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艺术只要被推为经典,就已经失去了当代艺术的意义

因为当代艺术不是去欣赏某一种“权威的既存艺术品”。

什么叫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区别,实际上根植于对人权的基本认识。

长期以来,传统艺术都是一个美好的“人控制人和人压迫人”的工具传统艺术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和武器。这种工具和武器常常是一群有权力的少数人对一群没有权力的大多数人的影响、控制和压迫。这种权利有可能来自宗教、政治、经济或者智力,它是人和人之间不平等的根源中,优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干预和影响。但是这种压迫的特殊之处在于,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压迫,受此类压迫的人已经习惯、甚至于认可、乐于、欢迎被压迫和折磨,这是一种“温柔的压迫”。因为艺术的折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享受。这种压迫和折磨,更加让人感觉到痛苦中的幸福和快乐。因为这样的特征,人们往往乐于接受这种人和人的差异,乐于接受这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传统艺术成为让多数人乐于在沉迷中接受压迫的一种途径。因此长期以来,传统艺术就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美好的“人控制人和人压迫人”的工具和方法。

而传统艺术中的美育,就成为对“在上的、权威的既存艺术品”的欣赏和崇仰。而美育的主导任务,就变成对这件“在上的、权威作品”的性质和状态细节的解释。人们在欣赏传统艺术时,是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来看这件艺术品的品相好坏。表面上看来是在欣赏它,实际上是在一个标准之下,去看其完成的程度和技巧。但是这个能力的判断标准本来就是片面的,而其完成程度的方向又是被事先规定的,这种规定就就被称之为经典。而且规定者往往总是被一种权威所控制和利用,就非常方便地被转化成对人们思想的钳制,这一点无论在中世纪的宗教,还是任何一个具有政治压迫的专制国家都会频繁不断地发生。并且毫无例外的是,所有的专制制度,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都坚持传统艺术。

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变就在于哪怕是你情愿受压迫,也不能被压迫

而当代艺术是现代化的产物。当代艺术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和样式。但其实不然。它在本质上,创造了一种人和艺术的态度,人在艺术中不断走向了一个趋于开放、自由和平等的新可能。

首先,当代艺术家传达了一种,他对于传统艺术的反叛。在被动选择和自我选择之间有不同可能性的一条道路,并把这种精神传达给了所有观众。这种精神就叫做“现代艺术精神”。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变就在于,哪怕是你情愿受压迫,也不能被压迫。就像是有人情愿做奴隶,我们也不能容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一样。

然后事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艺术发生之后,它要求每个观众不仅具有欣赏作品的能力,还必须具有对这个作品进行批判的能力。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还不够。因为在现代艺术中,一个人不仅要学会评价,还要学会建造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别人给的,更不是历史上传递下来的,而是每一件艺术作品在被创造的时候,同时对这种作品的评价标准也被创造了。

在当代艺术中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这样,当代艺术的美育就和传统艺术的美育不一样了。它不再是告诉我们,怎么去欣赏一个作品。而是相反,它激发人们如何去建造关于产品评判规则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对每个人自我权利觉醒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是对一个真正的现代人,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的要求。所以当代艺术的美育,是对独立自由精神的唤醒,是一个新的角度之下,对于人必须要成为人的一种诉求。

这种美育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些人给另一些人进行教育。

实际上,当代艺术的美育绝不仅是对人进行教育,而是告诉人,要善于选择教育,拒绝不加判断地接受他人的教育,从而保护自我的清醒意识和判断。

这个问题正是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美育的重大任务。当你告诉很多人,艺术本应是你个人创造的本性和权力,而不是别人创造了一个现成的美丽的规范给你,很多人都会自动地拒绝。

因为他不愿意去违背权威和传统教育告诉他的“美的标准”,他已经习惯了做一个粉丝。在当代艺术中,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任何一种艺术只要被推为经典从美育上来说,就已经失去了当代艺术的意义

当然,对当代艺术的美育,现在还有一种误解:人们会把“历史上的当代艺术”当成是当代艺术。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梵高、毕加索,也不意味着当代艺术。因为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当代艺术”,曾经的当代艺术,会变成一个新的传统艺术,他们是过去的。

对于我们活着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艺术,即使他们曾经是“当代艺术”,一旦被推为权威,被推为经典,并开始在文化人群中有粉丝的时候,从美育上来说,这个时候,它已经失去了当代艺术的意义。因为当代艺术不是某一种“在上的、权威的既存艺术品”,它是正在进行的不间断的创造和试验。

当代艺术的美育,不是告诉我们,艺术史上曾经有过哪些伟大的艺术家,创作了哪些伟大的作品。它顶多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经验事实:即当代艺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当代艺术的美育,不仅仅限于教会学生对某一个作品的欣赏,或者对某一种风格的认识,而是教他们学会怎么利用艺术,来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开始打破一切限制的可能性的探索。

我们要时刻意识到我们随时可能被奴役,随时可能被限制,因此我们才需要当代艺术。

当然,一个人也不是只需要当代艺术,他可以同时有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欣赏的习惯。人的美育并不是择此一端不及其他,每个人都可以在两种艺术中间找到美育的可能性,那么一个人就可以是完整的。他还可以拒绝当代艺术,拒绝当代艺术的美育方式,人本身不被强迫和不被压迫,也才是对美育的一种根本的精神的秉持。

*本文为朱青生教授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2016年会的发言,由搜狐教育根据现场翻译录音整理。

常见问题

什么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是现代化的产物,其本质在于颠覆。它创造了一种人和艺术的新态度,使人趋于开放、自由和平等。它不是某一种固定的风格或样式,而是正在进行的不间断的创造和试验,是人文科学和现代思想推进和变革的突破口。

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根本区别根植于对人权的基本认识。传统艺术常被视为少数人控制多数人的‘温柔压迫’工具,而当代艺术则是对此的反叛,它要求打破限制,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哪怕人情愿受压迫也不能被压迫。

当代艺术的美育目标是什么?

当代艺术的美育不再是教导如何欣赏权威作品,而是激发人们建造自己评价作品的规则和信心。它是对每个人自我权利觉醒的要求,旨在唤醒独立自由精神,使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

为什么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这句话揭示了当代艺术的民主性。它意味着艺术不再是少数权威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本性权利。当代艺术强调个人创造,拒绝将任何人排除在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之外。

为什么历史上的经典艺术会失去当代艺术的意义?

因为任何一种艺术,一旦被推为权威和经典,并拥有粉丝时,它就变成了新的传统。当代艺术的核心是持续不断的创造和突破,而非固守已有的‘经典’,否则就失去了其颠覆和实验的本质。

当代艺术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价值?

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实验人如何生存和构建未来。它通过颠覆经典和现实生活的陈见,探索思想与认知的边界,是留给未来文明的财富,旨在维护和激发人的自由与原创精神。