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一个聚会上,人们起初互相并不认识,哪种方式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答案很简单。 你只需要和其中一个人说,活动到某个点钟时,有一位名人会降临现场,然后让他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一位不认识的人。随着时间推进,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消息,陌生人之间就被这种无形的链接联系在一起。(其他可传播的信息也一样) 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网的“节点”作用。
从贫民窟走出的高盛CEO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上似乎总能找到他想要的任何资源?他似乎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熟人,在好几个不同圈子都如鱼得水。这种优势体现在工作需要找一个合作方时,他总能调动多方资源,找到关键联络人,为生意达成打开一扇门。这就是 “节点”作用在职场上的应用。
那么,这种搭建“节点”的能力是天生的吗?是可以培养建立的吗?
我们先来看看劳尔德·贝兰克梵的故事,一个从美国贫民窟走出的高盛集团CEO是如何构建社交关系网络的。
1954年,贝兰克梵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贫民区,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邮件分拣员,母亲是防盗警报公司的接待员。但是,布鲁克林曾经走出过“全世界唯一的篮球传奇”迈克尔·乔丹,美联储第一位女性掌门人”珍妮特 · 耶伦,“诺贝尔获奖者”查尔斯·克尔曼。这些人的故事不断激励着贝兰克梵,希望一直在他心中潜滋暗长--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从小,贝兰克梵就特别喜欢看名人传记,看他们如何从藉藉无名到家喻户晓。他发现这些人在生命的初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获得成功,但他们都保持积极乐观地生活,一步一个脚印,看似不经意却又顺理成章走向了最终的辉煌。
在大学前,贝兰克梵就以“走出布鲁克林”为目标,于是他不断学习,终于考取哈佛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进入纽约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然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律师这种严谨甚至有些死板的工作,而是更喜欢那些与人打交道多的工作。于是,他选择辞职。
在首次面试高盛失败后,他进入一家小型贸易公司J.Aron做业务员,从普通业务员到金牌销售,贝兰克梵找到了事业突破口,也积累了相关人脉。阴差阳错的是,多年后J.Aron被高盛并购,贝兰克梵又成为了高盛的员工。
要想更进一步,他需要在公司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去做?先帮助J.Aron成为高盛的核心部门。随着高盛将业务扩展到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J.Aron为其创造的利润已经占到集团总利润三分之一,贝兰克梵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2003年,贝兰克梵成为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有媒体将贝兰克梵的成功归因于——他强大的哈佛校友圈以及工作初期在律师事务所积累的政府、金融界的熟人和朋友。他广泛的“高盛帮”人脉早已渗入美国政治和经济圈,地位不可撼动,比如他的前任、前财长Henry Paulson,前世行总裁Robert Zoellick。
更有海外媒体爆料称,在美国2008金融危机期间,贝兰克梵和时任美国财长Henry Paulson频繁通电话,两人的累计通话时长几乎与财长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通话时长不相上下。
贝兰克梵曾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很幸运能够认识,并且与很多全国顶级的首席执行官以及商界领袖们共同工作。我总是能够被造就他们成功的那种激情所打动。他们也许非常有钱,权势惊人,但是他们的激情远远超越了金钱和权力。”
由此可见,与高手共事,建立高端人脉圈对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入高手的环境呢?
贝兰克梵建议:试试和那些一样具有野心的人为伍,让你置身于可以成长的环境中——那种你不仅可以让自己进步,其他人也会推动你前进的环境。
为什么富者越富?
我们再来看一下社交网络的节点效用。请大家先看下面两张图,然后思考下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案是:左图的社交网络是以一个人为主导的中心化网络结构,链接所有人脉,但人与人之间没有联系;右图是分布式网络结构,每个人之间都直接或间接相互联系,圆圈较大的地方代表枢纽节点,这个节点的人资源众多,在不同圈子如鱼得水。
分布式网络结构的好处在于反脆弱性。即使一个关键人物因为种种原因出圈了,这个社交关系网络依旧可以通过其他人链接起来,而中心化网络结构只需破环中心节点,整个网络就可以不攻自破。
由分布式网络结构可以看出,如果你入圈越早,就能获得更多资源。下面我们来看看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CCNR)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巴拉巴西对于分布式网络结构的研究。
1999年,巴拉巴西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支配真实网络的两大定律:生长机制和偏好连接。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开始时,网络仅有两个相互连接的节点,在后续的每个图中,都会有一个新的节点加入(空心圆表示),新的节点倾向于连接那些连接度高的节点。由于生长机制和偏好连接,会出现一个高度连接的枢纽节点。
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资源越多,为什么富者越富。因为资源多的人会吸引更多资源,后来者的资源也会相应减少,所以很多普通人会羡慕,别人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为他所用,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在强者越强、富者越富的世界里,普通人如何获得成功?
适者除了生存,还能通吃
赢者未必通吃,适者才能。
2012年成立的今日头条(资讯业务),仅仅用时7年,每日用户活跃数就近1.2亿,雄踞行业第一,是1999年成立的新浪3.23倍。这应验了民间一句歇后语:砌墙的砖头——后来者居上。
今日头条的崛起伴随着传统门户网站的衰落,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其商业模式相比新浪最核心的优势在于精准定制。在门户网站时代,呈现模式以信息多样化为主,满足各种用户需求,是“用户找信息”逻辑。而今日头条则是通过算法、机器学习对用户社交网络行为进行抓取,分析用户网络行为,精准洞悉用户个性化需求,做到单点推荐、千人千面,是”信息找人“逻辑。
今日头条的崛起也让80后的创始人张一鸣,以162亿美元的财富,位居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70位,打破了先入局者赢者通吃的魔咒。
今日头条后发制人,在短时间内摄取众多新闻机构、国家机关、企业、自媒体资源,其获取资源的速度远超先发企业。这说明在竞争环境下,后来者如果具有一定适应度,也可以脱颖而出。
什么是适应度呢?
- 相对于其他公司,你的公司吸引和留存客户的能力;
- 相比于产业内其他企业,你的企业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能力;
- 相对于数十亿的软件,你的公司吸引用户每天访问它的能力;
- 相对于其他同事,你获得领导认可的能力;
- 相对于其他人,你结交朋友的能力。
以Android为例,虽然它不是移动操作系统的先行者,但却在短时间内吸引了绝大多数手机供应商,颠覆了诺基亚的塞班,黑莓的OS,微软的windows phone,以70.38% 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而排名第二的IOS仅为28.32%。
操作系统被视为链接所有用户的节点。每当有一个新的用户购买了手机,Android就新增一个链接。从适应度来说,Android面向B端,免费向所有运营商、手机生产商、软件开发商开放,与合作方、消费者实现共赢。
Android最大的意义在于,软件开发商不用在基于不同手机品牌,开发多种软件系统,降低了研发成本,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用户工作、娱乐、生活需求,极大程度地链接了人。
这时候也许你会很好奇,免费的Android如何赚钱?广告。
根据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的人士透露:“其实不难想象,我们公司的主要收入是广告,安卓系统是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系统,系统中的很多APP应用(例如谷歌地图,邮箱、YouTube等等)都有广告的插入,这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仅有适者通吃还是不够的,从成功者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他似乎踏对了每一步。那么,他是如何理性地进行选择呢?
三种立场,助你理性思考
在生活与工作时,我们可以运用历史立场、设计立场和意象立场,帮助我们辨别事物真相。
什么是历史立场?就是通过分析历史各个时期发生的事件,寻找内在规律,发现商机背后不变的道理,从而预测未来。
以交通工具为例,人类从公元前4000年的帆船运输,发展到公元前2000年的马车运输,再到公元前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促进了香料、丝绸在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流转和配置。如今,在汽车普及的背景下,网约车的出现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通过市场与匹配机制,实现司机和乘客共赢。
从本质上看,东印度公司和滴滴的商业模式异曲同工,都是通过市场与人的链接,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释放巨大商业价值。
那么,滴滴在成立前是如何发现市场机遇呢?通过观察用户需求。
滴滴诞生前,用户在路边招手打车,经常要等很久才来一辆空车,而司机经常要全城搜索才能找到乘客,造成有需求的用户打不到车,使一些用户不得不打黑摩的,而空车的司机找不到乘客。为了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滴滴诞生了。但是,滴滴的流行同样也激发了新的需求,一些女性及孕妇担心晚上出行不安全,于是神州基于这个细分群体又推出了专车服务,并逐步拓展到商务出行领域。
由此,出行领域从初期的为消费者提供产品阶段、渐渐转向个性化服务阶段。
历史立场是基于对已经发生事件的归纳、总结、预测,它来源于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预见,这种预见则来自于设计立场。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称,2019年是地球140年来最热的六月份。进入7月,这股热浪的势头依旧不减。7月25日,比利时、德国、卢森堡和荷兰气温均超过了40摄氏度,法国巴黎以42.6摄氏度打破历史最热纪录。
高温成为微博段子手狂欢的节日。7月29日,河南郑州市暴雨预警和高温预警双箭齐发,吓得郑州群众以为“老天要下白开水”。
出门五分钟,流汗俩小时。冷饮不管用,防晒霜不管用,遮阳伞亦不管用。日本索尼公司为了缓解各大群众的燃眉之急,推出了一件“人体外挂空调”T恤衫。
这款黑科技原理很简单,将普通T恤衫背后增加一个小口袋,放入微型空调,运行 5 分钟,就能迅速降温13°。索尼公司的设计不禁让人感慨,看似一个微小的设计,其实这背后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将新技术融入用户需求。
设计立场的根源在于,通过“我”的设计,解决“你”的需求。
意象立场是设计立场的一部分,就是将设计而成的事物看作是行动者,有信念也有欲望,并根据这些信念和欲望执行合理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要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你”而不是“我”。
举例来说,孩子放学回来,张嘴就是“饭做好了没?”父母就会不高兴,因为父母设定的是,他进门应该先叫爸爸或者叫妈妈。但是,如果你手机坏了拿到专卖店去修,修理员就不会生气,因为修理员的设定是手机应该正常运行,如果坏了我要想办法把它修好。
意象立场的核心在于场景化,一旦超出场景,就是滥用。比如,在工作中,如果领导说你做的不好、KPI不合格,你第一反应会是领导故意找茬,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你可能并没有从你的工作本身出发,分析领导为什么觉得你的工作不合格?
于是,你会陷入坏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总是找他人的问题,这时候你需要回归历史立场与设计立场,重新分析市场需求、用户需求,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意象立场上。
结语
链接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平凡到非凡。
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着自己期待的角色,你也许自由,也许被桎梏,也许合群,也许不合群。
随机网络理论告诉我们,当节点的平均链接数增加到或超过临界值1时,游离在巨大节点簇之外的节点数成指数下降,这意味着增加的链接数越多,越难找到保持孤立的节点。所以,这个世界,其实没有人可以游离在社交网络之外,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