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企业如何接住这波政策红利?

新的范式已经到来如果把时针拨回十年前,我们会发现一个影响深远的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不妨一起回到2015年,那是移动互联网起步的阶段。可以说,中国消费市场过去的二十年,是由互联网驱动的二十年,尤其是从移动互联网兴起的这十几年。2011年底,微信上线,可以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元年;2013年,微信支付推出,余额宝和天猫国际也陆续登场;2014年之后,2016年抖音问世,2016年淘宝直播上线;到了2018年,李佳琦一场直播带货就突破6000万。试着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一台时光机,能让我们全部穿越回2015年,你会做什么?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All in 抖音,All in 短视频,All in 直播。因为,风口马上就要来了。

同样的道理,站在今天的2025年,我们仿佛又站在了十年前那个充满变化与动态的节点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往往是从我们从已有价值网开始的,比如赋能岗位、赋能业务、赋能“产品+技术”的创新,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商业的赋能一样。当技术革命的范式逐渐清晰,原生平台和原生产品就会诞生,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生活在这类平台上,从中获得回报。这个时代,其实已经开启,并非遥不可及。

回顾2012年以来的移动互联网,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是连接效率。当B端与C端之间信息多样化、全球信息高效汇集,连接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于是,美团、头条、小红书、滴滴、拼多多、抖音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产品和原生平台应运而生。在这些平台上,外卖员、自媒体人、新媒体运营、新消费品牌、网约车司机、网红达人等新职业不断涌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财富。

也许我们无法亲手打造一个原生平台,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在这些价值网中,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那么同样的逻辑,这个范式会再次上演。我认为,未来3到5年内,整个商业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也许我们未必有能力创造一个原生平台或产品,但我们可以提前布局,在新的范式到来之前,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那么,AI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是认知效率的跃迁,它将识别、生成、决策等一系列认知环节的成本趋近于零。过去需要人脑完成的复杂认知任务,现在可以由AI来承担。因此,AI代表着个性化、专业化、规模化与普惠化。商业模式将发生巨变,现在已有的玩法可能已经不work了。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AI

如果我们仅从技术层面看不清某件事,不妨站到产品层面去思考;如果产品层面仍不明朗,就站到公司层面;如果公司层面还不够清晰,就站到行业层面;如果再进一步,站到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视角,你就会理解政策,也会看清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更会看懂自己所处的价值网和生态位。

AI不仅是技术,更是国家层面的文化、数据、智能主权问题。今年八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其中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

  1. 试点普及。到2027年,将人工智能融入各个领域,普及智能应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
  2. 标准确立。到 2030年,使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90%。
  3. 全面渗透。到2035年,推动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

这其中,70%、90%这些数字并非简单的统计目标,而是国家推动AI融入社会主干系统的强烈信号。“普及率”这一指标的内涵,也已从早期的“示范”与“试点”,转向了对“质量”与“规模”的双重追求。它清晰地表明:AI走出少数行业和有限场景,深度嵌入社会大多数生产生活场景与终端设备之中。

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是:借规模化落地筑牢技术标准根基。技术标准的竞争力不在于单一先进度,而在覆盖广度与普及率,唯有形成市场共识、实现广泛应用,才能掌握规则主导权——正如Type-C以广适配性倒逼Lightning妥协,这一目标正是推动技术从“单点领先”迈向“生态主导”,在全球竞争中占据话语权高地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把指标定的这么高,时间这么紧迫的原因。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市场浪潮即将到来。它并非小众的高端应用,而是会迅速渗透进我们的日常消费场景。因此,拥抱AI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须项。当你的竞争对手都在使用AI,当每个人都习惯用AI解决问题时,不参与其中,注定落后。就像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回到在路边招手打车、或是打电话给餐厅叫外卖的时代了。未来一两年内,用AI处理工作和事务将成为常态。如果你的商业没有融入这股浪潮,就很可能被淘汰。在政策推动与竞争门槛正在重塑的当下,我们必须抢占先机,而非观望。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刚才我们提到了三个关键年份:2017年、2030年与2035年。为什么是这三个年份呢?这从国家战略规划的视角就不难理解了。国家对第二个百年(建国100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2-2.5万美金,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GDP4-6万美金。

据多家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GDP有望超越美国。而从购买力平价GDP来看,我们的经济规模甚至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将既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也是极具潜力的消费大国,综合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对全球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时间轴,与国家战略规划布局的时间表高度契合。因此,中美关系博弈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地缘关系与科技竞争等挑战也将持续存在。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25年“十四五”的收官年,我们不只在经济层面实现跃迁,在创新领域也取得重要突破,尤其是在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民生福祉稳步提升。总体来看,“十四五”我们交出了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单。

为何国家将2035年定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的目标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AI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生产力引擎。到203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另外AI的技术发展迎来拐点。从全球趋势判断,2030年左右,通用人工智能有望成为现实,甚至可能更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业也将迎来爆发。预计到2030年前后,AI将为全球GDP贡献约15.7万亿美元,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人工智能+的六大方向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主要包括六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作,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聚焦的核心方向。

一、 “人工智能 + 科学技术”

在科技领域的关键是 “自立自强”,要突破 “卡脖子” 问题,而人工智能就是科技创新的 “基座”—— 没有科技层面的AI突破,后续产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都将沦为 “无本之木”。

过去做科研,要靠大量人工做假说、做试验,效率很低,但像Alpha Fold这样的AI案例已经证明,AI能让 DNA 研究、疾病突破等科学发现实现质的飞跃。未来谁先掌握AI驱动的科研范式,谁就能主导下一个科技革命。

文件里也提到,要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推动科研平台智能化升级,就是要让 AI 加速基础研究和技术落地,比如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 这些前沿领域,AI 要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力。

二、“人工智能 + 产业发展”

中国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41 个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全覆盖,工业增加值连续十几年全球第一,这充分印证了我们产业大国的地位。但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在于效率不足。2018 年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放缓。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用一个通俗的例子就能理解:假设你有一家咖啡厅,3台咖啡机加 2名咖啡师,每天能生产 100 杯咖啡,这3台机器和2名员工就是生产要素,100 杯咖啡的产出就是生产力。而现在很多行业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现有要素能支撑的产出已经到了上限,再想增加产量,不能只靠添机器、加人手,否则只会加剧产能过剩。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量行业的产能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内卷现象突出,本质就是生产过剩的体现。

要破局,关键在于用新生产力替代旧生产力,而人工智能正是核心突破口。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也意味着大量产业机会。工业将从自动化走向全环节智能化,农业将从经验种植转向数据驱动,服务业将从劳动密集转向智能协同,让产业发展从过去的 “规模红利” 真正转向 “效率红利”。创业者的机会不在AI本身,而在AI如何进入具体场景。

三、“人工智能 + 消费提质”

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后,消费会从功能导向转向情绪导向,就像过去买东西注重性价比,现在买东西主打“我愿意”,健康、文化、娱乐这些情感类消费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现在的消费从追求“性价比”转换为了追求“心价比”。消费者也愿意为认同和喜爱买单。这意味着产品不仅要满足使用需求,更要承载文化、互动、概念等附加价值,而这正是很多企业目前所欠缺的。

这一变化下,低质低价的同质化产品很难获得市场青睐,未来 3-5 年,高端品质、个性化产品将成为消费主流。而人工智能正成为消费提质的关键驱动力。

比如日常饮食中,只需给早餐拍一张照片,AI 就能快速识别食材并分析升糖指数,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控糖,进而生成专属控糖曲线、定制一周菜谱。再比如出差感冒时,向 AI 描述症状后,它会像专业顾问一样追问细节、给出护理建议,还会结合天气,提醒每天各个时段的注意事项,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未来的购物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由AI主动提问,分析用户需求并进行推荐,然后直接引导至平台、独立站或私域完成交易,最终实现货品直达。从SEO→GEO(生成式引擎优化),一旦这个逻辑成为主流,你会发现,过去那种卷流量的玩法将失去意义。

“多、快、好、省”中的“多”已不是问题,因为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本身并不差,这方面已经卷到了天花板;“省”也几乎到了极致。那么下一个竞争方向会是什么?是“快”。即时零售将因此大行其道,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商业逻辑之一。从数据来看,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达7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2万亿元,到2028年更可能达到5.6万亿元。这一消费形态的兴起,将深刻重塑零售业态。

可以说,AI 让健康、文化、娱乐等情感类消费场景拓展,推动消费从满足需求升级为创造需求,提升消费质量。而这件事,在非AI时代难以真正实现,但在AI时代,它将完全成为可能。

四、 “人工智能 + 民生福祉”

民生重点在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块。比如医疗,我们每年有90亿次诊疗,但只有300多万医生,70% 的病都挤在三甲医院,AI能做基层医疗的辅助手,像智能问诊、健康监测;养老方面,现在 60 岁以上人口将近3亿,适老化改造、陪伴机器人、银发经济相关的AI应用,都是大机会;教育上,AI 能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智能学伴会成为常态。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智能化,中医辨证、亚健康调理、体质检测、康养服务, AI体质辨识系统、AI驱动的养生指导个性化方案(作息、饮食、运动等),都有很大机会。

五、 “人工智能 + 治理能力”

这里重点是城市治理和公共安全。比如城市里的市政设施智能化、政务服务全程智能办,能提高治理效率。在公共安全领域,AI 可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社会治安动态管控,甚至助力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

六、 “人工智能 + 全球合作”

在应用场景的广度与深度上,中国拥有绝对优势。我们的场景不仅覆盖工业生产和民生服务,还包括消费升级到城市治理,可以说,深入各行各业。而最终,场景应用必将成为定义行业的核心标准,这也让中国在全球AI治理规则制定中,拥有了基于实践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各地政府力度空前推动AI实践

从我搜集的信息来看,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和自治区都已推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并朝着既定目标积极推进。总体趋势显示,AI发展已进入系统化、规模化推进的新阶段。各地普遍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创新、技术、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生态建设和人才机制,成为各地规划中的共性逻辑。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各地政策对算力支持力度很大。企业在消耗算力时,实际上可以通过申请获得补贴或抵扣。所以我建议大家密切关注并积极申报这类政策红利。例如上海就发放了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和1亿元语料券。这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AI原生企业能够大量向用户赠送积分,它表面上看是“烧钱”,实则背后有国家政策在支撑。就像拼多多上一元包邮的商品,物流成本是谁承担的?本质上,是国家通过政策在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

这说明了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铺就了一条从“低成本试错”到“精准落地”,再到“生态共建”的发展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而我们只需要及时上车。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生逢其时,正站在时代的浪潮之巅。一边是AI变革世界的蓬勃动能,另一边是大国复兴的铿锵步伐。正如四月我们的主题是“AI的黎明”,如今十一月已经变成了“AI的涌现”;这些信号都说明,这是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时代,我们身在其中却未必全然感知。历史从不会提前通知你正在发生什么,但终有一天它会回头问你:当那个时刻来临时,你在做什么?你现在就可以发个朋友圈mark一下,5年后在回来看看,你这几年是不是在抓住了时代机遇。

真正的转变在于从认知到行动的纵身一跃。要着眼十年后的格局,谋划三年内的路径,实干一年中的目标。以终为始,通过计划领先实现业绩突破。期待在AI的驱动下,我们一起奔赴下个十年,实现人生的跃迁。

常见问题

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试点普及,到2027年将AI融入各领域,新一代智能终端等应用普及率超70%;第二步标准确立,到2030年使智能经济成为主要驱动力,应用普及率超90%;第三步全面渗透,到2035年推动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AI的第一性原理是认知效率的跃迁,它将识别、生成、决策等一系列认知环节的成本趋近于零。过去需要人脑完成的复杂认知任务,现在可以由AI来承担,代表着个性化、专业化、规模化与普惠化。

国务院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包括哪些方向?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主要包括六大方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和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AI如何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AI通过个性化服务推动消费提质,例如AI能识别早餐食材分析升糖指数并定制控糖方案,或在用户感冒时提供专业护理建议。消费逻辑将从SEO转向GEO(生成式引擎优化),AI主动分析需求并推荐,实现货品直达,即时零售将成为重要商业逻辑。

各地政府在推动AI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各地政府普遍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对算力支持力度很大。企业消耗算力可通过申请获得补贴或抵扣,例如上海发放了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和1亿元语料券,通过政策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引导从低成本试错到精准落地的发展路径。

为什么2035年被定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

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年,AI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生产力引擎。同时预计到2030年左右通用人工智能有望成为现实,AI产业将迎来爆发,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