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是中国零售业的下一个霸主?
当下,全渠道、平台化、高毛利、前置仓、智能设备、无人店等各种眼花缭乱的概念充斥在这个行业,你真的看得懂这个"既是天堂,也是地狱"的行业吗?
未来,零售业的边缘突围机会,究竟在哪儿?
我是黑卡,《创新实战》第01期,想跟你分享的是,新形势下,如何发掘零售行业的边缘机会,逆势突围。
(PS:没错,即日起,曾经的《高手攻略》升级为《创新实战》,期待小伙伴们继续为黑卡打call)
混沌大学创新领教潘育新老师,最近在创新学院给出了一个实用思维模型,即边缘分化,能帮你看到零售业更本质的变迁,以及更重要的机会。黑卡将其关键要义,梳理如下,供你借鉴,也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真知灼见。
核心工具边缘分化模型
1. 关键概念
创新永远来自于边缘。
主流价值网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边缘用户,他们的需求和痛点不在当前主流价值网的关注范围,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只可能通过非连续创新才能满足。
2. 关键要素
边缘分化,一般包括两方面,需求端分化和供给端分化。但最终,这两个分化必须要融合在一起。一般来说,都得先有需求端的一个分化;然后,供给端的分化再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且供给端的分化,一般都是基于技术进步,所以也称,技术分化。
更详细如下:
①需求端分化
人的需求不会被完全满足,原需求被满足后会产生衍生需求;任何产品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总有一部分人会产生边缘需求。
比如,贝索斯就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
"我喜欢客户的一件事是,他们总是不满足。他们的期望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增加。这是人的本性。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发展到今天,并不是靠'满足于现状'。人们对更好地生活方式有着贪婪的胃口,昨天很神奇的事情很快就变成了今天的平凡。"
而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促使Amazon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将边缘需求变成主流需求。
②供给端分化
光有需求的一个边缘分化就够了吗?那肯定不够了。你必须要有供给,适合的边缘供给,跟它相匹配才可以。
就是说,主流价值网一定存在一个或多个边缘价值网,但是需要合适的技术突破,才能发展壮大。
比如支付工具的变迁,金银、铜币→银票、纸币→银行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关键方法
初创企业该选怎样的领域?企业增长乏力,该怎么探寻新方向,实现边缘化破局?你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思考,以下是详细步骤,供你参阅:
- 第一、你想做的这件事儿,目前的主流用户和主流需求,分别是什么?
- 第二、它对应的基本需求是什么?
- 第三、是否还存在着尚未被很好满足的边缘人群?
- 第四、现在的产品,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去满足这些边缘人群?
- 第五、是否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来满足这部分边缘需求?
另外一个问题,该如何发掘边缘的机会呢?这里有一个四象限方法论,你可以拿去用。其实,一般来说,最大的潜在机会一般都会在这个象限——
边缘需求+边缘供给。
应用案例Costco的边缘突围战
Costco(中文译为好事多,或者开市客)很有名,雷军曾公开说过,这是他到美国后,最喜欢的公司,小米要向Costco学习。
它诞生在1983年。当时,沃尔玛已成立20多年,是全球零售行业的老大。可结果,Costco仅花了30年,就跃居为全球零售行业的老二,并且对沃尔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单店销售额竟然是沃尔玛单店的四倍。
所以,巴菲特、芒格说,我最喜欢的企业之一就是Costco。星巴克也曾评价称,Costco就是整个市场中的价格警察,它的价格永远是最低的。
接下来,我们用边缘分化模型,来拆解下Costco崛起的奥秘,主要有以下关键点:
1. 主流需求端:
从1930年到1970年,美国经济大发展,也称婴儿潮,大型超市、百货店成为当时美国的主力业态。
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白人向郊区转移,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高性价比、以品牌为核心的快消品越来越受欢迎。
2. 主流供给端:
电视、汽车、冰箱大量出现,使得大量购买成为可能,即不用每天买东西,一周一次性购物就可以。
手推车、州际公路的出现,使得了零售企业可以进行全国性的统一拓展。
各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比如POS机、条形码,大大提高了现代零售企业的运转效率。
于是,美国1930年出现了第一家超市——克罗格,直到现在还活着。还有一个就是沃尔玛——全球最大的大型超市公司。
3. 边缘需求端:
70年代之后,美国进入经济滞胀阶段,表现为高失业率,通货膨胀。
所以,崛起的中产阶级们,需要的是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于是,以会员制为核心的仓储会员店开始边缘分化,并兴起——
只要付50美金的年费,就可以到我这里来购物。
提供更划算的大包装产品,比如,一次性购买可供一年使用的牙膏,比一次买一支牙膏,更省钱。
4. 边缘供给端:
美国汽车文化,持续发展。高速公路修建兴起。大量郊区土地的成本也比较低。
这些条件,成就了Costco的低成本开店模式——
购得土地,简单装修,然后推进标准化快速复制。
| 图说:左边是SAMS会员店,沃尔玛的;上面的是Price Club,后来被Costco给并掉了;下面是Costco的。
其实,当时,做这个边缘分化市场仓储的会员店非常多,有100多家公司,但到现在,只活下来三家,其中最大的就是Costco。
5. 从边缘到主流,Costco做对了什么?
如何从边缘走到主流?你必须要不断地去把握一个个可能的边缘需求,才有可能走向主流。
Costco主要是做好了这6点:
- 买手制——精选商品,极致低价。
据悉,在Costco ,1万多平米的门店里面,只放3700个SKU,而沃尔玛一般是2万到3万个。而且它有一条铁律叫14%,所有的商品毛利必须要低于14%。沃尔玛是多少呢?22%。如果要超过14%,要上董事会讨论。
- 严格控制成本。
毛利这么低,成本一定要更低,所以店面装修非常简单,员工人数非常少。当然,它的员工幸福指数也是美国最高,可以跟谷,谷歌和亚马逊来媲美。这跟它的企业文化有关。
- 建立优质自有品牌。
产品要更便宜,你要有一个从厂牌向自由品牌过渡的一个阶段。到2018年为止,Costco的自有品牌占比,已达到整个销售的28%。
-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一站式满足。
Costco有自己的加油站/美食广场/药店/配镜/照片冲印/助听器等等。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Costco的会员,你会在各个方面享受很大的优惠,比如在Costco加油,在美国是最便宜的。
- 会员费是最主要的盈利点。
Costco的会员续费率可以达到90%。
2018年,Costco的净利润是31.34亿美金,而它的会员卡收入是31.42亿美金,基本相等,也就是说,它的毛利,基本不赚钱。
- 全球化拓展。
由于美国市场饱和,Costco又把这个模式复制到了全球11个国家,包括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西班牙、冰岛 、法国等。
目前,它的海外销售已经占到整个Costco的27%。
据2018年全球零售排行榜,Costco牢牢占据了第二,在全球拥有762家门店。
预测零售业的未来在哪儿?零售业的未来在哪儿?
利用边缘分化的模型,潘育新老师给出了如下观点:
1. 短期来看,零售商的边缘机会在供应链向上整合优化。
从需求端分化来说,未来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很高,越高性价比产品的满足,将成刚需。
从供给端分化来看,技术分化的趋势大概是这样的:
互联网造就了大量有流量规模的平台,这些平台的流量是可能转化成零售销售的。而且,在工业制造方面,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使得产品的差异性和交互速度产生了极大变化。
在这样的趋势下,平台型零售商去优化上游的供应链,C to M,将是关键。就是说,消费者需要什么,上游就迅速帮你做什么,因为我有足够大的流量。
比如,拼多多的黄峥就说过——
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不需要品牌,需要大量的一个预订就可以了。
所以,拼多多在去年推出了一个新品牌计划:全国扶植1000家制造性行业。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家卫士扫地机器人在拼多多的销量已超过30万台,而它的价格仅是288元,是同行的四分之一,是进口品牌的十分之一。
就是说,当你有足够多的流量时,你可以把这些流量,去向上游的供应链赋能。通过技术,特别是边缘技术,把边缘需求,做成一个主流需求。
2. 长期来看(5年-20年之后),边缘价值网机会是在供货方+AI。
未来,需求端分化,可能更多地会表现为需求会趋同。就如《低欲望社会》书里所说,10年、20年后的我们,对吃、穿的要求会越来越趋同,而不像现在这样多元化。
供给端技术分化方面,以机器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会大幅度提升,机器将会越来越懂人在想什么?人的需求是什么?
综合来看,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少,AI更可以更容易地预测你需要什么。这时候,还需要中间的零售企业吗?
供货方只要直接把商品送到你家里就可以了。
所以,未来,所有和规律性需求有关的零售业态,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商品的交付需要效率,比如这个商品不可能瞬间就从工厂被送到你面前,所以此时的边缘价值网机会是供货方+AI。
有规律性的商品,直接就送到你面前;没规律性的商品,送得越快越好。
有没有这样的企业?有,亚马逊。
亚马逊已经开始研发智能冰箱,你每天要吃多少鸡蛋,要喝多少牛奶……你的消费习惯被传感器记录下来。而一旦知道你的规律性消费习惯后,就可以实现自动帮你订货。
而非规律性需求,我们就需要通过离你更近的小型门店来满足。亚马逊也有。它在2017年底推出了第一家无人店——amazon go,当时是400多平米。目前,亚马逊已在美国开了30多家店,最小店已经能达到30-40平米。
最后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欢迎跟黑卡分享。
此外,在中国未来的5到10年中,在需求端和供给端,零售业的边缘分化力量可能是哪些?相应的零售业态,将会是什么样呢?也把你的真知灼见,告诉黑卡吧。
我们下期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