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阅读1000本书的思维模型冠军:我是个纯情绪动物

4000人的思维模型训练营全国总冠军专访

Q1:首先恭喜你们获得这次思维模型大赛的冠军。可否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夺冠历程。

丁布:好的。我们组的参赛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其他组员上;阶段二:我上。

第一阶段的时候,因为我们组的组员几乎都不是演讲型选手,他们就把我当成教练,协助他们一次次打磨。而且我们组有一个特别闪亮的点,就是我们内部是分成了两个小组,互相PK,谁强谁上。

所以本来整个比赛我是想围观的,没想到最后他们两个小组PK出了乐趣,我就觉得这种乐趣、热情,值得被保护,不想他们的这种乐趣和眼里的光芒戛然而止。

后来我就上了,否则这次我是很想逃避的。

Q2:为何想逃避呢?

丁布:因为我做“书声”的项目,几乎全年都在做活动,太累了。上船这件事,我本来是当成一年一次的休假的,你看我还带了15本书,上船就是准备看书的,结果天天忙着准备比赛(笑)。

这个要感谢我们组长,他死活不放过我。后来就顺水推舟了。

还有一点呢,就是我的思维太分散了,总是在变。所以我所有的比赛内容,都是比赛当天才准备出来,就是连续三场,都是当天准备。

我说我PPT的数字你就懂了。第一场比赛,PPT12页。第二场比赛45页,第三场比赛,也就是决赛,是81页。

分形算法,这个概念我本身并不是很熟悉,后来了解后发现我的思维方式和它很贴近。就是还好到决赛就停住了,如果再有下一场,我就不知道会有多少页PPT了。

因为我自己的思维就是在不断迭代,停不下来。

然后这么多页PPT要全在5、6分钟之内讲完,以我分散的思维,要展开那么多的东西,还要能讲清楚,简直是折磨,我可能是全场最变态的一个。

怎么说呢?因为我平时经常做活动,登台演讲对我来说挑战不太大。挑战大的是,既然在这个组,就要对小组负责。尤其是前面我们的组员拿到了当场比赛第一名,我是在后面接棒嘛,就算有实力也怕会掉棒啊。

我得想尽办法把演讲时间压缩在规定的时间内。所以,这几场比赛下来,平均都是一次上场,场下先练20~30次,不是因为不熟练,而是得想尽办法把时间压缩进来。

Q3:怎么压缩?语速提高?给自己掐表了?

丁布:对,我的语速本来就超快了,但我知道比赛就是到时间就会掐。而我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都在最后,我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我最后的亮点能说出来。

所以我又进一步加快了语速,这个比较变态,或者说这也是另外一种乐趣吧。

Q4:然后我们特别想了解,这个“书声”的项目目前走进了多少个城市?是说想走进50个城市是吗?

丁布:目前还没有那么多,目前是5个城市,以上海为主。

Q5:那你觉得完成这样一个比赛,拿到冠军之后,对你未来的规划会有一个加速吗?

丁布:肯定有,一定有。但这又牵扯到我个人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在演讲台、舞台上,针对我要讲的内容,我可能会很放得开。但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

这导致我现在的一切项目合作,有点丢人,都是别人找我,我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出去找任何人,这是我的问题。

因为我内心深处好像就还是一个技术男一样,就喜欢折腾自己那件事,折腾到发疯发狂的地步,但我不会出去拉资源。

所以,这次比赛对我来说,一定会有巨大的促进,我们几个组员都激动坏了,因为离我近的人可能更容易被我那点不靠谱的东西给感染,所以他们都很激动。

跟我说,你离50个城市的梦想更近了,更近了。但我自己心里其实是一口深深的叹气,不擅长社交的人,你要我怎么活?

所以这肯定是会有促进,但怎么处理,我现在还不知道。

Q6:觉得是个负担,是吧? 本来想慢慢前行……

丁布:也不是想慢慢前行,但还是性格有障碍。这就是有所强,有所弱,这就把天平调平了。

Q7:但你去年一年不是办了200场活动吗?

丁布:每年都是。

Q8:那200场活动,你在线下是如何完成的?如果是内向的人?

丁布:因为常年有一群人,几十个被我“坑害”的人,心甘情愿地在干活。

今天我在台上忘了说一件事情,在台上领奖只顾对我们组员负责了。我忘记说一段很重要的话,就是一年难得有几天,我脱离我的主场,然后“坑了”一堆人在那里干活,我在船上比较心疼他们。

所以,你要问一年200场活动怎么干的:第一、有一群人在干;第二、非常难为他们的是,我这个人做事有热情,但热情的另外一面就是情绪。

我非常情绪化,所以一年到头一直在干活的那群人还要忍受我的坏脾气,这让我觉得很内疚。

但如果你要问我商业模式,我之前很怕这个问题,我真的回答不出来。所以这次比赛又给我带来另外一个乐趣。

分形算法如果能找到那种最基础可复制要素,再加上一层生长性,我这种不擅长领导和管理的人就轻松多了,让他们去长。以前就是没有碰到分形算法。

Q9:怎么就开始做书声了?

丁布:以前在外企工作,经常跟外国老板吵架。有时候吵起来提到彼此国家阅读量,一提到中国这个该死的阅读量是个位数,我就恨。

作为一个技术男不想去抱怨,觉得可以去做点事嘛。加上我在公司内一直推组织变革,比较擅长推动组织内的人和组织行为习惯的变化,有一刻就情绪爆发,觉得要去挑战一下,看能不能推动社会上不爱读书的人,坑他们去多读几本书,念头一起,从此没有回头路了。

Q10:听你刚刚的阐述,应该是一个不太喜欢被别人逼着做事的人?

丁布:对,非常是。我是一个非常需要情绪的人,或者说今天我在台上讲的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因为这样,台下我不能随便讲给别人听见,我宁愿自己在房间里边练个几十遍。要保护住那股情绪在台上一口气释放。

简单的解释就是内向、外向的人,恢复能量的方式不同。外向的人很累的时候,是向外寻找能量恢复。我这种内向的人要靠独处,靠自己跟自己相处来找能量恢复。

所以我经常做的很变态的事,就是带团队一起做了一件很累的事情,终于结束了,他们要去吃一顿,我的回答是你们去吃,我去星巴克看两本书。

我经常做这种事,做得很累的时候,大家去吃一顿,我就去星巴克看两本书,看到10点再随便找点东西吃。

Q11:如果今天没有拿冠军,甚至名次也不是特别理想,你会怎么想?

丁布:用前天几乎听到震撼的,讲《孙子兵法》的吕世浩老师的话来讲,从古至今,很多厉害的人,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成功极大部分的原因其实是运气。

你有实力,不一定能有结果,你没有实力,也不一定没结果。人都是那个德行,越期望,越容易失望,我不想那样。

所以,我决定参赛了,并且准备为小组争一点荣誉的时候,我抱的心态是,应该没有好名次。

Q12:在采访你之前,我们也采访了领教,他也非常肯定你今天的表现,包括你整个思维。那你自己有没有觉得,其实自己的能力应该在一些在位评委之上?

丁布:没有,我觉得人还是要抱着一个谦虚的心态。我讲两个很短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读商学院的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战略管理的教授。那个教授让我五体投地的地方是,他上课张口闭口喜欢说一句让我们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话,他说“年轻的朋友们我们交流一下”。他不是以一个教授的心态,而是真的交流的心态。

比如我们做案例展示,10个小组10个案例,教授真的会拿个本子记。注意是记,不是点评。他说我又不懂你们那么多行业,这是多好的向你们学习的机会啊。我觉得还是挺震撼的,你就想那么资深的教授,竟然还是这种心态。

第二个故事,关于 “通用电气”的。当时有个高管就说未来是不是掌握在年轻人手里?那好,可公司的高管一般都是40岁、50岁、60岁,其实50、60岁的人根本不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而战略是他们制定的,那他们怎么可能制定出符合未来世界趋势的战略?

所以通用内部就产生了一个反导师计划。让那些40岁、50岁、60岁的人在公司里面挑一个当时的85后,相当于现在的95后做导师。整天关心这些年轻人在想什么、玩什么。

这个思路超赞,当然后来没怎么扩散开,不然通用今天应该也不至于被踢出道琼斯指数了。

我想表达的是人真的是各有差异,有的时候比你年轻20岁、30岁的人,都能给你深深地上一课,所以没必要说谁强谁不强。

我走上阅读推广道路的意义之一,也是在这里。群体阅读就有一个差异化,你再强一定有别人会用其它的视角跟你形成互补。所以刚才提的那个问题,我压根没去想过。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不抱谦虚的心态,你会错失一个乐趣,就是无论评委还是其他同学,你会错失跟大家切磋的乐趣。

Q13:好我们不说谁强谁弱,决赛在台上演讲、分享的人,你最欣赏哪个人?

丁布:印象最深是南京那位,就是把系统1系统2,应用在和自己家人的情感沟通上,后来有点哽咽那位。

我个人是个纯情绪动物。所以,今天决赛6分钟,讲到4分半的时候,我调侃了一句,我说前面都不重要,因为后面感性的部分才是我的重点。

其实我真正想讲的是系统1系统2,我的团队成员对我的一致评价是,我几乎只有系统1。当然最后老师不建议讲这个。

所以我最欣赏南京那位,因为他说的是感性的部分。而我对这种人性深处的东西是很感冒的。包括我讲分形算法,也一定强调生长性,后面我又换了一个词,生命力。人的那一块是非常强悍的。

我个人一直认为仅有思维模型是有问题的。模型的意义是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变得更加便捷,就好像拧螺丝要工具,思维也要工具,模型可以起到拧思维的工具作用。

但一切模型一定有其边界和局限。而知道模型少的人,很容易有思维局限。所以查理·芒格总说,你要有100个以上的思维模型,你才能有一点智慧。

Q14:听人介绍说你一年要看1000本书,那么多不同的理论,会在你脑子里打架吗?

丁布:这才是乐趣,打架才是乐趣。就是互相打不赢都OK,如果哪个打赢了,另一个就不行了。

还有人经常问我,说你看那么多书,你记得住吗?我很想反问一句,你看那么多电影,你记得住吗?你吃了那么多东西,你都留在肚子里了吗?

甚至我都不想说,读过的书一定要转化。我为什么非要转化?我旅游过那么多地方,旅游的过程爽就行了。

所以,看书就是一个看书的过程,有些书能转化成你自己的东西,有些书不一定,都没关系。我这个人就是一个思维的吃货,就是很好奇,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每年买书2000本、3000本,能力有限,只能看一半。

Q15:这种好奇心是天生的吗?

丁布:也许天生一半,后来出过车祸撞过头,也许被撞坏了……管理情绪的前额叶受损。

当时没系安全带,脑袋把挡风玻璃撞碎了,失忆了两个小时。据说是我自己走下车的,后来别的车把我送进医院,我还自己走进医院,但都不记得了,就是失忆了两小时。

撞过之后记忆力严重受损。就是思维速度还在,但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总是拖半天,缓存不够。

当然现在没问题了,后来脑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不断用大脑,大脑会不断地有新的生长。

以及作为女性(采访者),我现在告诉你,撞的那天是2004年3月8号妇女节。所以后来连续10年的妇女节我都请一群女性朋友吃饭,感谢我的新生,真的是3月8号。

常见问题

丁布是如何一年阅读1000本书的?

丁布将自己描述为“思维的吃货”,对知识充满好奇心。他每年购买2000-3000本书,实际阅读约一半。他认为阅读就像旅游或看电影,过程本身就是享受,不一定非要全部转化或记住,重要的是保持探索未知的乐趣。

内向的人如何能做到一年举办200场线下活动?

丁布表示虽然自己内向,但有一群被他“坑害”的人心甘情愿地干活。他承认自己非常情绪化,团队需要忍受他的坏脾气。内向的人恢复能量的方式是独处,所以他经常在活动结束后独自去星巴克看书,而不是参加团队聚餐。

什么是分形算法在丁布项目中的应用?

丁布在比赛中发现分形算法与自己的思维方式很贴近。他认为如果能找到最基础的可复制要素,再加上一层生长性,就能让不擅长领导管理的他轻松很多。他特别强调分形算法中的“生长性”或“生命力”,这对他推广阅读的项目模式很有启发。

丁布为什么开始做“书声”阅读推广项目?

丁布曾在外企工作,经常与外国老板争吵。当提到中国人均阅读量只有个位数时,他感到愤怒。作为技术背景的人,他不想抱怨而是想实际行动,于是决定挑战推动社会上不爱读书的人多读几本书,这个念头一起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丁布如何看待思维模型的学习和应用?

丁布认为思维模型是让思维能力更便捷的工具,就像拧螺丝需要工具一样。但他强调任何模型都有边界和局限,知道模型少的人容易有思维局限。他赞同查理·芒格的观点,需要掌握100个以上的思维模型才能有一点智慧。

丁布在演讲比赛中如何应对时间限制的挑战?

丁布的思维不断迭代,他的PPT页数从初赛的12页增加到决赛的81页。为了在5-6分钟内讲完,他每次上场前都要练习20-30次,通过提高语速和精心安排内容来压缩时间,确保最重要的亮点能在最后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