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增长缓慢,公司想开发一个新产品,该独立出去发展吗?

互动学习场优质回答精选·第四期

在分析新产品、新业务该不该独立的问题之前,首先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公司内部孵化创新会失败。

公司开发新产品要么以项目小组形式推进,要么会成立新公司:项目小组的问题在于,员工仍旧是拿工资,属于打工心态,旱涝保收。所以不会全力以赴,内心缺乏原动力,而且很多人本身不懂商业。

成立新公司的问题在于,总公司持有大部分股份,项目成员都是持小股。因为创业团队没有自主控制权,经常会受到总部相关领导的意见和干扰,不能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去及时调整,导致整个项目最终失败。如果分给每人的股份太少,也没有给创业成员很好的描述项目未来愿景和价值,所以股份对大家没有吸引力。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之前给很多企业设计孵化模式时,通常会采取以下方式:

  1. 设计孵化机制: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重新设计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好内部孵化机制和员工晋升机制,通过内部孵化机制,打通员工上升的天花板,让底下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子公司的高管和负责人。
  2. 选择核心骨干:核心成员不仅具备能力,而且成员之间应当互补,愿意拿低工资,愿意掏钱买股份,自愿主动加入。
  3. 调整好创业团队配置和心态:除了本身能力的要求以外,团队成员还要以互补为主,有风险承担能力和创业意识,愿意拿低工资,并愿意掏钱买股份,具备基本的创业心态。
  4. 成立子公司:创业团队成员持有大部分股份(51%以上,有自主控制权),总部持股34%(拥有一票否决权)。创业团队持大股可以不受总部影响,能够独立发展,同时让他们自负盈亏,能有创业的心态。
  5. 总部对子公司投资一部分资金:同时也让创业团队每个成员共同出资认购股份,让他们个人利益跟子公司利益捆绑,实现风险和利益共担,并让子公司自负盈亏。
  6. 远期交割机制设计:子公司新业务新产品或许跟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直接相关,为了保证项目将来发展起来且不会失去控制,一般可在协议中设置远期交割机制。总部可提前在协议中约定好回购的方式和价格,在项目未来发展起来以后,总部可以强制回购子公司股份,对子公司直接控股。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也能够顺利套现一部分,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

所以,在公司新项目和新业务发展当中,个人建议采取子公司独立发展,避免受到原来公司过多干扰,否则容易失败。

裁还是不裁,疫情考验组织优化能力,企业如何应答?

裁还是不裁,让我想到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对白: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裁了,企业可能生存,但对于员工个体可能就是毁灭;不裁,企业可能挺不了多久,企业和员工一同毁灭。

在开始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同步一些基本概念。在我构建的“组织促动飞轮”模型中,有一个动力因子“环境”,它是“组织”这个体系的动力来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环境”会造成势能差,势能差会带来压力,势能差的方向也就会形成不同的压力传导。

“环境”会造成两种压力传导,一种是常见的“渗入式压力”,即从外部传导进来。这种压力到来的时候,企业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像这次疫情就是外部压力传导的极限表现。另一种是“溢出式压力”,即从组织内部往外传导,是一种主动压力。比如华为十年前的“备胎”计划,就是基于自己构想的“极限环境”来倒逼自己组织进化和改革。

了解这两种压力之后再来看裁还是不裁的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

第一个层面疫情期间企业如果能抗得住,建议尽量不要裁员。裁员意味着企业和员工的“心理契约”被彻底打破,此时裁员的时间点不对、立场不对,传导的信息更不对。企业有大有小,但其责任感就像基本的礼貌礼仪、公序良俗一样,不管大人孩子都需要遵守。

企业确实有困难怎么办呢?在“组织促动飞轮”中,我们认为裁员只是手段,目的其实是在疫情之下如何降低成本活下去。如果基于这个目标,企业反而能够实现“借事修人”。比如可以我们就建议一家企业推进“股权激励”,让认同企业的伙伴让渡短期的现金回报,转而拥有企业长期的“股权”分红。这一措施一举三得:

一得:面向薪水最多的一群人发起邀约,减少了薪资的开支;

二得:借助疫情困难大的背景,能够推进构思许久的“股权激励”方案,减少了阻力;

三得:高层评估出了真伙伴,测试出了哪些人是对公司未来有信心,是具有事业心态的。

第二个层面如果抛开疫情要素,我们还是支持裁员的。企业需要每年进行人员更替和换血,学会自己构建“压力环境”,主动创造“溢出式压力氛围”,撬动人员变化,这是对抗组织熵增的好办法。在“组织促动飞轮”理论中,伙伴是具有真假之分的。真伙伴是认同企业长远目标的,假伙伴可能并不认可或者缺乏事业心。

企业业务迅猛发展,如何完成内部组织升级?

组织是保障企业业务和发展的基础。处在不同时期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组织模式。企业业务迅猛发展,如何完成内部组织升级呢?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我们结合起来看一看。

2020年3月12日,张一鸣在字节跳动8周年就提出了组织升级的几个关键点。首先张一鸣给目前的公司定位为:国际化型的公司,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青春期。

一、再次思考公司的底层逻辑,定义为营造一个透明化、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多元组织形态。

其中张一鸣非常认可的杰克韦尔奇在《赢》中讲的——坦诚降低组织交易成本。“知识型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和科斯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选择会有一个最佳效果等理论。

营造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让大家主动去比对、执行的Context方法。打个比方,来解释 Context 和 Control 的区别。计算机有两种处理任务的方式:一种是超级计算机,用一台计算机处理很密集的任务;一种是分布式的运算,让很多机器共同来处理任务,把任务分解,把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分解。有两种企业管理的模式分别跟这两种运算方式类似。

张一鸣倾向于打造信息透明的环境,让大家都参与思考和决策,用群智涌现的方式分布式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一人思考法,避免CEO理性的自负。

二、基于组织发展,不断进行组织升级,倡导建立全球化的多元兼容模式。

2020年,张一鸣重新调整了公司的核心领导班子。任命张利东和张楠(Kelly)分别为字节跳动中国董事长和CEO,整体负责字节跳动中国业务的发展。原西瓜视频总裁张楠(男)将担任移动办公产品“飞书”负责人,抖音运营的负责人任利峰将接任张楠(男)担任西瓜视频的负责人。今日头条CEO为朱文佳。

从2019年底开始,包括前华纳音乐集团高管Ole Obermann、前微软首席知识产权顾问Erich Andersen、网络安全专家Roland Cloutier等在内的海外高管都先后加入字节跳动。

张一鸣自己2019年2/3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参访调研,今年还会继续。打造全球化的多元兼容组织是组织升级的目标。底层逻辑还是对组织的深层思考。

字节跳动倡导每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公司提供资源,主动自发去发展业务。

三、业务发展管理升级

字节跳动工作沟通用飞书和OKR,倡导透明、相互比对、协作、赋能。

2020年又提出:

  1. 绩效管理和工具也不断更新。
  2. 建立各业务虚拟的P&L(盈亏损益表),有助于各部门独立核算和协作分工。
  3. 财务上,思考把UG(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中的LTV(顾客终生价值)引入内部财务报表。这是一个非常新的业绩考评方法。

今日头条、抖音背后都是一个系统的数据技术工程,用来支持产品的各种功能。客户价值是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如图所示,链条较长。如果技术能够把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维度编制成程序,并进行财务分析定义,将非常有利于外部合作者和内部部门间的结算、和各环节功能评估。如果做出来将是支持组织分工协作很好的工具。

如上所述,字节跳动作为一家迅猛发展的公司,不断在升级组织管理。我们遇到同样问题,是否也从管理理论、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工具升级等多个维度做全方位思考?

组织架构是一家企业的核心骨架,更是企业核心业务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永恒不变的市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你的企业处于高速增长期还是优化调整期,无论你是公司高管还是普通员工,希望本周的精选回答,能够让你对于企业组织架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常见问题

公司开发新产品应该独立出去发展吗?

建议采取子公司独立发展,避免受原公司过多干扰。具体做法是创业团队成员持有大部分股份(51%以上),总部持股34%拥有一票否决权,让创业团队自负盈亏,具备创业心态,同时总部投资部分资金并与创业团队利益捆绑。

疫情期间企业应该裁员吗?

如果能抗得住建议不裁员,避免打破心理契约。可采取股权激励方式,让员工让渡短期现金回报换取长期股权分红,既减少薪资开支,又能推进股权激励方案,同时测试出对公司有信心的真伙伴。

企业业务迅猛发展时如何完成组织升级?

可从管理理论、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工具升级等多维度思考。如字节跳动案例:重新思考公司底层逻辑,打造透明化、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多元组织;调整核心领导班子建立全球化多元兼容模式;更新绩效管理工具,建立业务虚拟P&L核算体系。

为什么很多公司内部孵化创新会失败?

项目小组形式下员工仍是打工心态缺乏原动力;成立新公司时创业团队持小股缺乏自主控制权,受总部干扰无法及时调整;股份分配过少对成员缺乏吸引力,导致项目最终失败。

什么是组织促动飞轮模型中的两种压力传导?

一种是渗入式压力,从外部传导进来,企业被动接受如疫情;另一种是溢出式压力,从组织内部往外传导,是主动压力如华为备胎计划,通过构想极限环境倒逼组织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