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下半年,你一定开始频繁看到一个词:共同富裕。6月10日,浙江省正式宣布将成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试验田;8月18日,继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腾讯宣布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发挥自身的数字和科技优势,赋能发展;9月26日,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阿里巴巴也提出自己的两大社会责任战略:ESG和共同富裕,表示将投入1000亿元开启“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
......美团、新浪、吉利汽车等诸多企业,也先后纷纷发布相应投资和计划,力求在诸如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运营降成本、低收入人群增收、年轻人创业及多样化技能培训、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领域贡献自家力量。
共同富裕,一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战略政策,个人的日常生活、企业的发展决策会因此受到什么深刻影响?深入分析起来,大部分人只觉得“熟悉又陌生”。
先来看一组数据:
15,30%: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10000:我国人均GDP从1952年的几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过1万美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转看另一组数据,又能看到中国的另一面。
0.468:《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公布了我国2020年的基尼系数,虽整体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系数却仍在0.468。(基尼系数在0.3-0.39之间,表示贫富差距相对合理;0.4-0.59之间意味着差距较大。)
5000,10%:前几年个税提高起征点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统计结果,在我国月收入高于起征点5000元有多少呢,只有大概10%!也就是说,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群体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九成左右。
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而“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我们还要正视另一个大问题:贫富的分化,细化来说,又可以分为“三大差距”问题——东西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背后所造成的阶层对立,埋下的社会问题隐患,甚至对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助长,都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际,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下个阶段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
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下,推动社会公平。今年一系列数据反垄断法律法规发布、教育“双减”政策落地、学区房倒台,背后的决策逻辑也是基于“共同富裕”。
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共同参与的富裕,是基于全体人民的平等权利而普遍享有的富裕,是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就像做蛋糕,既要做大,还要分好。
从效率到公平,从先富到共富,政策转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如何分步推进分好“蛋糕”?
是平均主义吗?
是“劫富济贫”吗?
为实现共同富裕,税收政策会发生哪些改变?遗产税、房产税、物业税等发达国家已启用的税种,中国会复制吗?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如何打破城乡二元架构,缩小城乡差别?
共同富裕大趋势下,企业该怎样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会迎来哪些新机遇、新市场?
......
关于“共同富裕”,你还有哪些误区和疑问?请参加本周六的混沌前沿课,听权威专家解读分析“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课程亮点: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方法梳理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学习具体落地政策对企业经营和个人的影响扫描海报二维码,马上预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