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台湾的互联网思维:促进实体经济

我们每天有那么多的APP上线来抢占用户的流量习惯,产业僵局让我们在痛得时候只想如何转型,实际上产业价值的创造

台中是一个可以让人安静的城市,伴着细雨绵绵走在Fantasy文创园的小道上,两旁的特色建筑层出不穷,其中一栋房子内,四家店铺切割了200平米的空间进行不同场景的渲染和产品展示。拜访完Fantasy的创始人钟彦俊,我对台湾的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驱动

钟彦俊从事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空间设计。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居民区旧房改造的价值。当时正值台湾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老百姓对房产失去信心,能售卖和出租的都急于出手。钟彦俊就把一整条街道的居民房全部谈妥,长期承租,然后有主题的改造室内空间,并把大的空间切割成多个小空间,然后引入插画师、服装设计师等原创文艺青年。设计元素的带动,慢慢一些主题餐饮和传统手工制造作坊也进驻这里,最后钟俊彦就给这条街道取名Fantasy文创园,三年后这里有了32家店铺。

大陆也有很多文创园,除了原创商铺,场景空间,公司孵化器之外,再就是咖啡吧,餐吧等等,表面看起来与台湾Fantasy文创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立意和出发点来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Fantasy是旧房改造,地理位置是中心的商圈。常规的文创园是相对偏远的场景综合体,而Fantasy打造的是社区。定位的不同导致发展路径的不同,Fantasy围绕着周围的人流量设计园区的架构,有主题的吃喝玩乐空间设计,而且同品类不超过两家店铺,让人流量的消费资源能够互补,而不是造成店铺之间的恶性竞争。

其次,钟彦俊的核心能力是空间设计,拿到居民的承租权后,他没有着急去造概念和行销,而是把每一栋建筑物进行有主题的改造,让有逼格和调性的设计师愿意到这里来工作。在这一阶段,钟彦俊的收益来源是房租转租的差价,但是难以维持,这也是为什么大陆很多主题园区找不到盈利模式,最后走上长期收高租金的不归路。

尽管现金吃紧,钟彦俊为了打造文创社区的初心,通过空间场景的意境来吸引流量,他坚持不增加租金,在平本甚至亏损的状态下用自有资金维持。

原创主义的社区价值

钟彦俊举过一个例子,Fantasy园区内的一个服装设计师,因为没有钱交房租所以免费使用工作室两年。钟彦俊看重这个设计师的发展潜力,两年后这位设计师为台湾最流行的天团设计整套服装。

如果想要进驻Fantasy园区有一个刚性的要求:必须是原创作品的设计师。因为是原创,才是独一无二,才具备足够的卖点。正是Fantasy聚集了一批有创意有逼格的设计师,所以文创园的整个品牌就具备了知名度。也因为三年的踏实经营,也让钟彦俊的团队具备了运营社区的能力。而这些进驻园区的小微企业和手工作坊也成蚂蚁雄兵之势,在Fantasy空间的孵化之下,迅速成长。

钟彦俊在亏损经营两年后,品牌价值在前期的耕耘下产生了爆发式的增长,新的商业模式也就顺势而出。

Fantasy的第二个园区是亲子主题,这个园区的土地和房屋完全是免费使用。拥有这一片建筑产权的是当地的一名地主,他提供fantasy房屋,并且出钱按钟彦俊的要求进行空间设计以及装修,而且物业费等等全部由这位土豪出。这位豪气的富翁图什么呢?他想引入Fantasy品牌文创园,让土地升值。

他们三方的分配模式是:文创园所有店铺收益的15%属于钟彦俊的Fantasy品牌;30%属于进驻园区的设计师;55%属于物业产权所有者。

设计师可以免费使用工作室,钟彦俊只是运营和品牌冠名就能无成本的赚取高收益。房屋出租者可以拿到店铺的经营分成,而且人流量的增大带来土地的高溢价,对三方都有好处。钟彦俊认为随着Fantasy价值的不断提升,分配比例将来会重新调整。

钟彦俊团队从最初的空间设计者变成了空间运营者,自身的价值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中起主导作用。从最初的收取租金到运营和品牌溢价,走过来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考验创业者的初心和核心能力。这时Fantasy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改变,租金占比从最初的80%降至40%,钟彦俊说他希望最后租金的收入降至为零才是最有价值的。

线下能量与线上流量的自然转换

线下的平台资源和社区空间打造完善后,钟俊彦做了两件事情:

  1. 用线下资源捆绑与线上渠道洽谈,进行流量导入。因为拥有线下的实体资源和足够的品牌势能,所以跟线上渠道博弈的时候很容易占据优势。所以Fantasy同时跟几个线上的流量入口合作进行导流。Fantasy用很短的时间就聚集了大量的线上流量。
  2. 发起众筹,让线上资金反哺线下实体。流量进来后,Fantasy通过和众筹平台和自有网站发起众筹计划,让线上的用户能够为线下Fantasy园区内优秀的设计师店铺提供资金扶持,而钟俊彦团队收取一定量的众筹资金服务费。

看似与互联网完全不相关的企业很快与线上的入口进行契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Fantasy整合了供应链,高品牌势能,还有建立了足够高的运营门槛。这些能量是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所以很容易去置换线上资源。

我们很多企业挤破脑袋去线上找流量的入口,殊不知把线下做好,议价能力足够强势,线上的资源自然会倾向你。强强联合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聚落情怀刺破孵化器泡沫

当Fantasy聚集了足够多的原创品牌设计师和微型企业,钟俊彦最后一步的商业模式是电商平台。在线流量+独一无二的产品,很容易生成一个电商原创平台,原来在Fantasy园区孵化的小微店铺通过线上可以做强做大,真正达到产品原创,营业额复合增长。而线下场景化的体验感让来往的人群更是流连忘返。

在中国大陆我们把这一整套的模式叫做O2O,但是我们往往走偏了。线上的流量入口总是故意讨巧,线下的场景感和体验感不够,产品同质化太强,重营销和包装,轻产品和内容设计。

我问他对Fantasy的未来如何看待?他说台湾是个小地方,实体经济的落寞,小微制造企业日子很不好过。他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空间,让来往的人群能够在场景中自发的去购买产品,而不是靠商业化的行销。所以他希望能够从社区走向聚落,能够把有原创能力的人群聚集起来,在有主题设计感的场景中,形成一个真正的文创生态。

我们的资本结构决定我们必须走很快才能变现和退出,所以孵化器就是一个大棚瓜果的催熟器。我们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商业心态只关注我们走的快不快,而不关注我们走的久不久。

钟俊彦在投入Fantasy之前,就没有想过在3—5年内有什么大的收益产出,他们只想做好一个空间,让进驻空间的人能够创造价值。因为他们只擅长做空间,也只会做空间。

中国大陆有如此之多的孵化器,文创园,进驻的企业多是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还有做O2O的企业。但是真正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有多少?我们每天有那么多的APP上线来抢占用户的流量习惯,又有多少不是被虚估而是真正有创造性的价值。

我们的产业僵局让我们在痛得时候只想如何转型,认为只要换一条路就会万事大吉,实际上产业价值的创造能力不提高,即使连接互联网也是泡沫化的虚值。

常见问题

Fantasy文创园与传统文创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Fantasy文创园是旧房改造,位于中心商圈,旨在打造社区,围绕人流量设计架构,同品类店铺不超过两家以避免恶性竞争。传统文创园则多为偏远的场景综合体,缺乏社区定位和资源互补设计。

Fantasy文创园的盈利模式是如何演变的?

初期收益主要依赖房租转租差价,但难以维持。后期通过品牌运营和溢价,收入结构改变,租金占比从80%降至40%,目标是将租金收入降为零,通过品牌冠名和运营分成(如店铺收益的15%)实现盈利。

Fantasy文创园对入驻设计师有什么要求?

入驻设计师必须从事原创作品设计,以确保独一无二的卖点。Fantasy通过聚集有创意的设计师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曾免费提供工作室给有潜力的设计师,以支持其成长。

Fantasy如何实现线下与线上资源的结合?

Fantasy利用线下实体资源和品牌势能,与线上渠道合作导入流量,并通过众筹平台让线上用户资金反哺线下设计师店铺,团队收取众筹服务费。线下高运营门槛和供应链整合使其在线上合作中占据优势。

钟彦俊对Fantasy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愿景?

钟彦俊希望从社区走向聚落,聚集原创能力的人群,在有主题的场景中形成文创生态。他强调不追求短期收益,而是专注空间运营,让进驻者创造价值,反对盲目追求快变现的孵化器模式。

Fantasy的第二个园区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第二个园区由地主免费提供房屋并出资装修,Fantasy负责品牌运营。收益分配为:Fantasy占15%,设计师占30%,物业所有者占55%。地主通过土地升值获益,设计师可免费使用工作室,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