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出品人范钧:当猪摔死了,我们还能飞

出爆款如同穿上红舞鞋,穿上就停不下来,却不知下一个旋转能否像上一把那么漂亮。

2013年,《万万没想到》这部网剧红出天际,这是范钧万万没想到的。这个讲述普通人王大锤梦想过上幸福生活,却屡屡碰壁的故事小短片,一开始只是万合天宜10个自研发储备项目之一。

当时,范钧的合伙人叫兽易小星去台湾领奖,遇到了优酷出品总经理卢梵溪。而场合也不过是一起抽烟的闲聊:叫兽提到自己想做个能够在移动端播出的内容;优酷也希望推出迷你剧。俩人一拍即合。

一拍即合之后,就是《万万没想到》的横空出世。

事先不被看好才能成为爆款

谁能想到呢?一部成本低到没有演员,只有配音演员白客和亲自上阵的易小星演着真正“五毛”特效的五分钟小短剧,会成为新时代观众的审美。第一季播到第5集,才开始有媒体反应“这是个什么东西?”播到第8集,才有了广告商的第一笔投入。

事后,范钧总结,“万万”的火不是没有道理。当时,智能手机正在普及,WiFi使用便利,创始团队认定网络市场中的短视频会是大方向。并且,这是一个“升级版”的短视频,别人的剧10分钟一个桥段,《万万没想到》一分钟就有一个。

“事先不被看好才被称为爆款”。这是范钧对爆款的定义。正是因为爆款必然是超出常规的,复制、延续成功才变得极其困难。

单一产品一旦抓不住观众就“完蛋了”

连记者去万合天宜的写字楼采访,指路的保安也会恍然大悟一声:“找万万没想到吗?”

但如何去标签,对于范钧来说,也不是刻意的必要。优质产品多样化后,标签自然淡化,而在观众眼中成为“全面的公司”,也就成了顺势而为。

观众兴趣变化太快。单一产品一旦抓不住观众,“你就完蛋了”。正因如此,范钧认为应该将每一部作品“优质化”,至于能不能成为爆款,要看外部各种因素的催化。

“一个孩子在两岁时,你觉得特别可爱;他长到10岁时青春期和你对着干,你觉得他好讨厌”,转型困扰过后是通透,范钧说:“事实上,观众也要接受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最终能给别人带来的价值,唯有好作品”。

当猪摔死的时候,我们还能飞

人们将《万万没想到》视同万合天宜,而对范钧来说,那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万合天宜,才是范钧一心构筑的产品。正是影视圈的变化莫测,给了万合天宜“屌丝逆袭”之机,拿到了内容市场的入场券。也正是这张入场券,让范钧满足了随时自我挑战的欲心。

而内容市场也在短短三五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万万没想到》进入时,网剧市场还是“0”,那么现在内容市场同样在以快车速进入“1”的转化。网络内容市场越来越主流。而传统的主流影视剧公司也开始投入网剧,网络发行成为重要收入。

这是一个竞争压力不可小觑的变革之期。单凭《万万没想到》这样的轻剧在市场打拼逐渐吃力,内容越来越趋向于“重度工业化”,原本5、6个月即可完成的作品,现在需要拉长到24-36个月。

万合天宜产品以15-25岁年轻人为产品定位,也意味着这是一个必须保持年轻的公司。创作人才保持大于定位观众五岁的年龄水准,既贴近观众心理,又可进行引领。范钧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年轻又敏感的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而自己的作用则是运营和风控。

“创意行业就是高风险行业,在接受市场检验之前,没有人能预料结果”,范钧必须尽快学习内容市场的规律,在更多对手涌入之前变得更强。

爆款难求,而好作品却有规律

尽管内容市场是一个“快”市场,但范钧仍坚持“工匠精神”。内容是需要打磨和准备的,赶工的项目效果基本都不会好。这需要整个团队对大局每个细节的把控,也需要对“回报周期”怀有持续的耐心。

创新也可不必太过冒进,微创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个内容产品,包含故事结果、人物设定等众多维度。只在一个维度或者少数几个维度创新,其他方面仍需稳扎稳打。

大幅度创新往往伴随高风险。在“重”制作时代,一百万一集的制作成本如果搞砸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而微创新既可以做到市场差异,又可有效风控。这是一个观众反馈及时且直接的年代,作品走向市场,也可随时根据反馈迭代,找到越来越对的路。

在万合天宜,项目筛选近乎残酷。有如天使投资人,包括范钧在内的六七名公司管理者对会雏形项目进行审批,得到绿灯的项目投钱,没有前途的项目被毙掉。而获得通过的项目也只是能拿到只够派出一集样片的小笔费用,能活多久取决于市场。

样片拍好之后,会有人负责对接视频网站和广告主——前者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观众,两者则决定着这个项目最终能够得到的制作费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颠覆式”创新。激烈的创新可以从短视频等小体量内容产品开始。

范钧认为,内容行业的核心不在于整合资源,而是创造资源,“买IP就像买别人的一个蛋,其实鸡才是最重要的”。创造资源需要耐心,无论是人才还是品牌的培养,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万合天宜至今没有设置严格的 KPI和产出率相比,范钧更多地想把赌注押在好作品的转化率上。

不要贪全求大。犹如做电商,最重要的是锁定精准人群,为他们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才能提升转化率。而泛娱乐是同样的道理,要去影响垂直人群。

作为万合天宜定位的垂直人群,如今的年轻一代95后,实际上也是时代更替中的新新人类。“他们在社交上十分活跃,愿意分享”,范钧对新人类的新市场十分看好:“与我们那代互联网人喜欢免费的习惯不同,随着支付方式的便利化,这代人更愿意为好的内容付费”。

“势很重要。站在风口,是猪都能飞起来,但只是现在”,范钧十分清醒:“行业走向成熟之后,猪就会摔死。我们现在可能还是猪,但我们要尽快把自己变成鹰。当猪摔死的时候,我们还能飞”。

范钧与混沌创业营混沌创业营毕业,万合天宜的创始人范钧以打造“王大锤”的架势,想打造一下班上的同学们,拍一个古装版的网络剧。结局是:“也就是我们自己人的自嗨吧,演员太不专业了”。

一大早被拉去拍戏的童鞋,因为台词始终不过关,让导演放弃了敬业“抠戏”的可能,把所有台词缩成20个字以内。

范钧觉得,这都不是事。看到同学们不同往日的另一面,也很快乐。而对于范钧来说,在混沌创业营除了交到朋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里的作用,就是要把“你平时想也不想的问题”,摆在台面上。

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创业营讲课时,经常会举到IBM如何在非连续性曲线中被颠覆的例子。行业巨擘IBM作为非常优秀的企业,持续在原有生产领域“延续性”创新,最终被“异端”企业微软等抢占新时代市场。

一毕业即入职IBM的范钧深以为然。IBM采用的是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创新相比,在任之人自然更倾向于保守、不犯错。外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家巨型大船却只能在既有的轨道航行。

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路,对于认为“人生如踩着西瓜皮,溜哪到哪”的范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眼看着高管都是在IBM任职25年的老员工,范钧实在不想如此从一而终地度过一生。而创业后的范钧,也并没有想到遇到了《万万没想到》。

影视产业光怪陆离,时更时新,让范钧时刻能够保持好奇心。很多人对范钧的评价是冷峻理智,与镜头前呆萌的王大锤貌似有点不搭。却也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曾经沉迷于帝国游戏差点耽误MBA入学的网瘾少年。

万合天宜身上带有的冒险精神,与范钧不谋而合。

常见问题

《万万没想到》为什么会成为爆款?

《万万没想到》的火爆源于智能手机普及和WiFi便利带来的短视频市场机遇。其核心优势在于节奏极快,别人的剧10分钟一个桥段,它一分钟就有一个,创造了新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事先不被看好反而成就了爆款。

万合天宜在《万万没想到》之后如何应对挑战?

万合天宜通过平台化战略应对单一爆款的生命周期挑战。公司将自身打造成创造IP的工厂,划分为八个不同方向的创作“生产车间”,覆盖悬疑剧、玄幻剧、青春剧等多种类型,并与多平台合作,扩大产品布局。

范钧如何看待内容创作的创新与风险?

范钧主张采用“微创新”策略来平衡创新与风险。他认为内容产品包含故事结构、人物设定等多个维度,只需在少数维度创新,其他方面稳扎稳打即可。大幅创新伴随高风险,而微创新既能做到市场差异化,又可有效控制风险。

万合天宜如何筛选和管理新项目?

万合天宜的项目筛选机制类似天使投资。由六七名公司管理者对雏形项目进行审批,通过的项目获得仅够拍摄一集样片的小额费用。样片完成后,通过对接视频网站和广告主来测试市场反应,项目的生死完全由市场决定。

范钧对内容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看法?

范钧认为内容行业的核心不在于整合资源,而在于创造资源。他比喻“买IP就像买别人的一个蛋,其实鸡才是最重要的”。创造资源需要耐心,无论是人才还是品牌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司更看重好作品的转化率而非严格的KPI。

万合天宜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

万合天宜的产品定位是15-25岁的年轻人。为了保持公司活力,创作人才的年龄水准被要求大于目标观众五岁左右,这样既能贴近观众心理,又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引领,确保内容既亲切又有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