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360儿童智能手表走过的那些坑

“没有完美的产品,产品经理每天都是在不断做选择,一定要在用户最痛的点上进行突破,如果用户接受了最痛的点,其它的缺陷都可以容忍。”

“没有完美的产品,产品经理每天都是在不断做选择,一定要在用户最痛的点上进行突破,如果用户接受了最痛的点,其它的缺陷都可以容忍。”

做硬件的时候,发生的争论比软件要多得多,特别是涉及到工艺、材质、外形,有没有屏幕,要不要键盘。最后所有的选择都是来自于用户怎么看,而不是你做出一个产品,想创造一个新的门类,妄图教育用户。教育用户不是不可以,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足够的广告投入,需要足够强大的市场行销。但是对今天很多的初创公司条件不具备。如果想做一个爆款单品,一定不要挑战用户的常识。

前两代手表:电池是硬伤

我们已经做到儿童手表第三代,前两代我们的产品经理犯了很多错误。最早设计的时候,他们希望满足0岁-12岁小孩的需求。大家觉得这个想法对吗? 0岁小孩和12岁小孩胳膊的粗细太不一样了,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最后这个表只能做得很小。这就意味着电池很小,我们最早的电池只有200毫安。电池小意味着你的待机时间只有一天,每天都要充电。所以这就变成了最致命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手环大家也戴不下去了。即使有一次忘了充电,发现觉得不戴也无所谓,慢慢就放弃了,粘性不够。所以我们在儿童手表上电池的问题上非常困扰,内部争论很厉害。

用户反馈里,每天要充电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实际的用户很反感每天充电吗?其实不是。因为,手表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定位的问题,我们当时主打的卖点是什么?孩子防丢防诱拐防走失,这个点对不对?非常对,在座只要是父母都会买,但是问题就是买的人是我的用户吗,不是,用户是孩子。所以从实际用户孩子的角度说,这个手表对他有价值吗?他是被迫戴上的,没有乐趣,只能看时间。小孩需要看时间吗?不需要,所以他觉得没什么用。他也没有动力充电,反正跟他没什么关系,而父母可能经常忘了。

通话是最大的痛点

这就是前两代产品非常尴尬的地方,到第三代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电池做到500毫安,手表必然就大。我们决定,手小的孩子我们不管了,必须把电池做到500毫安以上,必须待机超过三天。通过大电池和软件的优化解决待机问题。做任何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当你试图满足更多的用户时,产品必然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而且很多争论都是脱离用户的。

我们之前的手表是假定很多的学校不让小孩带手机,太小的孩子不能给他手机,小孩也没有打电话的需求,就把打电话的功能给屏蔽掉了。

360儿童卫士智能手表(第三代)之所以最初我们的手表不愿意做通话功能,是因为电池小,孩子老打电话会把电耗完了。这个逻辑听起来是对的,当时被误入歧途。我们做到第三版的时候突然发现,安全是一个基础需求,但不是一个体验点。毕竟中国有再多走失小孩的案例,但是对每个人来说遇到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没有遇见的事情没有发生,就没有体验,父母一天最多定位孩子两次,不可能天天定位。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反而不用,因为他知道孩子在学校,他周末小孩出去玩的时候才用。

第三版我们把打电话的功能恢复了,就是父母可以随时拨一个电话到手表,就像一个真正的电话,小孩可以跟父母对话。小孩遇到任何的情况,哪怕就是想爸爸了,想妈妈了,他按一个键可以直接的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这个功能变成今天我们第三代儿童手表最主要的核心功能,不仅仅是一个安全的工具,还成了一个沟通的工具,才真正把体验为王做出来,因为小孩子有体验,使用频度和黏性产生了指数级的上升。

即使在新加坡这种不会出现小孩诱拐的安全城市,很多的父母也会希望每天小孩在学校的时候打个电话问问怎么样,放学的时候如果父母还没有下班,告诉孩子回家做作业不要贪玩,早点回家,小孩坐地铁的时候关心问路上怎么样,因为沟通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我们产品经理历经三代,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最后重新回到了我说的痛点、刚需、高频和简单。丢孩子是痛点,防丢也绝对是刚需,但是频度太低,通信是刚需,是痛点,又是高频度的应用。所以今天我们的手表就是三个功能,跟孩子随时保持通信,小孩一键呼救,再加上随时定位小孩防走丢。

成了刚需,就能容忍缺点

小孩用电话还产生了一个效果:过去带一个防丢手表和班上的同学在一起没有办法秀的,所以你的产品就不能再产生推荐。但是现在的小孩,班上如果说有一个同学用手表跟爸爸妈妈通了一个电话,其它的小朋友会怎么看?可能马上就传开,大家都要买。现在小学生也要跟好朋友通话,电池还是禁不住折腾,所以怎么解决待机问题。继续把电池做大吗?那样手表太大太重。很多小孩学会了自己充电,我们给他做一个小的充电宝随身携带。为什么?因为他有了刚需,他为了这个刚需就开始容忍你的缺点。

今天苹果手机的电永远是不够的,为了美观乔布斯牺牲了电池,所有用苹果的人都必然带着一个充电宝,方便吗?不方便,但是今天我们所有人容忍了不方便都带充电宝,都养成了习惯。还是因为手机满足了你的刚需和痛点,这种强大的拉力使你可以容忍产品的缺点。

我们不再增加500毫安大电池,再重的话戴在手上就不舒服。用户喜欢这个功能我们会做一个儿童的充电宝,或者说儿童的充电书包,书包里放一块电池,手表和书包一接就可以充电。这不是完美的方案,但是用户可以接受。

我们通常忽略了用户最本质的需求,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功能,都没有打动用户。没有完美的产品,产品经理每天都是在不断做选择,一定要在用户最痛的点上进行突破,如果用户接受了最痛的点,其它的缺陷都可以容忍。

*本文由周鸿祎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内部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转载或投稿请联系微信warmly11。↓↓↓ 想要听课,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常见问题

360儿童智能手表前两代产品存在什么主要问题?

前两代产品的主要问题是电池容量太小,仅200毫安,导致待机时间只有一天,需要每天充电。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粘性,因为一旦忘记充电,用户就可能觉得不戴也无所谓,逐渐放弃使用。

第三代360儿童手表在功能上做了哪些关键改进?

第三代手表将电池容量提升至500毫安以上,待机超过三天。最关键的是恢复了通话功能,使手表从一个单纯的安全工具变成了亲子沟通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使用体验和产品黏性。

为什么通话功能成为了儿童手表的核心痛点?

因为安全(防丢)虽然是刚需,但发生的频率太低,无法形成日常体验。而通话是刚需、痛点,并且是高频应用。孩子可以通过手表随时与父母沟通,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沟通需求,从而成为产品的核心功能。

产品经理在设计中应如何做出选择?

产品经理应不断做选择,关键在于必须在用户最痛的点上进行突破。只要用户接受了最核心的痛点,他们就能够容忍产品的其他一些缺陷。产品的选择应基于用户视角,而非试图创造新品类去教育用户。

用户是如何容忍产品缺陷的?

当产品满足了用户的刚需和核心痛点时,用户会因其带来的强大价值而容忍产品的缺点。例如,苹果用户因手机满足了核心需求而容忍电池不足并习惯携带充电宝。同样,孩子为了使用通话功能,也愿意接受携带充电宝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