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一个CEO要抓紧犯的错,和绝不能犯的错误

说实话,说大实话!这门课最吸引混沌君的原因,就是程浩老师风趣犀利,不说没有指导意义的空话,只说局外人想知道的真心话。下面这些话,不少创业者,或者尝试新业务的人来说,可能会十分扎心。虽然宽慰的话很舒服,但真相让你更有收获。

1、痛点不痛,刚需不刚,这对于很多创业者绝对是大概率事件。

2、什么叫刚需?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率提升10%,成本降低15%,这都没有意义,这就是在给竞争对手打工,必须得是极大。

3、在中国创业基本上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谁比谁都快不了多少。藏着掖着,怕别人抄你,带来的风险就是你干了一年,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显然后者的风险更大,所以闭门造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4、即使踩中了BAT的核心赛道,那就早死早超生,至少比打了两年然后被BAT击败了要好很多。

5、创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招了很多新手,表面上省了一些钱,但是新手有培训成本,这是隐形成本。我要是招人,前一百个人我都不招新手,我都要招有经验的人,并且在招人的时候,通常会招两个熟手干四个人的活,发三个人的薪水。

6、一个公司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时间成本。“创业公司最大浪费,不是上班时间刷微信,也不是广告花了钱没有效果,也不是办公室租大了有些浪费,而是我们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用。”——这句话来自李善友教授,我觉得非常非常精辟。

7、避免各种刷数据。就一款游戏而言,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我是产品经理,我有100种手段来刷数据。

8、精益是术,大势为道。道对了,你才轮得到谈术;道错了,轮不到谈术。创业必须要建立在一波红利之上。

9、三五个人做不好的项目,三十、五十人同样做不好。如果这件事本身就是错的,跟放多少人就没有关系。

10、内部创业最烦的就是老板天天问寒问暖,动不动就问产品怎么样了,有多少数据了。其实老板问什么对你来讲都有特别大的压力,所以高层少骚扰。

11、内部创新要去KPI化。因为你要什么KPI我就做什么KPI,但创新业务很早期的时候,项目做什么都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的KPI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12、提倡重奖不罚或者重奖轻罚。创新业务本身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因为创新不成功就受到惩罚,那谁还去做创新业务。

13、容忍失败,甚至尊重失败。我们太以成败论英雄了。这种导向特别不利于创业创新。简单讲,我们要承认创新的失败,不管是创业还是在内部创新,失败是常态,企业必须对这件事有耐心。

14、创新类的业务放在内部特别容易形成平台惰性,即容易夸大平台的价值,丧失个体的能动性。简单讲,平台很大,我的产品不需要做那么好,差不多就行了,反正平台有流量;而且做太好了这个季度虽然达标了,下个季度KPI太高了,这都叫平台惰性。

精益创业方法论,当下尤为重要在这个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趋于褪去的时代,请问谁还敢大开大合,一上来就说,我要干一票大的?小步快跑,不断低成本试错,用“小米加步枪”的方式验证你的想法,才是当前做新业务的基本守则。

15、任何一个生意,被需要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即使对于很聪明的人想创业,想象的用户需求跟用户的实际需求可能也是千差万别的。哪怕是谷歌眼镜和亚马逊音响。

16、精益是什么?如果两个字概括——试错;如果四个字概括——快速试错;如果七个字概括——低成本快速试错。

17、作为投资人,我在与创业者交谈时往往会问五个问题:这件事到底刚需不刚需?这件事的市场空间有多大?这件事怎么赚钱?这件事为什么是你做?这件事的竞争壁垒在哪?而这五个问题中,是否是刚需永远是最重要的。

18、精益的背面是不精益,不精益通常有五种可能性:问题找错、解决方案做错、闭门造车、过早优化、过早扩张。(编者注:每一个问题都有详细解释)

19、对于创业者,把你的产品最牛的特性让用户很明确的感知到,这点是极其重要。比如,用户怎么知道一个路由器到底有没有辐射呢?

20、精益创业正确的姿势是要先有需求探索。即我找到一个痛点、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用一些非常轻度的东西先去试验一下;需求探索之后,就是用户验证,用MVP做出一个小实验品,让用户使用,并拿到一些真实的反馈;之后再去做推广,推广之后会有真的用户需求,然后我们再继续去验证和探索,这个是正确的步骤。

21、需求探索核心就是六件事:第一,先找到痛点。第二,常识判断。第三,头脑风暴。第四,找到核心用户。第五,用户访谈。

22、常识永远都很重要。常识帮助你判断这到底是不是痛点,常识告诉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事情,常识反应出这个领域你擅长不擅长,常识揭示出你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户。

23、用户访谈一定要走出办公室!而不是请用户到你的办公室。

24、用户验证阶段的步骤:第一,找到最需要验证的问题;第二,针对这个问题设计MVP;第三,收集数据、亲自体验、再次访谈;第四,总结:验证假设。

25、只有数据是不够的,必须要亲自体验。法则一:数据是辅助,绝对不能替代自己的亲自体验;法则二:创业公司的CEO就是首席产品经理。

26、一般来讲,大公司的内部创新是很困难的。内部创新如果不精益会带来什么问题呢?费时、费钱、费人、企业的领导人丧失了信誉。

互联网的常识&轶事这是让这门课更具魅力的一部分,案例充实,互联网大佬的经验,哪怕是不创业的人,听起来都生动有趣。如果你能将这些常识和故事用在自己的工作思考中,会使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27、通常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对于迅雷,我们的核心用户是游戏玩家,因为玩游戏通常需要下载几个G的安装包。比如滴滴打车,商务人士是滴滴打车比较核心的用户,如果一年只打一次,那显然不是核心用户。

28、为什么用户访谈不能代替MVP?首先,你要观察真实的用户行为,而不是他口头说的,因为用户心目中想的东西≠实际;用户碍于面子可能会说一些并不准确的话,只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能收集到真实的用户反馈信息。第二,了解真实需求,看用户是否真掏钱。第三,可以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顾客行为。

29、一个产品的注册流程是非常细水长流的,其长期价值一定会超过买广告的量。如果你的注册率每天能够提高1%、2%,长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是没有人重视,因为它是隐性成本。

30、我非常钦佩马化腾,大家知道腾讯有多少款产品吗?有上千款产品,据说马化腾都一一试用了。公司这么大,有各种组织、人事、考核方面的事,还能够这么关注产品,这个是极其困难的。

31、百度早期的时候,有一个叫专门吐槽bug的邮箱,大家知道谁在里面发邮件最多吗?李彦宏本人。

32、腾讯有两个部门都在做影视,一个是腾讯的游戏部门,游戏做影视很正常,共同的IP;还有一个是腾讯的视频业务部门,视频做影视也很正常。把这个问题摆到马化腾面前,哪个部门到底做影视?马化腾的答案很简单,都做吧。所以一个叫腾讯影视,一个叫企鹅影视,哪个做得好算谁的。鼓励内部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33、作为vc,我在和创业者聊完之后,通常会有三个答案:“interesting”,有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呵呵,你这个产品我完全不感兴趣。”第二种答案叫做“very interesting”,非常有趣,代表“有点意思”。第三个,立马采取行动,追问你很多问题,例如要看你们公司的财务。只有行动才是真正感兴趣,没有行动不算感兴趣。

34、为什么百度会找龚宇做爱奇艺CEO?爱奇艺是一个视频门户,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媒体内容和销售,但是百度又是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这两波人在一起肯定会有一些问题,肯定没办法做长。所以,百度非常明智的是给爱奇艺找了一位CEO,而且让这位CEO独立出来做,就是龚宇博士。他虽然以前没有做过视频,但他之前是一个房地产门户网站焦点网的创始人,门户网站的核心其实也是内容、媒体和销售,所以他的基因是非常相符的。

35、一个大公司或者一个成熟公司,怎么能够始终保持创新精神?我觉得把企业做小是保持企业创新精神的核心。

这些精彩的内容,只是课程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精彩的内容等着你来解锁!

常见问题

什么是精益创业方法论的核心要点?

精益创业方法论的核心是试错,具体来说是快速试错和低成本快速试错。正确的步骤是先进行需求探索,找到痛点并用轻度方案试验;然后进行用户验证,用MVP获取真实反馈;验证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创业者如何判断一个需求是否是真正的刚需?

真正的刚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率提升10%或成本降低15%这样的小幅改进没有意义,必须是极大程度的改善才能称为刚需。

为什么创业公司要避免闭门造车?

在中国创业基本上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谁比谁都快不了多少。藏着掖着怕别人抄袭的风险远大于被抄袭的风险,因为闭门造车一年后可能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这种风险更大。

创业公司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

创业公司最大的隐性成本是时间成本。最大的浪费不是员工刷微信或广告效果不佳,而是团队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最终没有用,这是最严重的资源浪费。

如何进行有效的用户需求探索?

需求探索包括六个步骤:先找到痛点,进行常识判断,开展头脑风暴,找到核心用户,进行用户访谈。用户访谈必须走出办公室,而不是请用户到公司来,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反馈。

大公司内部创新面临哪些挑战?

大公司内部创新容易形成平台惰性,员工会夸大平台价值而丧失个体能动性,认为产品差不多就行反正平台有流量。内部创新还容易受到老板过多干扰和KPI考核的压力,不利于创新业务的成长。

为什么创业者要亲自体验产品而不仅依赖数据?

只有数据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体验。数据只是辅助,绝对不能替代CEO自己的产品体验。创业公司的CEO就是首席产品经理,必须深入了解产品细节和用户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