音乐了;然后iPad放上《奇葩说》,另一拨人看撕逼大战去了。这时候我可以坐下来刷刷手机,另外一支小分队上来开始回微信,然后我打开电脑,开始补混沌创新院的作业。我家每天高朋满座,同志们,怎么会孤单寂寞呢?
我还有一段很幸运的经历,我曾做了七年电台主持人。其实做电台主持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每天直播间就你一个人,白天要跟小朋友说一个小时的话,到了晚上要再跟成年人说一个小时的话。每天我都得拼命想象,有个人在我对面,我要跟他对话。
因为一直跟人对话,我学会了安抚别人,意外地也获得了安抚自己的能力。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小时候给我埋下了一颗种子。因为热爱阅读,所以我拥有了这个世界所有的剧场,我有一支小分队陪着我。因为独特的电台主持经历,使我习惯了一个人说话,并且自己给自己回应,打磨了跟自己相处的能力。
这大概就成了你们今天看到的我,一个不管有没有跟人在一起,都感到愉悦的我,一个我相信我先愉悦了,你们才能高兴的我,一个坚持一个人生活的我。
04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些,我并不是鼓吹放肆,也不是鼓吹自由,更不是鼓吹Open。我只是想告诉你,当你在某些时刻彷徨失措、不知向谁求助时,当你在一段明明是两个人的关系中却无话可说、倍感寂寞时,当你在在一群人的喧闹之后独自神伤、黯然失色时,当你在一个城市披星戴月,却没有等你的那盏灯时,也许你可以回头看一下,你的身边其实一直有一个朋友,TA非常了解你、非常懂你,TA会设身处地为你着想。TA的名字就叫做你自己。
最近有个节目很火——《我就是演员》,其实我们都跟演员一样,不断被要求在不同场合中扮演各种角色。人生这个导演告诉我们,请你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角色:父亲、儿子、丈夫,母亲、妻子、女儿,学生、老师,员工、老板,下属、领导……这些角色我们演得还不错,因为演得不错,所以办葬礼的时候,可能会有人送上一个花圈,说某某公司纪念。
但我们把自己演砸了,我们真的把自己演砸了。我们演好了所有角色,唯独演砸了自己。
在生命最后时刻流走的时候,当一切的明天都没有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辈子你开心吗?你为自己活过几分钟?你有真正遵从自己的意愿说过一次"不"、"好"、"我不要"吗?你有哪怕半小时的时间留给自己?
所以像那首歌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其实就在你身边,只是不好意思,你将自己的生命活成了别人的时间。
这个世上有太多课程、学校,他们教我们怎么沟通,怎么取悦别人,怎么谈判,怎么跟别人相处,但从没有人教我们怎么跟自己相处,怎么面对自己,怎么跟自己对话。
学会跟自己相处、和解和沟通,也许是对我这个生命个体最大的善意。所以,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好朋友: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最后,你们知道的,我演讲是要唱歌结束的,今天就唱一首老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老朋友,抱一抱,摸摸头,我是我的好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