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一:小米型“1 TO N”的自嗨型社群必死无疑

文/张天一(伏牛堂创始人)最早我做伏牛堂的社群时,我想,得学习小米的社群组织模式啊。于是我认真地看了小米。但

最早我做伏牛堂的社群时,我想,得学习小米的社群组织模式啊。于是我认真地看了小米。但细想后,我发现小米根本不是社群,丫更像是一个宗教组织:所有人是以雷布斯或者小米手机为核心的狂热和发烧,组织架构是金字塔状的,所有人都以最顶端的小米品牌或者产品为中心,而社群成员之间没有太多的链接。

小米是一个典型的“1 TO N”金字塔粉丝组织结构,上面有一个红太阳,所有人都膜拜这个红太阳。社群的本质在于连接,连接的本质在于产生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规模效应和涌现。一点对多点的连接恰恰不会产生涌现,也结成不了生态,只会消耗其崇拜对象。

互联网时代的任何生命体的迭代周期都在变短,“神”也不例外。当“1”衰竭的时候,就是“N”散去的时候。红极一时的苹果和小米的危险趋势就是典型例子。据说,AppleWatch的总销量仅有279万部。而在上个月的618中国电商大促中,小米甚至没有进入几家电商平台手机销售的前两名。这都说明:狂热在衰退。

那么我理解的社群应当是怎样的呢?

伏牛堂的社群是霸蛮社。我当时就琢磨,难道我要做一个社群,天天很多人围着说我们的米粉有多好吃吗?好像有点蛋疼。我又想,难道我要做一个社群,找人给我的产品起名字吗?好像也有点蛋疼。

我觉得,这种以品牌为核心的“1 TO N”自嗨型社群基本上都必死无疑。一个好的社群一定是“N TO N”自组织类型的。

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我们的消费者里面超过80%都是85后年轻人。于是我发现自己除了卖粉,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平台哇。伏牛堂在输出价值观,吸引同类年轻人哇。所以伏牛堂不仅是米粉,更是代表了“霸蛮”的价值观。伏牛堂应当成为年轻人的连接器。

由此,产生了我们现在的社群模式:有若干个兴趣小组,例如篮球社、登山社、跑步社,大家以伏牛堂的品牌为核心来自组织活动。慢慢地伏牛堂甚至都成为了霸蛮社体系下的一个兴趣小组:叫做卖粉社,因为很多对伏牛堂感兴趣的人加入了我们的组织,从用户变成了我们的员工。

即使是这个微信号,我们也托管给社群自媒体兴趣小组的小伙伴们来志愿运营。这种社群,我称之为陌陌2.O版本的社群组织形式。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伏牛堂官方公众号(ID:funiutang)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年费1000元,听顶级商学院才有的课程

常见问题

小米的社群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作者认为小米的社群模式是典型的“1 TO N”金字塔粉丝组织结构,像宗教组织,所有人以雷布斯或小米手机为核心,成员之间缺乏链接。这种一点对多点的连接不会产生涌现效应,只会消耗崇拜对象,当顶端的“1”衰竭时,粉丝就会散去。

伏牛堂的社群“霸蛮社”是如何运作的?

伏牛堂的社群“霸蛮社”是“N TO N”的自组织类型。它由多个兴趣小组构成,如篮球社、登山社、跑步社,大家以“霸蛮”的价值观为连接点,围绕伏牛堂品牌自组织活动。伏牛堂本身也成为一个兴趣小组(卖粉社),社群成员甚至可以志愿运营官方微信号。

什么是“自嗨型社群”?为什么说它必死无疑?

“自嗨型社群”指的是以品牌为核心的“1 TO N”社群,所有人围绕品牌或产品进行互动。作者认为这种社群必死无疑,因为其本质是单向的崇拜和消耗,缺乏成员间的有效连接,无法形成生态,一旦品牌吸引力衰退,社群就会瓦解。

社群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指出,社群的本质在于连接,而连接的本质在于产生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规模效应和涌现(Emergence)。有效的社群连接能够创造出超越单个成员简单相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