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爸爸做机器人始于梦想与内疚听说过三个爸爸的人应该知道,三个爸爸是做儿童专用净化器的,为什么今天还造机器人呢?一方面因为我是学认知科学的,一直希望有真正智能的机器人诞生,另一方面我们三个爸爸的创始人就是三个忙碌的爸爸,不能常常陪伴孩子,正值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慢慢走向成熟,我们希望能作出机器人陪伴孩子成长。
通过拟人化 创造新场景引发新的情感需求
机器人将成为新的家庭成员
现在技术还没有到达拐点,我们还无法作出高智能的机器人,不可能像科幻小说里那样的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目前市面上有些机器人功能很多,看起来好玩,其实许多功能用户并不需要。比如机器人跳舞,很容易就看腻了。比如和孩子对话、算术、视频通话、讲故事等等功能,都有IPHONE或者SIRI等可以替代。如果功能都能用其他产品取代,用户为什么要花几千块去买一台家用机器人呢?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双子机器人。就是做一个和本人长的一模一样的,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的安卓机器人。它本身没有智能,可以由人来远程操作。但它可以给操作者带来错觉和很强的临场感。当别人戳这个机器人时,千里之外的操作者也会觉得被戳了。因此我们会发现,机器人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取代,但它的人味儿是无法被取代的。
什么叫人味儿?第一、有拟人化思维。通过感知数据、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然后模仿和传达回去。因此机器人要有很好的传感器。第二、有拟人化互动。比如语音互动、识别人的情绪、情绪表达(眼神、表情和手臂动作)。第三、拟人化成长性。能学习周围环境和主人的习惯,具有记忆。如果机器人往这三个方向发展,哪怕技术还很稚嫩,仍然会让人觉得它拥有了人的雏形。
《场景革命》指出,消费者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情感和场景。我们买一个产品,买的是社交感、身份感的认同,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表达。不同的场景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跑步就分为慢跑、夜跑、半马和全马。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以前我们只考虑产品本身,而现在要考虑产品使用者,产品使用的情境以及产品和使用者、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互。
做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是非常难的,我们做机器人的关键不是技术突破,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机器人,创造出用户需要的新场景和情感标签。
明年会有一批很萌的机器人出来,我认为这次家用机器人热潮,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创造人与人连接的场景革命。
- 它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情感突破,引发用户情感需求。
- 它不是产品革命而是场景革命,不同家庭成员的使用场景不同,这里需要深刻的用户洞察和细节发掘。
- 它不是功能而是连接,要搞清楚人与人连接的场景。
- 它不是需要而是生活方式,机器人能提供的功能可以取代,但能带来新的自我认同。
我们有很强的技术团队,也在寻找有影响力的IP,正在争取与大白和哆啦A梦谈合作。我心目中的机器人,首先必须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一两个牛逼技术,更核心的是它必须是一个新的家庭成员。
通过技术连接需求塑造更多家庭场景
机器人不应该止步于玩具
首先,它是有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高科技的创业企业,采用高通四核主板,仅主板成本就超过很多桌面机器人造价。同时采用安卓5.1操作系统,由中科院创达公司进行系统裁剪。它具有自主行走、自动避障、自主跟踪、远程交互等功能,也就是可以远程操纵机器人,让它跟着孩子或者老人,随时掌握情况。
其次,它具有3岁孩子的人工智能。它可以识别人脸,识别人的情绪,并且反馈自己的声音、情绪和动作。我们的机器人的声音不会很生硬,是有情绪的。比如主人一个小时没说话了,那么它会主动去跟主人啰嗦。
再次,它切入了娱乐和陪伴功能的家庭场景。比如会跳舞,很多人买机器人都是基于这个功能。比如会语音点歌,搜索新闻、电影,陪主人聊星座、讲故事。再比如智能控制家里的电器。它能识别家庭成员,远程监控家庭情况。比如家里没人时,发现家门口出现了陌生人,可以立刻拍照发给主人,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我们在塑造用户心中独有的哆啦A梦,所以我们有一些独有应用,比如独有的“英语学习”应用,实现不同口音的单次学习,有独有的合成声音,有独有的机器猫对话脚本和人格塑造。
我们通过技术到情感,产生所有的场景综合在一起,让机器猫构成了家庭的新成员,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明年3月我们会推免费体验,希望机器人会变成我们美好的体验,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