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第一次完整讲述:我30年的经验和教训

2010—2020年,小米前10年的所有主干业务战略在公司创办之前都已经在规划之中。而新10年中,第一个全新的重大业务拓展,就是2021年3月宣布造车。这是小米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决定之一,是公司管理层反复论证、慎重决策的结果。

小米成立一家全资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我本人再次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CEO。同时,我也向米粉、公众表达了我的想法,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战略思考的终局意识

在造车项目的调研过程中,我的出发点不是论证造车的必要性,而是努力在找不造车的理由。事实上,在过去的若干年间,公司内外都有过关于小米要不要造车的议论,但一直没有形成正式的讨论。

为什么过去不讨论造车?我的考量主要出于两个方面:

  • 第一,我始终关注公司业务的专注性,小米现有业务有着巨大的体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汽车业务体量也特别巨大,我们一定要避免贪多嚼不烂;
  • 第二,从2015年开始,小米的核心主业手机业务经历低谷,几年间都在全力补课,无暇分心考虑造车。

到了2021年年初,随着国内外各种环境和小米自身业务发展格局的变化,造车第一次成为小米管理层必须严肃对待的话题。

汽车,造还是不造?这是个问题。机会和风险并举,如何抉择?面临重大战略思考时,我们不能陷入碎片化的局部信息,而是要有终局意识,以宏观终局判断来反推我们的策略和选择。

关于造车,我们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终局推论。

第一层,对公司业务终局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必须看到几个客观事实:

  • 第一,手机行业已经进入成熟存量竞争阶段;
  • 第二,车是最大的个人消费品,智能汽车就是当下最大的风口;
  • 第三,智能汽车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与个人移动设备和居家环境一起组成了完整的智能生活场景。

此外,一个非常清晰的现实也在警醒我们,消费电子领域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已纷纷下场布局,如果我们不做汽车,未来小米会不会沦为一个失去了成长空间的“传统公司”?所以,对小米而言,造车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

第二层,智能电动汽车的行业终局是什么?

最根本的判断是,产品的形态属性的终局是什么?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电动时代,汽车的制造门槛已经大幅降低,3万个零组件高度模组化,过去10年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下降空间,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软件定义汽车”将是竞争的制高点,同时电动汽车也会变成“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收入将由硬件、软件和各类汽车服务组成。

我们认为进入智能电动时代,汽车工业的内核将从“机械工业”向“信息工业”和“消费电子”转变。这个结论,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个行业的终局是什么?如果智能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化”,那么就必然会遵从消费电子行业的规律,当15~20年后行业进入成熟期,全球前5的品牌必将手握80%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只有最终进入全球行业前5,做到年出货1000万台以上才有意义。这将是极其残酷的竞争。

第三层,战略决策的根本检验依据是什么?

小米造车未来有没有机会赢得5张“终极船票”中的一张?这是个灵魂考问,我们一直在痛苦地思考。一位叫吴向宇的米粉的话,对我的最终决策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他说:“你们敢造,我就必买。”也正因如此,我决定,不想太多,不再纠结,眼下只关心为米粉造出一辆好车来。

小米在国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和用户,他们当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小米汽车就可以获得一个梦幻般的开局。所以,当你做关键决策时,最基本的推演依据就是,这个决策是否符合用户的期待,是否能赢得他们的支持。

基于以上三个终局考量,我和我的同事们坚定了造车的信心。

大公司做新项目的“三个大坑”

2021年3月30日,公告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之后,我们马上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截至2021年年底,我们已经投入数十亿元资金,组建起超过1200人的团队。

汽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我们的团队组建、文化融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于是,我把核心团队约到一起,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高强度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话题成了参会同事的讨论风暴眼:我们到底要用什么心态来造车?是用500强公司做新业务的心态,还是一个小团队从零开始创业的心态?

由这个话题又延伸出一个新的话题:为什么过去大公司做新业务,失败的概率会那么高?比如有知名的消费电子公司、房地产公司造车失败,还有著名的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做手机失败。这样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相比创业团队,大公司无论是财力还是资源等各方面都要强大得多,为什么成功概率没有明显增加呢?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总结出了大公司做新业务的三个大坑:认知错位、惯性思维、偶像包袱。

认知错位

认知错位就是错误地预估了行业复杂度和自己的能力。比如,很多大公司的业务主管往往对自身和所属团队估计过高,没有意识到很多成绩实际上是由所在平台长期积累而成。又比如,经历过成功的大公司团队往往会低估新业务的行业复杂程度,先入为主地过高估计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认知错误最大的危险之处,就是会导致对新领域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陷于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险境地,严重延误有效推进速度。

惯性思维

一旦出现认知错误,必然会导致惯性思维,会把原先的行业经验、行为习惯不假思索、刻舟求剑似的照搬到新业务中来。比如,习惯了大团队、大预算,就会本能地在业务初期脱离实际地铺张浪费;习惯了在供应商面前的甲方姿态,在新业务中就缺乏足够的主动开拓动力。惯性思维一旦发生,危害极大,轻则效率低下,重则方向错误。

偶像包袱

而“偶像包袱”则是一方面面对合作伙伴时低不下头,俯不下身,无法用谦逊的心态向同行学习,另一方面总想着第一款产品就要惊天动地,全面胜出。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傲慢,也是一种虚荣,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速胜论幼稚病。

如何避免这三个大坑?我们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时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同时,始终坚持创业团队心态,杜绝一切盲目乐观与傲慢,保持警醒、谦逊,甚至保持对生存的恐惧。借用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精彩论述,就是“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结语

小米创办才12年,还是一家正在持续进行初期积累的科技公司,并将长期处于初期积累阶段。积累是长期的,尤其是小米方法论指导下的小米模式,由于坚持性价比战略,我们无法通过高毛利来加速原始积累,因此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其中的难点在于,小米方法论相当于选择了艰难模式,因为主动放弃了高毛利,这就倒逼小米只能通过追求高效率来尽快实现积累,其中包含了更高水平且精干的研发团队、更精准灵活的经营策略、更短的交易链条、更精准的用户到达等等。

建立体系是为了更有效地统一思想、统一战略目标和路径,沉淀能力,加速、完善有序的积累。有了体系,才能让公司形成“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就是体系化的技术积累、体系化的用户增长、体系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化的渠道运营等,否则就是“流寇”,打到哪儿算哪儿,没有组织,没有方向,没有沉淀,没有积累,这样的打法注定没有未来,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避免这样的“商业流寇思维”和“商业流寇习气”。

但体系化并不是万能灵药,它可以帮助少犯显性的错误,但并不能保障创新和活力。任何机制的运转都不可避免有损耗,也始终有官僚和僵化的风险。对一家追求高效的较大规模的公司而言,既需要大兵团作战能力,又需要极为灵活的小组战术素养。这也是小米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学习体系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能体系化还没学会,创业的责任心和灵活性倒先丢了。

在过去的12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坚定了小米的价值内核、核心方法和根本追求,而关于未来的答案,我们还在不断摸索和丰富,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持久的韧性。这既是持续创业的挑战,也是持续创业的魅力。

创业就是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寻找每一个节点的最优解。

常见问题

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小米采用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铁人三项'模式,通过设计精良、性能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高效的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给用户,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小米为什么将硬件综合净利润率限制在5%?

小米通过董事会决议永久限制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是为了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化'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使命,避免资本逼迫创造超额利润,赢得用户信任。

雷军如何理解'专注'在创业中的重要性?

雷军认为'专注'是公司的根本,包含清晰的使命愿景、深刻的行业洞察、明确的目标及匹配能力、克制贪婪四个核心命题。他早期创业失败就是因为'不专注'。

小米如何定义'极致'的产品?

小米认为极致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极致产品需要惊艳的设计和成本,超出用户预期,让用户尖叫,追求每个产业发展阶段的产品最优解。

小米如何看待技术创新?

小米将技术创新分为集成式、自主式和颠覆式三类,技术体系从集成式起步,进入自主式,并深入底层核心颠覆式创新。关键是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控,而非简单自产零组件。

什么是小米的'爆品模式'?

爆品模式是打造具有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特征的产品,需要找准用户需求、超预期产品、惊喜定价和效率制胜。爆品能高效撬动供应链、市场等资源,实现快速成长。

小米造车的决策基于什么考虑?

小米造车基于三大终局考量:手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智能汽车是最大风口和智能生态关键环节;行业终局将是消费电子化,前5品牌占80%份额;符合用户期待,利用现有粉丝基础获得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